《文藝學導論(第4版)(精華版)》是一本簡明扼要、體系完整、適應國內課堂教學需要的文藝理論基礎課教材!段乃噷W導論(第4版)(精華版)》共分五編二十章,從本質論、創(chuàng)作論、作品論、鑒賞論、發(fā)展論五個方面,介紹了文藝學基本理論各個方面的基礎知識,并且融進了西方文藝理論的諸多精華,涵蓋了近年來學術研究的各種新成果!段乃噷W導論(第4版)(精華版)》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學理論課教材,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學術性,適合大專院校學生和文學愛好者閱讀,也適合文學研究者做參考。
吳中杰,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36年出生。1957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主要從事文藝理論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于魯迅研究用力尤勤,兼寫雜文隨筆。已出版的學術著作有:《吳中杰點評魯迅小說》、《吳中杰點評魯迅雜文》、《吳中杰點評魯迅詩歌散文》、《吳中杰點評魯迅書信》、《魯迅的藝術世界》、《論魯迅的小說創(chuàng)作》(與高云合作)、《論魯迅的雜文創(chuàng)作》、《魯迅文藝思想論稿》、《海上文譚》(與高云合作)、《文藝學導論》、《中國現(xiàn)代文藝思潮史》、《1900-1949:中國現(xiàn)代主義尋蹤》(與吳立昌合作主編)等,魯迅傳記三種:《魯迅傳》、《魯迅畫傳》、《魯迅傳略》,又有散文集《人生大戲場》、《海上學人漫記》等。他所主持的“文藝學系列教材建設”項目,于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緒論 文藝學研究的對象、任務和方法
第一節(jié) 文藝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一、總觀全局,系統(tǒng)考察
二、外部關系與內部關系
三、穩(wěn)定性與發(fā)展觀
第二節(jié)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
一、方法論的意義
二、唯物史觀的統(tǒng)率性與開放性
三、獨立學科與綜合科學
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學
第一編 本質論
第一章 文學的審美本質
第一節(jié) 再現(xiàn)論和表現(xiàn)論
一、再現(xiàn)論
緒論 文藝學研究的對象、任務和方法
第一節(jié) 文藝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一、總觀全局,系統(tǒng)考察
二、外部關系與內部關系
三、穩(wěn)定性與發(fā)展觀
第二節(jié)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
一、方法論的意義
二、唯物史觀的統(tǒng)率性與開放性
三、獨立學科與綜合科學
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學
第一編 本質論
第一章 文學的審美本質
第一節(jié) 再現(xiàn)論和表現(xiàn)論
一、再現(xiàn)論
二、表現(xiàn)論
三、對于再現(xiàn)論和表現(xiàn)論的歷史評價
第二節(jié) 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觀照
一、科學反映與藝術反映
二、客觀現(xiàn)實與人化的自然
三、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的統(tǒng)一
第二章 情感與形象的融合
第一節(jié) 文學的形象性
一、寫人與格物
二、以形象反映社會生活
三、藝術形象的特點
四、形象與議論
第二節(jié) 文學的情感性
一、文章之作,本乎情性
二、情感與理智的關系
第三節(jié) 語言藝術的特征
一、形象的間接性
二、反映生活的廣闊性
三、表達感情的明確性
第三章 文學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jié) 文學對社會的影響
一、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
二、干預生活與改造靈魂
第二節(jié) 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
一、文學的認識作用
二、文學的教育作用
三、文學的審美作用
第四章 文學的社會聯(lián)系
第一節(jié) 文學與哲學的關系
一、哲學對文學的影響
二、文學對哲學的豐富和發(fā)展
三、學詩者以識為主
第二節(jié) 文學與宗教的關系
一、宗教利用藝術傳經布道
二、宗教思想影響文學思想
第三節(jié) 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一、政治對文學的需要
二、文學不能超脫政治
三、文學家的獨立精神
第二編 創(chuàng)作論
第一章 文學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基礎
第一節(jié) 生活是文學的唯一源泉
一、心動,還是幡動?
二、從觀念出發(fā),還是從生活實際出發(fā)?
