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事典015》收錄了《三征麓川——明帝國英宗朝的西南攻略》《從約柜到哭墻——圣殿時代的“圣城”耶路撒冷史》《蘇丹之刃——奧斯曼帝國新軍簡史》和《太陽神的崛起——古希臘羅德島攻防戰(zhàn)》等文章。內容均由相關領域軍事、文史愛好者撰寫,通過精美的圖片、通俗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理清歷史的脈絡,具有通俗性、可讀性等特點。
《戰(zhàn)爭事典》是一套充滿故事性和知識性,并能給人啟迪的圖書。指文所打造的這個系列對軍事歷史有著獨到的看法和眼光,細致而全面。它能讓你看到更加生動的歷史,是一場不可錯過的歷史知識盛宴。 ——蔡小心,抗美援朝戰(zhàn)史學者、黨史研究者,歧路書院名譽總編輯《戰(zhàn)爭事典》的新穎別致之處不僅僅在于它的選題和探究性,更重要的是它為軍事歷史的新科普模式進行了可貴的嘗試。祝愿指文烽火未來的工作領域能夠更加廣闊! ——黨人碑,宋史學人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眾多歷史、戰(zhàn)史作家組成,從事古今戰(zhàn)爭、中外歷史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通過精美的圖片、通俗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理清歷史的脈絡。
王瓏潤:古代火器和明代軍事歷史研究者,一直注意發(fā)掘古代軍事領域武器發(fā)展的同源性,用現(xiàn)代科學思維理解中國古代火器的技術水準。曾參與《中國古代實戰(zhàn)兵器圖鑒》寫作。
唐思(reichsrommel):資深制服徽章文化研究者,《號角》創(chuàng)始人及主編,曾主編《深度戰(zhàn)爭》,主要作品《德國空軍制服徽章鑒賞》《德國陸軍制服徽章鑒賞》《SS制服徽章鑒賞》《二戰(zhàn)蘇德軍服圖說》及多篇有關世界勛賞文化的文章。
馬千: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現(xiàn)為齊齊哈爾大學對外漢語專業(yè)講師,翻譯有英國學者斯蒂文郎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
楊英杰:資深軍事愛好者,專精古典時代地中海世界的歷史與軍事發(fā)展歷程,同時涉獵廣泛;钴S于國內各歷史、軍事愛好者群體,撰寫古典軍事史相關專題文章。曾參與《戰(zhàn)場決勝者》、《帝國強軍》《梟雄錄(歐洲篇)》等圖書的寫作工作。
居魯士大帝(公元前599年—前529年)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國際性的帝王,西方歷史中第一個以“大帝”(英文后綴The Great)的名稱稱呼。他所創(chuàng)建的波斯帝國疆域遼闊,從愛琴海到印度河,從尼羅河到高加索,是世界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的國家。在銘文中,他驕傲地說:“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的王!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成為波斯人的首領,統(tǒng)一了波斯的10個部落,成為米底帝國的一大諸侯。公元前553年,居魯士起義反抗米底帝國。征服米底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3年,公元前550年,居魯士終于攻克了米底都城,正式建立波斯帝國。居魯士屬于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因此他所創(chuàng)立的帝國也被稱為阿契美尼德王朝。實際上,米底人和波斯人在血緣和語言上都密切相通。由于居魯士保留了米底人的大多數(shù)法律和許多行政管理方法,因此,居魯士滅亡米底的勝利與其說是要征服外國,倒不如說是改朝換代。
波斯的西方強鄰呂底亞看到居魯士日益強大,想趁波斯立國未穩(wěn),出兵將它滅掉。國王克洛伊索斯于公元前547年出兵攻打波斯。出乎克洛伊索斯的意料,居魯士為了防止他集合更多的軍隊進攻波斯,竟然主動出擊,攻入呂底亞本土。倉促應戰(zhàn)的呂底亞人與波斯人決戰(zhàn)于首都薩迪斯(今土耳其西部)郊外的辛布拉平原。呂底亞人想依靠長矛騎兵取得優(yōu)勢,但居魯士卻想出了妙計。他將隨軍運載糧食和行李的駱駝集合起來,配備騎手,走在軍隊的最前面,步兵和騎兵緊隨其后。呂底亞的馬隊遇到駱駝,立刻轉身逃竄。據希羅多德所著的《歷史》解釋,馬害怕駱駝,在看到駱駝或聞到駱駝氣味時就受不了。呂底亞人畢竟是西亞最勇武好戰(zhàn)的民族,他們跳下馬來和波斯軍隊肉搏。最終,呂底亞人潰敗,逃回薩迪斯城。圍攻兩周之后,波斯軍隊攀爬絕壁,攻入薩迪斯,呂底亞王國滅亡。
