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初版印行于1933年,引起強烈反響。翟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1933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歷史的發(fā)展證實了翟秋白的預言。出版至今,《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并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chǎn)生了廣泛的國際影晌。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他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相媲美的杰作。
《林家鋪子》以1932年‘一二八’上海戰(zhàn)爭前后的江浙農(nóng)村為背景,那時外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經(jīng)濟侵略;內(nèi)有國民黨官吏的敲詐,地主高利貸的剝削,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小說透過林家鋪子的倒閉,反映了民族商業(yè)破產(chǎn)的厄運。
《子夜》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1981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蹲右埂返那楣(jié),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它以民族工業(yè)資本家吳工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斗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陳寶國領(lǐng)銜主演央視大戲《子夜》,永遠的經(jīng)典,不同的詮釋,最精彩的還是原著。
商戰(zhàn)上海灘,股海沉浮錄,陰謀破除,喧囂褪去,歷史總在重演中!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F(xiàn)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浙江桐鄉(xiāng)人,生于水鄉(xiāng)烏鎮(zhèn)。主要著作有:《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左聯(lián)期間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以及“農(nóng)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抗戰(zhàn)時期發(fā)表的長篇小說《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和《鍛煉》等。其中《子夜》堪稱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部光彩奪目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
子夜
太陽剛剛下了地平線。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面,怪癢癢的。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jīng)漲上了,現(xiàn)在沿這蘇州河兩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艙面比碼頭還高了約莫半尺。風吹來外灘公園里的音樂,卻只有那炒豆似的銅鼓聲最分明,也最叫人興奮。暮靄挾著薄霧籠罩了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電車駛過時,這鋼架下橫空架掛的電車線時時爆發(fā)出幾朵碧綠的火花。從橋上向東望,可以看見浦東的洋棧像巨大的怪獸,蹲在暝色中,閃著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燈火。向西望,叫人猛一驚的,是高高地裝在一所洋房頂上而且異常龐大的霓虹電管廣告,射出火一樣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綠焰:Light,H eat,Power!
這時候——這天堂般五月的傍晚,有三輛一九三○年式的雪鐵籠汽車像閃電一般駛過了外白渡橋,向西轉(zhuǎn)彎,一直沿北蘇州路去了。
過了北河南路口的上?偵虝晕鞯囊欢,俗名喚作“鐵馬路”,是行駛內(nèi)河的小火輪的匯集處。那三輛汽車到這里就減低了速率。第一輛車的汽車夫輕聲地對坐在他旁邊的穿一身黑拷綢衣褲的彪形大漢說:
“老關(guān)!是戴生昌罷?”
“可不是!怎么你倒忘了?您準是給那只爛污貨迷昏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