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史講義稿》為作者五十多年來開始“中國史學史”課程的講義稿,生前屢次修訂,凝聚著作者畢生的教學成果和研究心得。本書是一本獨具見解和特色的高品質教材,在學界有著重要的學術影響。本書由朱維錚先生的弟子據遺存的手稿整理而成。
中國史學史講義稿
緒論
一 中國史學的遺產:數(shù)量與質量
二 研究史一瞥
第一章 從記神事到記人事
一 擊石與取火
二 巫與史
三 從卜辭到金文
四 史詩與神話
五 古禮與古文獻
第二章 時間的記錄與空間的記錄
一 編年史的誕生:從《春秋》到《左傳》
二 國別史的出現(xiàn):《國語》和《戰(zhàn)國策》
三 舊檔案的分類和新形式的雛型
第三章 先秦諸子的歷史觀
一 諸子爭鳴和歷史模式
二 老子的矛盾論
三 孔子的定數(shù)論
四 墨子的天志論
五 從孟軻到鄒衍的循環(huán)論
六 從荀況到韓非的權力論
七 莊周的懷疑論
第四章 繼往開來的《史記》
一 思想統(tǒng)一與思想統(tǒng)死
二 司馬遷和中世紀歷史編纂學
三 “道”變不變?
四 經學、神學與史學
第五章 中世紀前期王朝史(上)
一 引人注目的王朝更迭運動
二 《漢書》和紀傳體斷代史
三 《漢紀》和編年體斷代史
四 《三國志》和正統(tǒng)辨
第六章 中世紀前期王朝史(下)
一 《后漢書》、《宋書》和文人修史
二 注經和注史
三 清談與史學
附:文獻資源和體制的控馭
第七章 中世紀后期王朝史
一 從私家修史到官修“正史”
二 必須寫歪的“正史”
三 《晉書》等六史的編撰
四 《南史》和《北史》
五 “實錄”不實
六 “正統(tǒng)”與“書法”
七 十七史、廿二史和廿四史
第八章 由經驗到理論
一 史部的升格
二 經傳也是歷史嗎?
三 怎樣才算職業(yè)史學家?
四 《史通》:形式與方法的反省
第九章 中世紀社會結構歷史的百科全書
一 由動態(tài)研究到靜態(tài)研究
二 《通典》:中世紀的第一部百科全書
三 青勝于藍的《文獻通考》
四 《通志》:會通一切學術史的實驗
五 三通、九通和十通
六 歷史檔案和歷代會要
第十章 編年史的復興
一 “以史為鏡”與思想僵化
二 《資治通鑒》在歷史編纂學上的成就
三 “長編”的續(xù)作與當代史料的保存
四 “續(xù)鑒”的編寫與中世紀官方史學的末路
第十一章 多彩的記錄和僵硬的認識
一 歷史編纂形式的改革
二 所謂“紀事本末體”
三 所謂“綱目體”
四 兩宋史論
附錄一 關于更新中國史學史教學大綱的想法
附錄二 中國史學史課程教學大綱
(1)1979年1月、1980年1月教學大綱(第二次修訂稿)
(2)1980年12月教學大綱(第三次修訂稿)
(3)1982年6月教學大綱(第四次修訂稿)
(4)中國史學史教學大綱(估計作于1980年代中晚期至1992年之前)
(5)中國史學史教學大綱(估計作于1990年代初期)
(6)1992年教學大綱
(7)1994年教學大綱
(8)1995—1996年教學大綱
附錄三 中國史學史課程期終考試試題
(1)1980年期終試題
(2)1983年期終試題
(3)1984年1月期終試題
(4)1986年1月期終試題
(5)1988年1月期終試題
(6)1990年1月期終試題
(7)1994年6月期終試題
(8)1996年1月期終試題
附錄四 傳統(tǒng)史學和史學傳統(tǒng)(中國歷史編纂學史導論)提綱
附錄五 中國史學的歷史進程(觀念史卷)分卷目
附錄六 二十世紀的中國史學提綱
中國史學導論講義稿
引言
一 中世紀歷史編纂學(上)
二 中世紀歷史編纂學(下)
三 說一說修史體制
四 觀念和史學
五 歷史觀念與中世紀史學
六 歷史觀念史:民族、宗教和王權—— 從漢魏到周隋
七 歷史觀念史:道統(tǒng)、正統(tǒng)和史統(tǒng)——從中唐到前清
一、“正史”怎樣界定
二、正統(tǒng)和道統(tǒng)
三、所謂史統(tǒng)
八 歷史觀念史:社會結構與歷史認知
九 歷史觀念史:社會心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
十 中外史學的比較問題
一、普世性的跨文化比較史學
二、中世紀的比較史學(上)
三、中世紀的比較史學(中)
四、中世紀的比較史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