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達一般被視為一位創(chuàng)造性超群、想象力澎湃且幽默詼諧的作家。坊間的導讀往往側重德里達作品的哲學性質以及譜系。羅伊爾的這本書則另辟蹊徑,重點指出文學在德氏作品里,那種奇奇怪怪的重要性。為了讓讀者進一步理解和欣賞德里達的作品,他對德里達的著作作出了詳細的參照,字里行間更交織著對其他文學作品的仔細解讀,從而探討德里達一貫的主張:解構就是“與文學和解”。作者羅伊爾一再強調,在德里達眼中,“文學”勢必與其他問題(例如哲學、心理分析、政治與道德、責任與正義、法治與民主)息息相關,彼此不可分割。
為什么是德里達?
為什么是德里達?按照“勞特利奇批判思想家”系列的“慣例”,我必須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更要碰碰運氣,希望你會感興趣(不過,我承認我并不能全盤接受和應對這個問題,原因我想你會漸漸了解)。但毋庸置疑,大家已經有最起碼的理解及預設:“德里達”不是新上市的高能量飲料的名稱,也不是下屆奧運會的候選地!盀槭裁词堑吕镞_?”呢?我把問題放進引號,但它本來已是句引文。在這里,我正式引用德里達,他說:“警惕那看不見的引號,即使那只是個單詞,里面的引號一樣要警剔”(LO76)。對于“為什么是德里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怎樣理解?而這些理解又是否基于假想?是怎樣的假想?
以下是再普通不過的一段簡介:
“德里達”,一個男人的名字,一位猶太裔、阿爾及利亞—法國籍的哲學家,生于1930年。
“這句話”,引用一下德里達最近較精彩的論文:“我們大可花無數年的時間去琢磨”(Dem54)。這個句子的各個部分,各自帶出了有關德里達作品的一些重要問題:
。1)當某某的名字被放在引號里,會產生什么效果?引號又是什么?引號從哪里開始?“可引用性”(quotability)的限制是什么?我們如何決定什么應該或不應該放進引號?我們將會看到,德里達的作品如何“實踐一種對引號謹慎但……廣泛的運用”(SST77)。他的作品探索的是一種“不再可能板起臉孔地套用傳統(tǒng)話語”的觀念,旨在“動搖……帶有引號的論述(discourse)與沒有引號的論述之間的對立狀態(tài)”,也就是動搖到“哲學的整體,理論的整體”(SST74-5)。
。2)何謂“名字”?它跟名字的持有者有何關系?名字是一己專屬之物?專有名詞(propernoun)真的是“專有”的嗎?德里達會堅持這種邏輯:我們都是“[自己]名字的陌生人”(參見AC427)。提到“德里達”這個名字,他說:“我愛這個名字[德里達],不過當然,它不屬于我(愛自己名字的唯一條件:它不屬一己之有)”(AI219)。
。3)相對于女人,或相對于動物和機器,何謂男人?德里達讓如此這般的對立或分類更為復雜難辦。例如他關注到“復數形式的性別差異”(V163),主張以思維去“超越男女對立,更要打破雙性戀、同性戀、異性戀等其實是殊途同歸的分類”(Cho108)。德里達感興趣的是批判思考——打亂直截了當的人禽之辨!皼]有人可以否定,人類有能力親身感受到某些動物身上所受到苦難、恐懼或恐慌、驚怖或驚嚇”,德里達總結道:“動物直視我們,而我們迎之以赤身祼體。思考本身或許就在那一刻開始”(ATA397)。同時,他旨在用新思維去思考何謂機器(machine),構建機器、重復(repetition)、書寫和死亡之間的親密關系。他認為,如果沒有機械性的重復,就不可能有所謂的書寫和記憶;機器即是死亡,“機器之所以出現(xiàn),關乎到死亡”(FSW227)。
(4)“猶太人”意味著什么?當有人因其希伯來血統(tǒng)或宗教而被識別出來,背后的潛臺詞及利害關系又是什么?試想一下,如果“基督徒”的身份以同樣的方式被加諸有關作家或所謂公眾人物身上,又會如何?德里達說過,他是猶太人,也不是猶太人;他是基督徒,也不是基督徒。在身份問題上,宗教如何發(fā)揮作用?德里達受到“去宗教化的彌賽亞主義”(SM59)感召,他戮力“阻截一切通往神學的道路”(Pos40)。這樣的一個思想家,我們應如何應對?
。5)“阿爾及利亞—法國人”(Algerian-French):不止一個身份,來自或屬于不止一個國家——特別是阿爾及利亞和法國這種有著歷史瓜葛并制造“身份認同障礙”(MO14)的國家——究竟是怎么回事?
。6)何謂“哲學家”?被稱作哲學家意味著什么?當哲學家或哲學不可避免地要括上引號,這說明了什么?某些德里達的讀者急于指出德里達最稱職不過的作家身份,但如果“作家”(和其息息相關的“文學”)都必須置于引號之內呢?德里達曾說過:“我很好奇世上還有完全純粹的‘作家’或‘哲學家’嗎?毫無疑問,我兩者皆非”(HPH189)。
(7)當我們說,某某出生了、“他出生了”(hewasborn)、“我出生了”(Iwasborn),又或者是沒有標示過去時態(tài)的一句“生于1930年”(bornin1930),我們要表達的是什么?“出生了”(wasborn),或“出生”(isborn),兩者在時間及時態(tài)上都有點怪怪的。(在法語里這種模糊更為明顯:jesuisné(e),可同時解釋為“出生了”和/或“出生”。)“出生”意味著什么?在何種意義上,我們竟然可以察覺到“出生”這個事實?在德里達看來,“這個問題引起的焦慮是揮之不去的”(MMW339)。每次誕生也是“一個絕對的開始,是世界的另一起源”:它是個驚喜,是一起“不能回首分析”的事件(DA543)。
。8)“生于1930年”:日期是什么?日期是獨異(singular)的,無可取代的。它“不回頭,不重復”(TSICL42),它“用來銘刻每一刻的獨特性,但正因如此,它捉不住獨特的一刻……日期總是被消抹(effaced)。同時銘刻,同時消抹(PTP378-9),例如“9.11”——或任何其他日期,不也就是這樣嗎?日期是奇怪的,用德里達的話來說,日期是“我們向時間和空間拋擲的網狀符碼,試圖減少或掌控復數形式的差異(differences),截停差異,鎖定差異(AC419)。
。9)最后,上面引述有關德里達的介紹文字,以“生于1930年”作結,但其實似乎沒把話說完,或其實已道出了弦外之音,幽靈般(ghostly)肯定著有關人士依然在生、生活著或將繼續(xù)生活。這又是什么意思?“活著”、“繼續(xù)活著”,又是什么意思?幽靈性(ghostliness)又是什么?本書會論及這些德里達提出的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圍繞著“為什么是德里達?”而運作如常的,是什么假設、信仰、幻覺或幽靈?顯而易見,我們可能更應把問題改寫并理解為:“為什么要寫一本關于德里達的書?”或“為什么我想要或需要讀這本書?”
由此帶出了兩個不同的可能。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寫一本關于德里達的書?”)至少是你我同樣在乎的。而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我想要或需要讀這本書?”),大概對你來說更為切身。我們不能忽視“為什么是德里達?”這個問題的弦外之音,以及發(fā)問者語調的含義;這個問題正在呼吁你們去解答,同時亦在尋求解答,好像在問:讀者們,快解釋一下,為什么是德里達呢?為什么想要或需要認識德里達呢?為什么大家要對他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