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橫斜》為作者祝德純多年詩文結集,共分五輯,包括天光云影、如夢煙云、竹影橫斜、 閑庭信步、竹園夜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jīng)過細心摭拾,雖不是個個顆粒飽滿,卻也足以酵成一壇好酒。求學、教人、育子、出游、閑居、學術研究、親朋往來,平淡也罷,激動也罷,艱難也罷,歡喜也罷,感慨也罷,皆浸透著彼時彼刻的真心。此時,人生大半已過,這壇“酒”亦可拿出來,或深夜獨酌,或良朋相聚,自醉亦可醉人。
總序 學者的文學情結
第一輯 天光云影
一、京城訪學
古老與時尚
學人、學府,京味十足
光流婉轉
未名湖,無以為名
“佛光”照耀,小院生輝
泱泱大庠,“迷你”小院
有空時而無空心
白玉蘭,紅玉蘭
柳絮飄飄,藤蔓搖搖
二、旅韓紀游
從仁川到首爾
“三八線”附近的展望
濟州島上
景福宮與“中國味”
三、黃山市掠影
黃山市與“老街”
程氏三宅
山城與江城
四、湛江即景
海天一“人”
柳影柔波
游吉兆灣
“菠蘿的!痹挷ぬ}
白沙灣
杏磊灣
美的牽掛
飛越海峽
五、梅州紀行
“天池”不可掬
東山中學
劍英公園
第二輯 如夢煙云
一、故地重游
紅雨隨風
水傳奇,山作秀
金屋塘·草角樹
寫在1983年3月的隨筆一組
——綏寧那段難忘日子
二、師心如酒
聚合離分時
遭遇強臺風
播撒情愛
“十品”之外的“官心”
構筑“金字塔”
人盡其才
四年等一回
勸君留下一杯酒
今夜無眠
“舉手長勞勞”
三、人生糾結時
在兒子高考的日子里——
熬過來了,煩過去了
期盼
四、醬色的回憶
那些讀書和沒有書讀的日子
“小荷才露尖尖角”時
第三輯 竹影橫斜
未有竹之前
——愛上了一座荒園
荒園與小樓
荒園變竹園
竹園,何以為名?
并非“青黃不接”時
風雨過后,我不見彩虹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竹園聽雨
微型原始森林
云趣
第四輯 閑庭信步
拜謁岳麓書院
看油畫《日月潭邊杵歌聲》有感
采明珠·寄鐘明曉同學
鵲橋仙
秋日為君壽
無題
有感
一點春·登岳麓山二首
過秦樓·無題
點絳唇
江城子
和君
江城子·生日逢初雪
烏夜啼
如夢令·無題
瑞鷓鴣·月夜
人月圓·無題
瑞鷓鴣·感物二首
和友(外一首)
雨后
黃昏
山游歸來遇雨
滿庭芳
窗前
鄉(xiāng)居偶得
回贈慧卿
詠睡蓮
浪淘沙
贈姑父
為劉周堂六十大壽作
六十生日作
六十生日謝老母親
花甲日致兒
第五輯 竹園夜讀
藍天·草地·黃花
——讀吳張英的長篇小說《黃花兒》
萬里尋根
——讀菲律賓作家柯清淡的兩篇小小說
并非“特殊情況”
——讀鄭洪杰的近作《特殊情況》
獨到的人性思考
——讀周國芳的小小說《罵人婆》等
深厚的審美意蘊
——于心亮的《貞節(jié)坊》賞析
人性悲劇的震撼
——徐社文的《母親》及其他
序言跋語
后記
一、京城訪學 古老與時尚 從北京西客站出來,坐在的士里,一路和風相送,艷陽相迎,38小時的旅途疲勞,一下子煙消云散了,只覺得好清爽,好愜意!車行并非風馳電掣,卻也如乘奔御風。走過長安街、建國門大街,直奔東四環(huán),時而揚上高架橋頂層,時而直奔立交橋底部,騰云駕霧一般。車窗兩邊,天安門、大會堂、博物館、交通部大樓……撲面而來,又疾馳而過。相違十多年,宛如隔世。樓高了,路寬了,景美了,更氣派了。不變的是北京的氣氛,典雅、莊重、和諧,那是中華民族的形與神。
下午兩點,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小報告廳聽了社科院當代文學研究所孟繁華教授的一番精彩言論,談“傳媒與文化的時尚化”,話題時尚,談鋒時尚,形式也時尚,真讓人耳目一新。從“媒體霸權主義 ”“審美普泛化”到“文化時尚化憂患思考”,在輕松、詼諧、幽默中暗示了許多沉重的話題:文學時尚化批判、傳媒霸權、傳媒世俗化、平面?zhèn)髅、影像傳媒、與網(wǎng)絡傳媒的互構與沖擊、發(fā)展與走向等,侃侃而談,旁征博引,東西勾連,古今融合,真可謂大家。
