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10年前我寫的一篇文章,是關(guān)于一座古橋的,當作這本書的《代序》,或許合適。題目叫:《又見一座北京古橋》。\\r\\n 北京的古橋數(shù)量多,而且名氣大,個個都有大段的故事,其中國寶級、市寶級就有七座。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便是一座名橋。\\r\\n 最近,我在西山里看見一座橋,它既古老又可愛,不妨記述一下,以期引起重視,將它認真保護起來。這座古橋建在大山澗里,是個大型獨拱石橋。在北京,獨拱橋里最漂亮的要數(shù)頤和園里西堤六橋之一的玉帶橋,它拔水而起,突起一個大羅鍋,非常高,非常陡,造型飄逸,相當驚人;山澗里的這一座,也屬于獨拱,但恰恰相反,拱圈雖很大,橋洞卻向下伸展極深,羅鍋反而起伏不大,只因它是架在兩山之間,好像匹夫當關(guān),一位巨人分腿而立,挺立在山澗當中,氣度非凡。\\r\\n 橋是石質(zhì)的,由下到上,全是大塊的整齊的青石,工藝精湛,今巋然獨存。此橋以其巨大和雄偉而奪勢。它不是“小橋流水”,它是座大橋。拱圈的半徑約有3米多,半圓之下,再伸下去四五米,總高約有8米,相當于三層樓,非常壯觀。\\r\\n 這么一座大橋飛架在荒郊野外,下面是很深的山澗,泉的激流在奇石怪巖間一瀉而下,不論是近看,還是遠看,全部精彩,令人贊嘆不已,絕對是人間美景。\\r\\n 陪我觀看的李成志老師和丁傳陶老師說,此橋已有800年的歷史。他們倆是石景山的文物迷。\\r\\n 那當是金代中期了,石橋差不多和盧溝橋同庚。起因是橋附近有一座有800年的古剎,叫雙泉寺,它是金章宗避暑的場所,寺旁因有兩股山泉流過而得名。寺碑上有關(guān)于這座橋的記載,稱它為“萬善橋”。\\r\\n 《日下舊聞考》一百零四卷里對此橋也有記載,明代弘治七年(1495)文人錢福曾撰有此橋的碑記,立碑距今恰好500年了,這起碼是橋的最低上線,可見橋的古遠了。\\r\\n 橋在八大處的西麓,由八大處翻過山,跨過深壑,便能到雙泉寺西面的天臺山慈善寺,這是一條古代進香道,萬善橋是必經(jīng)之路的過澗橋。如今在正對面的西山坡上還有一座小石佛,約半人高,右邊有石刻題記“雙泉寺僧人圓喜,發(fā)心造接引佛一尊,萬歷十年十一月初一日”,距今400多年,也是石橋歷史有力的佐證。\\r\\n 橋上方溝床中有幾塊體積極大的墨綠山石,形狀、結(jié)構(gòu)和花紋都相當奇特,不知由什么地方滾來至此,恰成橋的襯景。橋下深壑當中有小潭,山泉使它常年有水,水中有魚,又是一景。橋附近多櫻桃樹、杏樹、香椿樹和皂角樹,可惜山民們不懂經(jīng)營,果實和嫩葉差不多都白白荒在樹上,足見這里和外界接觸不多,尚不夠開化。\\r\\n 如今,這里人家稀少,年輕人多已轉(zhuǎn)移山下或進城,只有遍地的石磨和石碾子,說明這里或許曾經(jīng)發(fā)達過。兩米直徑的大碾盤,相當完好,早已棄而不用,擺在那里很像古樸的民俗博物館的陳列,看著怪可惜的,石碾好似在無言地述說著人間滄桑變化。\\r\\n 如今,由城里去萬善橋,已不必翻山越嶺,只要到石景山區(qū),出模式口,到三家店,沿一條叫黑陳路的山道,駕車上山便可以一直開到橋前。那里有山泉、古橋、櫻桃樹和石碾,都很誘人,靜靜等著今日的欣賞者。\\r\\n以上便是那篇文章。\\r\\n 最近,忽然間我收到一封信,寫信人叫梁欣立,他寫了兩本書,一本叫《北京古獅》,另一本叫《北京古橋》,都是講北京地區(qū)的,希望我有興趣看看。過了幾天,他來了,帶了兩部厚厚的書稿,我當即坐下來翻看。他默默地待在一旁,過后,他問我:“能為我寫個序嗎?”我沒猶豫:“沒問題。”\\r\\n 又想起上面那篇文章,便有了拿它權(quán)當《北京古橋》一書的“代序”的想法。我只寫了一座橋,而梁欣立找到了二百多座古橋,附有照片,全有文字描寫,而那些橋本身有不少都比我描寫過的萬善橋更精彩,更有故事,更有價值。可見,此書之分量有多重。