呂底亞滅亡后,當時的西亞三大強國只剩下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王國。但居魯士并不急于進攻巴比倫王國,而是用了6年多的時間征服東伊朗和中亞地區(qū)。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借巴比倫內部不穩(wěn)之機出兵。巴比倫城(今伊拉克境內)以異常堅固而聞名,但因為內部的分歧,巴比倫城的大門為居魯士打開,他進入巴比倫的道路上鋪滿了象征和平的綠枝。至此,居魯士成了西亞地區(qū)的唯一霸主,其帝國甚至向東一直延伸到印度河畔和中亞的查克隆提(今日色爾河)河畔。
與他之前的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的尼甲布尼撒相比,居魯士的政策非常寬容。他在被征服地區(qū)實行寬松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認波斯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特權之外,各地舊有的法律和統(tǒng)治機器都被保留了下來,米底、呂底亞、巴比倫的貴族仍然保有原來的特權。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當?shù)氐纳駨R拜祭,安撫祭祀貴族,保護他們的特權。他最廣為傳頌的事跡是允許被新巴比倫王國強行遷徙至巴比倫境內的猶太人返回家園,并支持他們重建被毀的耶路撒冷猶太教神廟,因此被《圣經》稱為“上帝的工具”。居魯士以強大武力為后盾的地方寬容政策,成為波斯帝國立國的指導思想,被他的后繼者們貫徹下去,使這個看來松散不牢固的軍事行政聯(lián)合體居然延續(xù)了兩百多年。
波斯的威脅總是來自東西兩邊,但它沒有能力在兩線同時作戰(zhàn)。在滅掉西線兩大強國后,居魯士才得以抽出精力對付來自東北方的游牧人。公元前530年,他出兵征討里海東岸廣闊草原上的馬薩格泰人。
居魯士扎下營盤,只留部分軍隊守衛(wèi),自己帶領大部隊悄然后退。馬薩格泰女王的兒子率部劫營,殺死留守的波斯軍人后,在原地飲宴。居魯士回兵殲滅敵軍,俘虜了王子,王子羞憤自殺。女王派使者告訴居魯士:“我憑著馬薩格泰人的主人太陽發(fā)誓,不管你多么嗜血如命,我也會叫你把血喝飽的!
雙方的大戰(zhàn)是居魯士一生經歷過的最殘酷的戰(zhàn)斗。雙方弓箭手射完所有的箭后,兩軍展開肉搏廝殺,最終的勝利屬于馬薩格泰人,波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居魯士陣亡。馬薩格泰女王找到居魯士的尸體,割下他的頭顱,放進盛滿血的革囊。她以此實現(xiàn)了自己的誓言——讓居魯士“飽飲鮮血”。
后來,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繼承了王位,他打敗了該部落,運回了其父的尸首。居魯士的遺體歸葬故都帕薩爾加迪(位于今伊朗法爾斯。。他贏得了永久的尊敬。200年后,滅亡波斯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從希臘東征到此,不僅沒有毀壞他的陵墓,相反還下令加以修葺。居魯士陵2500年來屹立不倒,在陵墓旁的一根柱子上,一段銘文至今仍清晰可見:“我是居魯士王,阿契美尼德宗室!本郁斒看蟮郏ü599年—前529年)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國際性的帝王,西方歷史中第一個以“大帝”(英文后綴The Great)的名稱稱呼。他所創(chuàng)建的波斯帝國疆域遼闊,從愛琴海到印度河,從尼羅河到高加索,是世界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的國家。在銘文中,他驕傲地說:“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的王!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成為波斯人的首領,統(tǒng)一了波斯的10個部落,成為米底帝國的一大諸侯。公元前553年,居魯士起義反抗米底帝國。征服米底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3年,公元前550年,居魯士終于攻克了米底都城,正式建立波斯帝國。居魯士屬于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因此他所創(chuàng)立的帝國也被稱為阿契美尼德王朝。實際上,米底人和波斯人在血緣和語言上都密切相通。由于居魯士保留了米底人的大多數(shù)法律和許多行政管理方法,因此,居魯士滅亡米底的勝利與其說是要征服外國,倒不如說是改朝換代。
