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系列圖書書按照片主題進行分類,分為風景名勝、寺廟宮觀、城門街景、帝皇陵寢、風俗習慣、鐵路橋梁等,該書為風景名勝,下又設故宮、天壇、三海、頤和園、玉泉山,希望讀者在閱讀中體會到從舊照片到今天的景觀變遷,也為一些古建筑的維修提供可供借鑒參考的真實的歷史資料。普意雅拍攝、收藏照片十分全面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的方方面面。然而,不少照片的記錄和今天的北京已大不相同。這些照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清末民初北京城的建筑裝修,以及上至帝后、下至百姓的生活情形,對清末建筑復原和內(nèi)部修復、民生研究等均有重要參考意義。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該系列圖書書按照片主題進行分類,分為風景名勝、寺廟宮觀、城門街景、帝皇陵寢、風俗習慣、鐵路橋梁等,該書為風景名勝,下又設故宮、天壇、三海、頤和園、玉泉山,希望讀者在閱讀中體會到從舊照片到今天的景觀變遷,也為一些古建筑的維修提供可供借鑒參考的真實的歷史資料。
古都舊影
——一個法國工程師的中國情結
北京,一個古老的城市,她曾經(jīng)的宮殿建筑、城垣與坊市街道、壇廟與陵寢、寺廟道觀、園林風光以及風俗民情,曾經(jīng)的歷史與輝煌,曾經(jīng)的絕代風華,我們更多的是通過歷史書上的描述加以想象,來重現(xiàn)每個人心中不同的古都景象,F(xiàn)今的年輕人面對一些地名站牌經(jīng)常產(chǎn)生疑惑,如北京城的很多地名有對稱的特點,如東四、西四,東單、西單,這是什么原因?哈德門、齊火門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過去食品保存保鮮的“冰箱”是什么樣子的,剃頭挑子怎么走街串巷……盡管國家圖書館的收藏中,有用語言描繪的,有使用繪圖的方式做記錄的,有些還為圖著色,但就可視性、真實性而言,老照片為我們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對北京城的認識也更加直觀和親切。
100年前,語言、圖畫之外,照片作為記錄載體,尚還新鮮。然而,一個熱愛北京,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法國工程師,用他當年在中國還很摩登的相機,憑借著對這座古城的癡迷,或拍攝,或收集,留下了幾千張老北京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影像,為我們在今天探尋百年前舊京景象,帶來了一份真實的古都記憶。這個法國工程師名叫普意雅(G. Bouillard)。
普意雅,1862年出生于法國,畢業(yè)于法國國立中央工藝學院。1898年來華,先后擔任平漢鐵路北段總工程師、平漢鐵路總工程師。1917年普意雅作為中國政府顧問,其社會地位也達到了高峰,其意見和建議也備受重視。1917年5月,普意雅給北京都市營造局呈擬的意見書中,對京都市政待辦的大項工程進行了闡述,其中對科學測繪、自來水溝渠建設、街道及電車、電燈的建設、林囿公園的建設等建議,得到了采納和辦理。7月正值汛期,普意雅在勘測京漢鐵路沿線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鐵路沿線所經(jīng)過的地區(qū)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水患。為此,他撰寫了《水災善后問題》,由同事華南圭翻譯為中文,發(fā)表在報刊上。在文中,他以“事實陳述、中國北省之河道、中國北方之源流、旦夕之危險與天津?qū)碇蜏、預防水患之法、人造大湖、京漢路線所經(jīng)水流之特別研究、筑造集中水池之概算”為章節(jié),建議中國政府應該興建水庫等水利設施。
普意雅對漢學尤感興趣,對中國的地形、地質(zhì)、礦產(chǎn)及古跡等頗有研究。曾受中國政府之委托測繪沿鐵路詳細地圖,其中有多幅北平及四郊地圖,所繪制的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分布圖、京師華商電燈公司擬由西便門至石景山新廠接修線桿圖以及多幅北京地圖、北京四郊地圖等已成為我們今天研究當時地理歷史的孤品,彌足珍貴。
普意雅是一名天主教徒,但他的足跡幾乎遍布北京市郊所有的寺廟和道觀。早在1906年他就繪制了戒臺寺的平面圖,其后又繪制了潭柘寺、大鐘寺、西域寺、妙應寺、碧云寺、臥佛寺等寺院的平面圖。同時,拍攝和收藏這些寺廟道觀的照片也是普意雅的重點,F(xiàn)在許多寺廟已蕩然無存,普氏照片為我們研究北京宗教建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圖像資料。
普意雅1927年去職,1930年9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8歲。1932年10月,其妻朱德蓉女士將普意雅生前的測繪資料及舊藏照片捐贈給國立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國立北平圖書館曾為此舉行了隆重的捐贈儀式,袁同禮館長代表圖書館接受捐贈。1933年3月,國立北平圖書館舉辦了普意雅所贈圖書展示會,袁同禮館長、胡適、翁文灝、朱德蓉女士以及當時的法國駐華公使等300余人出席展示會。