不僅如此,梁欣立還舉出五百多座已經(jīng)消失的北京古橋的名字和位置,僅此一數(shù)就夠令人吃驚。\\r\\n 它無疑是一部關(guān)于北京古橋的權(quán)威之作。\\r\\n 有一個直覺,關(guān)于北京古橋,在我與這位作者之間,有許多共通的東西。比如說:應(yīng)該選一批古橋,注意,是整整一批古橋,作為向政府建議的對象,列入重點保護單位,掛上牌子,哪怕是區(qū)縣級的。因為掛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問題的前提。\\r\\n 如果說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那么,橋,就是這些生命之源的標記,不朽的、漂亮的標記。水是天賜的,而橋則是人的智能和勞動的產(chǎn)物。\\r\\n 有了橋,就有了天人合一。\\r\\n 有了橋,就有了溝通、交往、交流、友誼和進步。\\r\\n 所以,要感謝橋。\\r\\n 要記住橋。\\r\\n 要保護橋。
找出10年前我寫的一篇文章,是關(guān)于一座古橋的,當作這本書的《代序》,或許合適。題目叫:《又見一座北京古橋》。\\r
北京的古橋數(shù)量多,而且名氣大,個個都有大段的故事,其中國寶級、市寶級就有七座。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便是一座名橋。\\r
最近,我在西山里看見一座橋,它既古老又可愛,不妨記述一下,以期引起重視,將它認真保護起來。這座古橋建在大山澗里,是個大型獨拱石橋。在北京,獨拱橋里最漂亮的要數(shù)頤和園里西堤六橋之一的玉帶橋,它拔水而起,突起一個大羅鍋,非常高,非常陡,造型飄逸,相當驚人;山澗里的這一座,也屬于獨拱,但恰恰相反,拱圈雖很大,橋洞卻向下伸展極深,羅鍋反而起伏不大,只因它是架在兩山之間,好像匹夫當關(guān),一位巨人分腿而立,挺立在山澗當中,氣度非凡。\\r
橋是石質(zhì)的,由下到上,全是大塊的整齊的青石,工藝精湛,今巋然獨存。此橋以其巨大和雄偉而奪勢。它不是“小橋流水”,它是座大橋。拱圈的半徑約有3米多,半圓之下,再伸下去四五米,總高約有8米,相當于三層樓,非常壯觀。\\r
這么一座大橋飛架在荒郊野外,下面是很深的山澗,泉的激流在奇石怪巖間一瀉而下,不論是近看,還是遠看,全部精彩,令人贊嘆不已,絕對是人間美景。\\r
陪我觀看的李成志老師和丁傳陶老師說,此橋已有800年的歷史。他們倆是石景山的文物迷。\\r
那當是金代中期了,石橋差不多和盧溝橋同庚。起因是橋附近有一座有800年的古剎,叫雙泉寺,它是金章宗避暑的場所,寺旁因有兩股山泉流過而得名。寺碑上有關(guān)于這座橋的記載,稱它為“萬善橋”。\\r
《日下舊聞考》一百零四卷里對此橋也有記載,明代弘治七年(1495)文人錢福曾撰有此橋的碑記,立碑距今恰好500年了,這起碼是橋的最低上線,可見橋的古遠了。\\r
橋在八大處的西麓,由八大處翻過山,跨過深壑,便能到雙泉寺西面的天臺山慈善寺,這是一條古代進香道,萬善橋是必經(jīng)之路的過澗橋。如今在正對面的西山坡上還有一座小石佛,約半人高,右邊有石刻題記“雙泉寺僧人圓喜,發(fā)心造接引佛一尊,萬歷十年十一月初一日”,距今400多年,也是石橋歷史有力的佐證。\\r
橋上方溝床中有幾塊體積極大的墨綠山石,形狀、結(jié)構(gòu)和花紋都相當奇特,不知由什么地方滾來至此,恰成橋的襯景。橋下深壑當中有小潭,山泉使它常年有水,水中有魚,又是一景。橋附近多櫻桃樹、杏樹、香椿樹和皂角樹,可惜山民們不懂經(jīng)營,果實和嫩葉差不多都白白荒在樹上,足見這里和外界接觸不多,尚不夠開化。\\r
如今,這里人家稀少,年輕人多已轉(zhuǎn)移山下或進城,只有遍地的石磨和石碾子,說明這里或許曾經(jīng)發(fā)達過。兩米直徑的大碾盤,相當完好,早已棄而不用,擺在那里很像古樸的民俗博物館的陳列,看著怪可惜的,石碾好似在無言地述說著人間滄桑變化。\\r