2003年4月7日 學人、學府,京味十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十五層大樓,沉穩(wěn)地矗立在最寬闊的建國門內大街旁邊,直讓人望而生畏懼之意,望而生景仰之心。這是集科研、教學于一體的中國社科界最神圣的學術殿堂。
七樓,中國文學研究所之所在。泱泱大庠,“庭院”深深。曲曲折折,五十多塊門牌,讓你難以不暈頭轉向。各學科辦公室、教室,寬敞氣派,設施現(xiàn)代。典藏室、資料室、圖書室,書香滿屋,是摸得著的高山,是看得見的大海。成果展室里,直令人高山仰止。而與大師們的交談,更讓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這里是一片汪洋,是學問的汪洋、思想的汪洋!追師問祖,溯源尋流,你只有瞠目結舌的份。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里濤翻浪卷,峰巒迭起,鄭振鐸、何其芳…… 一代又一代學界泰斗在這里演繹壯美人生,一撥又一撥精英、學子在這里開山筑路、破浪啟航…… 當《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編輯部招牌赫然在目,并身處其中時,往日那種不可企及、只可神追的虛幻感、遙遠感悄然遠去。撫摸著剛出版的《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只覺得好親切,好清香! 真慶幸自己能有機會踏進這座高樓,見證這里的一切。雖然遺憾自己早出生了十年、二十年,但我還是慶幸!雖然我無法在這短短三個月的訪學時間內追蹤什么,成就什么,但我至少能真切地感受學術、學問,走近大師,走近權威,做一次近距離的觀照。爬到這學術殿堂的頂層往遠處看、往下面看,與站在底層往高處看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約在當代文學室見到了楊匡漢先生。楊先生精力充沛,神思敏銳,只是沒有多少閑談。雖不至于讓人拘謹,卻也叫人不敢放肆。他見面就送了我?guī)妆緯,有他自己的,也有別人的。還給了我一些有關的研究資料。楊先生在當代文學界名氣很大,是著名學者,著述頗豐;是社科院的博士生導師,又是當代文學所的掌門人,是個非;钴S的文學、文化事業(yè)活動家。他講學時,則判若兩人?谌魬液,談鋒銳利,既有廣博學識,又是前沿先鋒,一派引領學術潮流的大家氣象。
下午,去了鼓樓西大街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有人說,在北京城里隨便轉一轉,遇著的都是“國” 字號、“中華”牌,確實是名不虛傳。在這古老的鼓樓后面,在這深深的小巷子里,就藏著一個一流的精神產品制造廠。我是特意去拜訪我的責任編輯李爾柔老師的,我們在她的辦公室里見面。李老師正當壯年,是一位典型的京城女性,有著北方女子高大的身材,讓我這樣的南方“小女子”自慚形穢。她有京城女性特有的豪放,性格爽朗大方,一切都寫在友善的臉上。見面就問:“住哪兒?”“吃過沒有?”很是關切,然后就聊書、聊出版、聊兒子……聊得很投機。
談吐之間,儒雅得體,很有磁力。知識女性特有的那種氣質與涵蘊,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這京城的學府呵,京味十足!這京城的學人呵,也京味十足! 2003年4月8日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