自入藏起,這批照片成為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的一個頗具特色的專藏而引人關注。普意雅于1900—1930年間拍攝或收藏的照片約5000幅,已近百年,保存良好。其中普意雅本人所攝照片,多為4—6英寸,而6—10英寸照片或者印刷品、明信片等則多為其收藏品。
普意雅生前已對其老照片進行了認真的整理,曾按所攝地點將照片加以分類,有的已裝訂成冊,有的雖未及裝訂,但已有寫好的文字說明,甚至還標有簡單中文,有些還配有相關的文字資料和地圖。普意雅照片按形態(tài)可分為三類:單幅散片、簡裝相冊、精裝相冊,涉及故宮、頤和園、玉泉山、北海、景山等皇家建筑;涉及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帝王陵寢;涉及潭柘寺、戒臺寺、石經(jīng)山西峪寺、黃寺、天寧寺、法源寺等寺院壇廟;涉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武漢等地的名勝古跡;涉及北京的城墻城樓及各處基建土木工地的施工場景;涉及鐵路修建、運輸及沿線風光;涉及市井百態(tài)、民俗民風;也涉及日本、朝鮮及東南亞等地的風土人情。這些照片較為全面系統(tǒng)、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國從帝制走向共和這一重大歷史轉變時期,以及作為首善之區(qū)的北京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普意雅所贈圖片資料在國家圖書館網(wǎng)站前塵舊影中曾有少量公布,但尚未向外界整體正式公布過。
此次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與上海遠東出版社聯(lián)手將普意雅照片整理出版,旨在為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線索,也使讀者從老照片中重新認識北京、了解北京,留下一份珍貴的北京記憶。
此次出版,在編排時,按照片主題進行分類, 如分為風景名勝、寺廟宮觀、城門街景、帝皇陵寢、風俗習慣、鐵路橋梁等門類,風景名勝門類下又設長城、故宮、頤和園、三海等小專題,寺廟宮觀下分潭柘寺、戒臺寺、雍和宮等寺院,帝皇陵寢下則設清東陵、西陵、十三陵等細目,希望讀者在閱讀中體會到從舊照片到今天的景觀變遷,也為一些古建筑的維修提供可供借鑒參考的真實的歷史資料。
以紫禁城為例。普意雅拍攝、收藏的紫禁城照片十分全面地反映了現(xiàn)今故宮神武門、天安門、端門、午門,以及紫禁城內(nèi)的三大殿、東西路各殿形貌。然而,不少照片的記錄和今天的故宮已大不相同,如神武門東西兩側的邊門。特別是,普意雅時期,還未建立今天的“珍寶館”,根據(jù)照片看來,其中一些珍寶仍分放在各自的宮殿中,如帝后的珠寶,外國人送的鐘表、玩具,婉容的女式自行車,西洋浴盆等。這些照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末代帝后”的宮廷生活情形,對故宮的復原和內(nèi)部修復等均有重要參考意義。
景山,普意雅稱其為“煤山”,照片上的煤山,圍墻倒塌,四周荒蕪。照片上注有1900—1910年,當時北京的凄涼可見一斑。還有一張照片看上去頗似景山后街,照片上為一大煤廠,中央為一煤池,池中堆砌著呈梯形狀的煤球。這種場面在今天的京城早已不見。
寺廟照片是普意雅收藏重點。其中潭柘寺、戒臺寺、石經(jīng)山西峪寺等照片已裝訂成冊,并配有工整的文字說明。除照片外,還配有普意雅親自繪制的寺廟平面圖。許多現(xiàn)已不存的寺廟,照片中依然清晰可見,如黃寺、天寧寺、法源寺等。此外,還有大鐘寺、妙應寺白塔等,在妙應寺白塔照片上普意雅還用中文注明“白塔寺”,把雍和宮注為“永和宮”。道觀的照片有白云觀望海樓等。
普意雅的云居寺照片在云居寺復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坐落在北京房山白帶山下的云居寺始建于唐貞觀五年,盛于中唐,繼之于遼金,延于元明清,民國初年至20世紀30年代后仍有僧人主持佛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毀于兵火。這座京南巨剎,196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寺院僅存山門,即天王殿前檐的券臉石兀立在廢墟上,其原有殿宇佛堂、僧舍廳房,已蕩然無存。
云居寺建筑的恢復工程始于1985年,當時的參考資料就是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檔案中的幾張戰(zhàn)火焚毀前的云居寺老照片和實際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的原有建筑構件遺存。2003—2004年,參與復建工作的國家圖書館吳元真先生在館藏中發(fā)現(xiàn)了鄧之誠和普意雅所拍攝的焚毀前的云居寺與石經(jīng)山舊影集。這些原版照片的發(fā)現(xiàn)大大豐富了云居寺與石經(jīng)山的歷史文獻檔案,對云居寺的復建功不可沒。這些照片于2004年11月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北京云居寺石經(jīng)山舊影》。此外,1924年普意雅曾著有《北京及其附近》一書,書中關于云居寺的南塔有詳細的描述:“南塔與北塔相同,則此兩塔必為同時之物云”。他不僅拍攝了云居寺的全景照片,還拍攝了眾多南塔的照片,測繪了相關數(shù)據(jù)。這些珍貴資料,成為復建南塔方案的重要依據(jù)。