如今,由城里去萬善橋,已不必翻山越嶺,只要到石景山區(qū),出模式口,到三家店,沿一條叫黑陳路的山道,駕車上山便可以一直開到橋前。那里有山泉、古橋、櫻桃樹和石碾,都很誘人,靜靜等著今日的欣賞者。\\r
以上便是那篇文章。\\r
最近,忽然間我收到一封信,寫信人叫梁欣立,他寫了兩本書,一本叫《北京古獅》,另一本叫《北京古橋》,都是講北京地區(qū)的,希望我有興趣看看。過了幾天,他來了,帶了兩部厚厚的書稿,我當即坐下來翻看。他默默地待在一旁,過后,他問我:“能為我寫個序嗎?”我沒猶豫:“沒問題!盶\r
又想起上面那篇文章,便有了拿它權(quán)當《北京古橋》一書的“代序”的想法。我只寫了一座橋,而梁欣立找到了二百多座古橋,附有照片,全有文字描寫,而那些橋本身有不少都比我描寫過的萬善橋更精彩,更有故事,更有價值?梢姡藭至坑卸嘀。不僅如此,梁欣立還舉出五百多座已經(jīng)消失的北京古橋的名字和位置,僅此一數(shù)就夠令人吃驚。\\r
它無疑是一部關(guān)于北京古橋的權(quán)威之作。\\r
有一個直覺,關(guān)于北京古橋,在我與這位作者之間,有許多共通的東西。比如說:應(yīng)該選一批古橋,注意,是整整一批古橋,作為向政府建議的對象,列入重點保護單位,掛上牌子,哪怕是區(qū)縣級的。因為掛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問題的前提。\\r
如果說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那么,橋,就是這些生命之源的標記,不朽的、漂亮的標記。水是天賜的,而橋則是人的智能和勞動的產(chǎn)物。\\r
有了橋,就有了天人合一。\\r
有了橋,就有了溝通、交往、交流、友誼和進步。\\r
所以,要感謝橋。\\r
要記住橋。\\r
要保護橋。
代序和其他舒\\r回矚北京的河流與橋梁\\r\\r東城區(qū)\\r 天安門金水橋\\r 太廟戟門七石橋\\r 紫禁城的橋\\r 午門內(nèi)金水橋 武英殿三石橋 斷虹橋 三座門三石橋\\r 東華門內(nèi)石橋 御花園二亭橋 長庚橋半辟橋 馬房橋\\r 臨溪亭橋\\r 國子監(jiān)壁雍四平橋\\r 東城區(qū)消失的占橋\\r \\r西城區(qū)\\r 北海大橋\\r 北海公園的橋\\r 永安橋 三折玉帶橋 煙云盡態(tài)亭石板橋 小昆邱亭石橋\\r 陟山橋濠濮澗七折曲橋 畫舫齋西小石橋 ■祥橋\\r 靜心齋三橋 五龍亭七石橋 極樂世界四平橋 琉璃牌坊前石橋\\r 西步糧橋\\r 地安門北萬寧橋\\r 銀錠橋\\r 攝政王府廊橋\\r 德勝門內(nèi)德勝橋\\r 西直門外高梁橋\\r 暢觀樓磚石橋\\r 白云觀窩風(fēng)橋\\r 釣魚臺國賓館石橋\\r 中南海的三橋\\r 西城區(qū)消失的古橋\\r \\r崇文區(qū)\\r 天壇丹陛橋\\r 崇文區(qū)消失的古橋\\r \\r宣武區(qū)\\r 宣武區(qū)消失的古橋\\r 朝陽區(qū)\\r 朝陽區(qū)消失的古橋\\r \\r海淀區(qū)\\r 頤和園的橋\\r 知春亭島二橋 二龍橋 十七孔橋 繡漪橋 諧趣園知魚\\r 橋 諧趣園小橋 后湖石平橋 寅輝城關(guān)石橋 后溪河三\\r 孔橋 蘇州街小石橋 北宮門石橋 半壁橋 三孔旱橋\\r 養(yǎng)云軒石橋 排云殿石橋 清華軒 石橋 荇橋 西堤六橋\\r 圓明園的橋 殘石拱橋 單孔石平橋 涵秋館北三孔橋 會心橋橋臺\\r 遺址獅子林虹橋 叢芳謝殘橋 澤蘭堂二石橋 方外觀\\r 前石橋 五竹亭噴水池二石橋翠烏橋茜園曲折石橋\\r 十三方孔橋 諧奇趣西進水閘橋“平湖秋月”五孔橋\\r\\r 明石門北三方孔橋 “夾鏡鳴琴”虹橋遺址“蓬島瑤臺”\\r 二渡橋 “多嫁如云”小石橋 圓明園消失的古橋\\r 香山公園內(nèi)的橋\\r 勤政殿石橋 知樂濠石橋 見心齋北石橋 宗鏡大昭之\\r 廟石橋\\r 碧云寺的橋\\r 三門殿石橋 磚牌坊前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