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集:髹飾錄解說》是王世襄先生對我國現(xiàn)存唯一一部古代關(guān)于漆器工藝專著的解讀,包括全面的注釋與講解。
凡例
前言
朱啟鈐先生序
朱啟鈐先生《髹飾錄》弁言
楊明《髹飾錄》原序
髹飾錄
1 乾集
2 利用第一
3 旋床
4 金
5 銀
6 蒂
7 活架
8 棧
9 揩光石
10 磚石
11 銼
12 色料
13 五格<扌沓>筆覘
14 鈿螺老蚌車鰲玉珧
15 髹刷
16 罌子桐油
17 削刀卷鑿
18 筒羅
19 蘸子
20 引起料
21 粉筆粉盞
22 挑子
23 漆畫筆
24 雕刀
25 帚筆繭球
26 濕漆桶濕漆甕
27 蔭室
28 圬
29 洗盆帉
30 窨
31 幾
32 灰
33 布斮絮麻筋
34 捎盤髹幾
35 生漆熟漆
36 曝漆盤煎漆鍋
37 曝漆挑子
38 模鑿斜頭刀銼刀
39 筆覘<扌沓>筆覘
40 濾車幦
41 膠
42 楷法第二
43 三法
44 二戒
45 四失
46 三病
47 六十四過
48 麭漆之六過
49 色漆之二過
50 彩油之二過
51 貼金之二過
52 罩漆之二過
53 刷跡之二過
54 蓓蕾之二過
55 揩磨之五過
56 磨顯之三過
57 描寫之四過
58 識文之二過
59 隱起之二過
60 灑金之二過
61 綴甸之二過
62 款刻之三過
63 鉋劃之二過
64 剔犀之二過
65 雕漆之四過
66 裹之二過
67 單漆之二過
68 糙漆之三過
69 丸漆之二過
70 布漆之二過
71 捎當(dāng)之二過
72 補(bǔ)綴之二過
73 坤集
74 質(zhì)色第三
75 黑髹
76 朱髹
77 黃髹
78 綠髹
79 紫髹
80 褐髹
81 油飾
82 金髹
83 紋匏第四
84 刷絲
85 綺紋刷絲
86 刻絲花
87 蓓蕾漆
88 罩明第五
89 罩朱髹
90 罩黃髹
91 罩金髹
92 灑金
93 描飾第六
94 描金
95 描漆
96 漆域
97 描油
98 描金罩漆
99 填嵌第七
100 填漆
101 綺紋填漆
102 彰髹
103 螺鈿
104 襯色甸嵌
105 嵌金嵌銀嵌金銀
106 犀皮
107 陽識第八
108 識文描金
109 識文描漆
110 揸花漆
111 堆漆
112 識文
113 堆起第九
114 隱起描金
115 隱起描漆
116 隱起描油
117 雕鏤第十
118 剔紅
119 金銀胎剔紅
120 剔黃
121 剔綠
122 剔黑
123 剔彩
124 復(fù)色雕漆
125 堆紅
126 堆彩
127 剔犀
128 鐫甸
129 款彩
130 鉋劃第十一
131 鉋金鉋銀
132 鉋彩
133 煸斕第十二
134 描金加彩漆
135 描金加甸
136 描金加甸錯(cuò)彩漆
137 描金散沙金
138 描金錯(cuò)灑金加甸
139 金理鉤描漆
140 描漆錯(cuò)甸
141 金理鉤描漆加甸
142 金理鉤描油
143 金雙鉤螺鈿
144 填漆加甸
145 填漆加甸金銀片
146 螺鈿加金銀片
147 襯色螺鈿
148 鉿金細(xì)鉤描漆
149 銫金細(xì)鉤填漆
150 雕漆錯(cuò)鐫甸
151 彩油錯(cuò)泥金加甸金銀片
152 百寶嵌
153 復(fù)飾第十三
154 灑金地諸飾
155 細(xì)斑地諸飾
156 綺紋地諸飾
157 羅紋地諸飾
158 錦紋鉋金地諸飾
159 紋間第十四
160 銫金間犀皮
161 款彩間犀皮
162 嵌蚌間填漆填漆間螺鈿
163 填蚌間銫金
164 嵌金間螺鈿
165 填漆間沙蚌
166 裹衣第十五
167 皮衣
168 羅衣
169 紙衣
170 單素第十六
171 單漆
172 單油
173 黃明單漆
174 罩朱單漆
175 質(zhì)法第十七
176 棬榡
177 合縫
178 捎當(dāng)
179 布漆
180 垸漆
181 糙漆
182 漆際
183 尚古第十八
184 斷紋
185 補(bǔ)綴
186 仿效闞鐸《髹飾錄》跋
《髹飾錄解說》批注說明
漆器門類及名稱表
引證漆器實(shí)物目錄
《髹飾錄解說》索引
彩版
附錄
一本好書讀《髹飾錄解說》
“昂首猶作花,誓結(jié)豐碩子”王世襄和他的《髹飾錄解說》
王世襄編著書目
“藏鋒清楚,隱起圓滑”,是張成、楊茂和永、宣兩朝剔紅的特點(diǎn),在后面的實(shí)例中將進(jìn)一步論及。纖細(xì)精致,是指錦地而言的。但也只是和壓地的主題花紋相較,才會覺得錦地“纖細(xì)精致”。如果與時(shí)代較晚的雕漆相比,則元代及明初的剔紅錦地,應(yīng)當(dāng)說是較大較粗的。一般來說,嘉靖時(shí)的雕漆錦地比永、宣時(shí)的細(xì),萬歷時(shí)的又比嘉靖時(shí)的細(xì)。錦地由粗而細(xì),正是明代雕漆演變發(fā)展的規(guī)律之一。
元代及明初的雕漆,以花卉為題材的,如牡丹、茶花、菊花、梔子、玉簪等等,一般都花葉密布,沒有錦地。山水人物則有錦地。所謂“又有無錦文者”,當(dāng)指刻花卉的剔紅而言。[其有象旁刀跡見黑線者,極精巧][古人精造之器,剔跡之紅間露黑線一二帶。一線者或在上,或在下;重線者,其間相去或狹或闊無定法,所以家家為記也]以所見到的故宮博物院一百幾十件永樂、宣德剔紅藏品來說,多數(shù)都有黃、楊兩氏所指出的黑線。有的一條,有的兩條。一條黑線,實(shí)際上就是一層黑漆。也就是說,剔紅器的漆胎在逐層上朱漆的過程中,加進(jìn)了一道或兩道黑漆。最后剔刻花紋,刀口便露出黑線。這與剔犀(見127)的色層相間,正是同一道理。從實(shí)物來看,一條黑線的,往往貼近朱漆的底層(如故宮博物院藏的永樂款牡丹孔雀紋剔紅大盤,詳后);兩條黑線的,靠下的一條,也多接近底層(如故宮博物院藏的明初牡丹綬帶紋剔紅大圓盒)。因此除了如楊注所說,黑線是各家出品的記號外,它還有指示剔刻深度的作用。刀子刻下去,見到黑線,等于說已快到朱漆的底層,這樣便可以引起刻者的注意,不至于刻得太深,露出胎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示漆工將全器的花紋,刻得深淺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