普意雅的北京街景照片也為數(shù)不少,有前門大街、哈德門大街,有商店開張大吉、北京的牌樓,有北京街頭穿梭如流的人力車和洋車及民國之初有軌電車,有穿著滿族服裝的婦女悠閑地逛街,有手推獨輪車沿街叫賣的小販。這些從不同角度展示當時北京的街頭風貌,如今僅僅在地名、站名中存在,西四牌樓、東單牌樓的含義,今天的孩子們或許只能通過這些留給我們的老照片才會有真切的體會。
普意雅照片中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民俗照片,有喪禮時抬棺從街頭走過的,有年輕婦女乘毛驢車出行的,有夏季獸力車送冰的,有剃頭扎辮子的,街頭小吃攤,有串胡同賣糖葫蘆的,有胡同里抖空竹、演木偶戲、耍猴、挑擔的,有形形色色衣衫襤褸的乞丐,有鐘鼓樓前赤身玩耍的孩童,有坐在自家門口閑聊的老婦人,還有大街小巷的煙攤、茶館、粥棚、馬掌鋪以及街頭飲水的駱駝,甚至還有青樓“雙福班”的門面。這一組照片豐富多彩,十分詳盡地表現(xiàn)出了20世紀初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我們了解當時的北京風俗生活提供了極為難得的資料。
普意雅拍攝的帝皇陵寢照片中,有明十三陵、清東陵和一組普意雅自己注明的“梁各莊光緒陵”,有些照片反映的是正在修陵的情景,十分珍貴。但有些由于無文字記載,無法斷定是什么陵,稍有遺憾。
已裝訂成冊的長城照片,普意雅用中、法文題名“萬里長城”。照片畫面大都伴有成群的駱駝商隊從長城腳下通過,體現(xiàn)當時來往京城的商人,主要運輸工具是強壯的駱駝。
普意雅還有一些可以作為歷史記錄的老照片,如:義和團運動后,在大清門前迎接慈禧、光緒回鑾的照片。畫面上的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 ”,清代稱“大清門”,辛亥革命后又稱“中華門”,在1954年天安門廣場擴建時已被拆除。普意雅的照片視角似從空中拍攝,不僅記錄了歷史事件,還留下了這座門的歷史影像,十分珍貴。
普意雅的捐贈除照片專藏外,還有他本人的繪圖手稿,及其中文和西文地圖以及明信片、玻璃版照片、手稿等。他繪制的主要是為興建鐵路而編制的精度極高的地形圖。在編繪《中華民國國有鐵路沿線地圖》的過程中,他對中國的地形、地質(zhì)、礦產(chǎn)及古跡等都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也是在本職工作以外,普意雅收藏大量同時期以北京為主、以平漢鐵路線周邊地區(qū)為輔的風土人情照片的緣由。
普意雅照片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當時北京街頭風貌,如馮國璋喪禮的照片,是在南河沿南口拍攝,背景是皇城紅墻和舊北京飯店,其地址應當是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燒毀的滿族祭祀用“堂子”,20世紀80年代這段紅墻被拆除,改建成了今天的貴賓樓。這組照片對于對比北京今昔具有重要意義。
普意雅照片反映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沒落時期首都北京及其周邊的社會面貌,是研究中國從帝制走向共和這一重大歷史轉變時期的珍貴史料。這些照片對于研究北京及平漢鐵路沿線的近代民俗風情、城市變遷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是不可多得的圖像資料。
盡管我們在編輯過程中,經(jīng)常為確定了一個景點、復原了一個景觀、搞清了當時的一個習俗而激動著,但我們也常常遺憾地發(fā)現(xiàn)普意雅照片的題名多是北海、頤和園等大地名,并未對所攝具體地點做出標注,加之北京百年間的巨變,為我們準確標注地名出了不大不小的難題。而不同類別的照片,牽涉建筑、民俗、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背景,難以完全解析清楚。盡管編者查閱了大量資料,編輯過程中也得到很多專家的無私幫助,但仍有不少問題無法厘清,希望在出版之后能得到更多愛好者的關注和方家批評指正。
此專題出版的另一層意義,還在于這些照片是一位長居中國的外國人的北京記憶,他記錄北京歷史民俗景觀的同時,也反映了法國人眼中的中國,展現(xiàn)了西方人認識中國的獨特視角。這些內(nèi)容,對于研究反觀20世紀早期中國社會和中法交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普意雅,1862年出生于法國,畢業(yè)于法國國立中央工藝學院。1898年來華,先后擔任平漢鐵路北段總工程師、平漢鐵路總工程師。陳紅彥,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
故宮
天壇
三海
頤和園
玉泉山
故 宮
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又稱紫禁城。明永樂四年(1406),成祖朱棣下詔“北京為興王之地,宜為首善之區(qū)”,正式啟動北京的宮城建設。永樂十九年(1421)元旦吉日,紫禁城正式啟用,此后明清兩代共24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理政治國。1925年10月10日,故宮被辟為“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間,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無論總體布局還是建筑形式,都體現(xiàn)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并稱世界五大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