波斯的西方強鄰呂底亞看到居魯士日益強大,想趁波斯立國未穩(wěn),出兵將它滅掉。國王克洛伊索斯于公元前547年出兵攻打波斯。出乎克洛伊索斯的意料,居魯士為了防止他集合更多的軍隊進攻波斯,竟然主動出擊,攻入呂底亞本土。倉促應戰(zhàn)的呂底亞人與波斯人決戰(zhàn)于首都薩迪斯(今土耳其西部)郊外的辛布拉平原。呂底亞人想依靠長矛騎兵取得優(yōu)勢,但居魯士卻想出了妙計。他將隨軍運載糧食和行李的駱駝集合起來,配備騎手,走在軍隊的最前面,步兵和騎兵緊隨其后。呂底亞的馬隊遇到駱駝,立刻轉身逃竄。據希羅多德所著的《歷史》解釋,馬害怕駱駝,在看到駱駝或聞到駱駝氣味時就受不了。呂底亞人畢竟是西亞最勇武好戰(zhàn)的民族,他們跳下馬來和波斯軍隊肉搏。最終,呂底亞人潰敗,逃回薩迪斯城。圍攻兩周之后,波斯軍隊攀爬絕壁,攻入薩迪斯,呂底亞王國滅亡。
呂底亞滅亡后,當時的西亞三大強國只剩下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王國。但居魯士并不急于進攻巴比倫王國,而是用了6年多的時間征服東伊朗和中亞地區(qū)。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借巴比倫內部不穩(wěn)之機出兵。巴比倫城(今伊拉克境內)以異常堅固而聞名,但因為內部的分歧,巴比倫城的大門為居魯士打開,他進入巴比倫的道路上鋪滿了象征和平的綠枝。至此,居魯士成了西亞地區(qū)的唯一霸主,其帝國甚至向東一直延伸到印度河畔和中亞的查克隆提(今日色爾河)河畔。
與他之前的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的尼甲布尼撒相比,居魯士的政策非常寬容。他在被征服地區(qū)實行寬松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認波斯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特權之外,各地舊有的法律和統(tǒng)治機器都被保留了下來,米底、呂底亞、巴比倫的貴族仍然保有原來的特權。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當?shù)氐纳駨R拜祭,安撫祭祀貴族,保護他們的特權。他最廣為傳頌的事跡是允許被新巴比倫王國強行遷徙至巴比倫境內的猶太人返回家園,并支持他們重建被毀的耶路撒冷猶太教神廟,因此被《圣經》稱為“上帝的工具”。居魯士以強大武力為后盾的地方寬容政策,成為波斯帝國立國的指導思想,被他的后繼者們貫徹下去,使這個看來松散不牢固的軍事行政聯(lián)合體居然延續(xù)了兩百多年。
波斯的威脅總是來自東西兩邊,但它沒有能力在兩線同時作戰(zhàn)。在滅掉西線兩大強國后,居魯士才得以抽出精力對付來自東北方的游牧人。公元前530年,他出兵征討里海東岸廣闊草原上的馬薩格泰人。
居魯士扎下營盤,只留部分軍隊守衛(wèi),自己帶領大部隊悄然后退。馬薩格泰女王的兒子率部劫營,殺死留守的波斯軍人后,在原地飲宴。居魯士回兵殲滅敵軍,俘虜了王子,王子羞憤自殺。女王派使者告訴居魯士:“我憑著馬薩格泰人的主人太陽發(fā)誓,不管你多么嗜血如命,我也會叫你把血喝飽的!
雙方的大戰(zhàn)是居魯士一生經歷過的最殘酷的戰(zhàn)斗。雙方弓箭手射完所有的箭后,兩軍展開肉搏廝殺,最終的勝利屬于馬薩格泰人,波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居魯士陣亡。馬薩格泰女王找到居魯士的尸體,割下他的頭顱,放進盛滿血的革囊。她以此實現(xiàn)了自己的誓言——讓居魯士“飽飲鮮血”。
后來,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繼承了王位,他打敗了該部落,運回了其父的尸首。居魯士的遺體歸葬故都帕薩爾加迪(位于今伊朗法爾斯省)。他贏得了永久的尊敬。200年后,滅亡波斯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從希臘東征到此,不僅沒有毀壞他的陵墓,相反還下令加以修葺。居魯士陵2500年來屹立不倒,在陵墓旁的一根柱子上,一段銘文至今仍清晰可見:“我是居魯士王,阿契美尼德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