第二節(jié) 生活是作家的學校
一、深入生活,熟悉生活
二、熟悉生活的不同途徑
第二章 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意識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作主體的能動性
一、主體對客體的滲透
二、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
三、主體意識的發(fā)揮與創(chuàng)作自由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作主體的創(chuàng)造能力
一、觀察力
二、審美力
三、想象力
四、表現(xiàn)力
第三章 文學創(chuàng)作的提煉與加工
第一節(jié) 文學的典型性
一、典型性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法則
二、典型:以獨特的個性反映社會關系的本質
三、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人物
第二節(jié) 典型人物的創(chuàng)造
一、專用一個人為模特兒
二、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
第三節(jié) 典型形態(tài)的歷史演變
一、從神和超人到普通人形象
二、從過實描寫到如實描寫
三、從類型化到個性化
四、從單一性到豐富性
第四章 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
第一節(jié) 形象思維
一、詩要用形象思維
二、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共同規(guī)律
三、形象思維的特殊性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作靈感
一、文章天成,妙手可得
二、靈感是創(chuàng)作思維質的飛躍
第三編 作品論
第一章 文學作品的構成
第一節(jié) 文學作品的內容因素
一、題材
二、主題
第二節(jié) 文學作品的形式因素
一、情節(jié)
二、結構
第三節(jié) 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一、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二、意境之美
第二章 文學語言
第一節(jié) 文學對于語言的要求
一、文學變革與語言變革
二、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二節(jié) 文學語言的特點
一、形象性
二、情感性
三、音樂性
第三節(jié) 文學語言的提煉
一、將活人的唇舌作為源泉
二、吸收外國語中有用的成分
三、擇用古語中有生命的東西
第三章 文學作品的體裁
第一節(jié) 詩歌
一、詩體之流變
二、詩歌的特點
第二節(jié) 散文
一、散文文體之流變
二、散文的特點
第三節(jié) 小說
一、小說文體之流變
二、小說的特點
第四節(jié) 戲劇文學
一、戲劇文學文體之流變
二、戲劇文學的特點
第四章 藝術風格論
第一節(jié) 風格的重要意義
一、什么是風格
二、風格是作品成熟的標志
三、風格的多樣化
第二節(jié) 風格形成的客觀因素
一、時代特色
二、民族特色
三、地方特色
四、社群特色
五、隨體成勢
第三節(jié) 風格形成的主觀因素
一、創(chuàng)作個性形成的原因
二、創(chuàng)作個性的發(fā)展與藝術風格的變化
三、風格與人格
第四編 鑒賞論
第一章 文學鑒賞的意義和特點
第一節(jié) 文學鑒賞的意義
一、創(chuàng)作通過鑒賞來實現(xiàn)其價值
二、鑒賞對于創(chuàng)作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文學鑒賞的特點
一、鑒賞與共鳴
二、鑒賞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第三節(jié) 鑒賞主體的養(yǎng)成
一、對象創(chuàng)造了主體
二、鑒賞主體養(yǎng)成的主觀條件
第二章 審美力分析
第一節(jié) 審美心理機制
一、審美感知
二、審美想象
三、移情作用
四、審美認識
第二節(jié) 美感的差異性與共同性
一、美感的差異性
二、美感的共同性
第三章 文學批評的性質、作用和標準
第一節(jié) 文學批評的性質和作用
一、文學批評的性質
二、文學批評的作用
第二節(jié) 文學批評的標準
一、批評一定有標準
二、批評標準的選擇
三、真、善、美的標準
第四章 文學批評的方法
第一節(jié) 文學批評流派述評
一、印象式批評
二、詮釋式批評
三、考據(jù)式批評
四、評點式批評
五、社會歷史批評
六、形式主義批評
七、新批評派理論
八、接受美學批評
九、精神分析批評
十、原型批評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方法
一、歷史的觀點
二、美學的觀點
第五編 發(fā)展論
第一章 藝術的起源
第一節(jié) 藝術起源論述評
一、模仿說
二、游戲說
三、巫術說
四、勞動說
第二節(jié) 藝術起源與人類的審美需要
一、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也創(chuàng)造了美感
二、審美意識與藝術共生共長
第二章 文學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文學發(fā)展取決于社會發(fā)展
一、幾種文學發(fā)展觀
二、促進文學發(fā)展諸因素
第二節(jié) 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不平衡現(xiàn)象
一、不平衡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
二、出現(xiàn)不平衡現(xiàn)象的原因
第三章 文學思潮與創(chuàng)作方法
第一節(jié) 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
一、古典主義
二、浪漫主義
第二節(jié) 現(xiàn)實主義與自然主義
一、現(xiàn)實主義
二、自然主義
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
一、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形成
二、象征主義
三、未來主義
四、表現(xiàn)主義
五、意識流小說派
六、荒誕派戲劇
第四節(jié) 社會主義文學思潮
一、社會主義文學思潮的形成
二、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
第四章 文學發(fā)展中的繼承與借鑒
第一節(jié) 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學遺產
一、文學發(fā)展的繼承性
二、對過去的文學必須加以批判地審查
第二節(jié) 文化交流與文學發(fā)展
一、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
二、放出眼光,挑選占有
修訂本后記
第一節(jié) 文藝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一、總觀全局,系統(tǒng)考察文藝學是人文科學中的一門學科,這個學科的名稱,是上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lián)傳人的。因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人類的文學活動,有人提議將它改稱為文學學,但這三個字中卻有兩個相重,不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也有人沿襲古代文論用語,稱之為詩學,但在現(xiàn)代人的心目中,詩學已不是文學理論的同義詞,而是指專門研究詩歌的學問,容易引起誤解,所以人們仍稱它為文藝學。何況,文學和藝術原是相通的,它們有許多共同的規(guī)律,所謂“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即此之謂也,因此,研究文學現(xiàn)象的文藝學,同時也必然包含許多藝術學原理。
文藝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通常泛稱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它們所研究和評論的文學現(xiàn)象,也泛稱文藝現(xiàn)象。文學理論是研究文學的基本原理,它給文學史研究和文學批評以理論指導,提供理論基礎;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則分別研究文學的發(fā)展歷史和評論當前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活動,它們從生動活潑的文學實踐中總結經驗,豐富和發(fā)展文學的基本原理,使之免于停滯和僵化。所以,文學理論和文學史、文學批評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組成,不可偏廢。本書以研究和闡述文藝學基本原理為己任,屬于文學理論部分,雖然也涉及文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但只從理論的角度加以概括,不作具體論述。不過,本書在論述文學問題時,卻常涉及其他藝術領域,求其觸類旁通也。
文藝學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科,它有著不同的派別。在各個流派之間,不但文學觀點極為歧異,而且研究的對象和范圍也不甚一致。文藝社會學主要研究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文藝心理學則研究創(chuàng)作與閱讀的心理機制;新批評派著重研究文學作品本身,而接受學派則研究作品在流通過程中,讀者在接受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