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名家、先秦兩漢軍事史專家、《百家講壇》之《孫子兵法》主講人黃樸民洞察縱深,直指被歷史掩蓋的真相,揭秘歷史大咖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隨書贈送精美彩圖歷史知識拉頁。
岳飛被冤殺的原因,一般都認為是他力主抗金,反對投降議和的立場,同頑固堅持妥協(xié)投降路線的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因此被趙構、秦檜之流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為了滿足金朝方面“必殺飛,始可和”的蠻橫要求,趙構、秦檜遂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屠刀砍向功業(yè)卓著、赤膽忠心的岳飛。這個說法固然很有道理,但似乎并不全面。岳飛的悲劇,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另一個深層次因素,是他無意中卷入了朝廷內部的復雜關系,出于公心仗義執(zhí)言而觸犯了趙構本人的利益,從而使其對岳飛產生猜忌、嫉恨,種下冤殺功臣的禍根。
明代文人文徵明曾作有一首《滿江紅》詞,對岳飛被殺的原因大膽表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殺害岳飛的主兇是趙構而非秦檜,“笑區(qū)區(qū)一檜亦何能,逢其欲”。指出趙構殺岳飛是為了防止北伐勝利,徽、欽兩宗回朝,致使自己不能再居皇位局面的發(fā)生:“徽、欽既返,此身何屬?”應該說,文徵明的看法是很正確的。岳飛之遭猜忌,最終沉冤風波亭,其原因之一,是他力主北伐,戰(zhàn)勝金兵,迎接徽、欽兩宗回朝,而且他還在公開場合把自己的這個主張宣布出來,這不能不引起趙構的極大忌恨,非殺掉岳飛不可了。
宋代自宋高祖趙匡胤利用軍隊發(fā)動“陳橋驛兵變”開國以來,鑒于前代功臣宿將擅權,以致江山易手的教訓,一直把防范武將專權干政作為國家的既定方針。岳飛作為統(tǒng)率一支雄師的方面大員,自然會成為趙構防范的主要對象。如果岳飛功勞不那么大,才干不那么高,就像劉光世、張俊之流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則朝廷尚可以有幾分放心;或者假如岳飛性格不那么剛直,正義感不那么強烈,對朝廷事務噤口不言,漠不關心,就像后期韓世忠那樣明哲保身,得過且過,朝廷亦至少不會如此快地啟動殺機。然而岳飛偏偏是一個血性漢子,“做事斬釘截鐵,為人光風霽月”,對自己認準正確的事情非發(fā)言不可,這就直接觸犯了趙構不可明白告人的私衷,其大禍臨頭也就無法避免了。
應該說,岳飛秉公議事、仗義執(zhí)言的性格是一以貫之的。早在他還是一個下級軍官時,就因這方面的原因而遭受過打擊。宋高宗趙構初即位,年僅二十四歲、身為下級軍官的岳飛就不顧位卑言輕之嫌而上書趙構,反對南逃,力主北上抗金。但奏書卻觸怒了趙構和朝中妥協(xié)派大臣,羞惱之余,他們給岳飛扣上了“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革去了岳飛的職務。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岳飛秉公言事的個性并未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改變,遇有他認為正確的意見,他仍然要坦率表達,這樣一來,趙構對他的猜忌便越來越重,悲劇的發(fā)生也就難以避免了。因為岳飛這時已不再是無足輕重的普通軍官,而是手握重兵、威震天下的方面大員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觸動趙構的神經,使其產生其他的聯(lián)想,變得心緒不寧,寢食難安,這從專制君主一方來講,也是正常的反應。
這中間有一件事尤其讓趙構大為反感,使他內心深處斷定岳飛為反側之子,有不臣之心。當時趙構因無自己的子嗣而立太祖后裔趙眘(即后來的宋孝宗)為太子。金人方面為了挑動南宋朝廷內部的矛盾,表示要送欽宗之子趙靖回臨安,企圖在南宋皇位繼承問題上制造風波,挑撥離間,煽動不和。岳飛對趙眘的人品能力有所了解,認為他是一位合格的皇位接班人,所以主張維持趙眘的繼承人地位,拒迎趙靖。為了表達自己的這個主張,他決定給趙構上奏章,詳細闡說趙眘應繼續(xù)擔任儲君的種種原因,提醒趙構千萬不要中了金人陰險的離間之計。這時,一個名叫薛弼的大臣建議他放棄這種做法。薛弼向岳飛指出,朝廷對武將存有戒心,身為武將者應當循規(guī)蹈矩,謹守為臣的職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老老實實,恭順聽命。雖說岳飛你是出于公心提自己的看法,但客觀上卻會使朝廷對你產生猜忌,所以還是不去捅這個馬蜂窩為好,要懂得“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的道理!然而岳飛認為自己完全是出于公心言事,是為朝廷的前途著想,盡忠盡職,并無不可,于是仍堅持在上朝時提出自己的觀點。
事情的發(fā)展果然不出薛弼所料。當岳飛對趙構談及拒迎趙靖,仍立趙眘為太子的意見時,趙構的臉色頓時陰沉下來,他忍住怒氣聽完岳飛的奏章后,當即給岳飛以嚴重警告:“你的意見雖說是出于忠心,但武臣不得干預朝政,乃是祖宗定制,今后決不允許你再在這類問題上發(fā)表意見。”說完便拂袖離去。事后趙構又讓薛弼轉達他對岳飛的警告,不得妄議朝政。同時數次派遣宰相趙鼎向岳飛傳達類似的訓誡。大概從這個時候起,宋高宗趙構對岳飛的猜忌之心便急劇膨脹起來,你岳飛擁兵十萬,尾大不掉,又居然違背朝廷祖制,對朝政說三道四,亂發(fā)議論,這究竟是想干什么? 越思忖越是覺得事情蹊蹺,疑竇叢生,于是就認定岳飛頭上長有反骨,絕對不可信任。這樣的誤解日復一日地加深,到最后終于通過“和戰(zhàn)爭論”事件的渠道全面爆發(fā)出來,制造千古冤獄殘殺功臣岳飛。
顯而易見,岳飛之死的另一層原因,是他出于公心對朝廷的具體政務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無意中觸犯了皇帝的大忌,使得皇帝對他加深猜疑,最終亮出屠刀,制造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