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科學與超光速物理》是關于波科學和超光速物理方面的科學論文合集,共有25篇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波科學基礎理論”有6篇文章,論述金屬電磁學、消失場能量關系、波粒二象性、虛光子、負能量,以及物理學發(fā)展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它們是對與波科學現狀及未來有關概念的闡述分析。第二部分“超光速物理導論”9篇文章,不僅評述了數十年來超光速研究的進展和問題,還充分展示了有關前沿科學的情況,給出較深刻的分析;其內容涉及歐洲OPERA中微子超光速實驗、Casimir效應中的超光速現象、量子超光速性、天線近區(qū)場的類消失態(tài)超光速現象、超光速研究與宇航、Bessel波束超光速現象、Tesla標量波、萬有引力的超光速傳播。另外在題為“超光速物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的論文中,討論范圍涵蓋了1963-2013年,重點論述了負波速、超光速光子隧穿、超光速量子糾纏,并介紹了中國科學家多年來的工作。第三部分10篇文章,是“三負”(負波速、負折射率、負cH位移)研究;透過現象看本質,三者的內在聯系非常重要。通過這個部分的論文,我們建立起電磁波負性運動及電磁波反常傳播的概念,并揭示出物理參數為正或為負是自然界對稱性機制之一;這部分的實驗論文是創(chuàng)新性研究工作,包含了“三負”的每個方面。
《波科學與超光速物理》的風格和特點在于:首先是對消失態(tài)的論述貫穿于各個領域;其次是重視對物理學中負參數的研究;再次是把對超光速現象的解釋放在量子理論的基礎上;最后是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緊密結合,提供了作者和博士生設計和完成的多個新實驗。
《波科學與超光速物理》可供科學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高等院校師生閱讀,對物理學家、電子學家、航天專家均有參考價值。
黃志洵,1936年生于北京。現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電磁理論與電磁兼容學方向的博士生導師,曾任該校微波工程系副主任,又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94年成為國務院頒證“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曾主持設計一系列電子儀器和設備,并在國內外發(fā)表科學論文約140篇。近年來致力于電磁波波速問題研究,有多部著作出版,F為“現代基礎科學發(fā)展論壇”召集人。
曾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專著《截止波導理論導論》曾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圖書獎;專著《超光速研究的理論與實驗》曾獲以已故的王淦昌院士命名的優(yōu)秀圖書獎。
波科學基礎理論
金屬電磁學理論的若干問題
消失場的能量關系及WKBJ分析法
影響物理學發(fā)展的8個問題
負能量研究:內容、方法和意義
波粒二象性理論與波速問題探討
虛光子初探
超光速物理導論
試評歐洲OPERA中微子超光速實驗
論Casimir效應中的超光速現象
論量子超光速性
自由空間中天線近區(qū)場的類消失態(tài)超光速現象
“光障”擋不住人類前進的腳步——紀念第242次香山科學會議召開10周年
論Bessel波束超光速現象
超光速物理學研究的若干問題
試論Tesla標量波
引力傳播速度研究及有關科學問題
三負(負波速、負折射、負GH位耪)研究
負波速研究進展
無源媒質中電磁波的異常傳播
電磁波負性運動與媒質負電磁參數研究
Use Surface Plasma Wave Measure the Tickness and the Negative Permittiving of Nano-metal-film
Negative Goos-Hanchen Shifts with Nano-metal film on Prism Surface
用具有負介電常數的模擬光子晶體同軸系統(tǒng)獲得負群速
Negative Group Velocity Pulse Propagation Through a Lef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
量子隧穿時間與脈沖傳播的負時延
負Goos-Hanchen位移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從負折射超材料到光學隱身衣
附錄
到高峰去呼吸
中國傳媒大學舉辦“黃志洵教授從事自然科學研究55周年研討會”
中國傳媒大學黃志洵教授榮獲“華夏高科技產業(yè)創(chuàng)新獎”特別創(chuàng)新獎
索引
漢字筆畫索引
外國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