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愁》系長篇日記體紀實散文,記錄了40余天的實況與作者的心路歷程:2001年6月,作者年輕的父親在毫無征兆下,突患癌癥。作者被這突如其來的驚濤駭浪打暈了,接下來的日子,舉家投入了一場徒勞的營救活動。在短短兩個月中,作者陷入了徹底的絕望,但又不得不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火花。從臺州到上海,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醫(yī)路。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作者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社會亂象讓作者應接不暇。在幾近失重狀態(tài)下,作者對人性,對生命,對存在進行了深入的揣摩和反思。整個作品充滿憂愁、焦慮、彷徨、無奈、嘆息和作者欲哭無淚的悲愴。從而照觀出人在極端痛苦的狀態(tài)下思維的敏銳性和活躍性,尤其是對“活著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也許會逼近生命的本真。呼愁,土耳其語“憂傷”的音譯。本書入選浙江省作協(xié)首批“優(yōu)秀文學作品助推計劃”。
在絕望中尋求一絲希望,在悲切中企盼瞬息歡樂……孝在這時顯得十分乏力,惟有心痛不堪言!逗舫睢吠赋龅氖且粋兒子對即將離別人世的父親的拯救氣息,其實它是一部生者對逝者的贖罪心靈史,故而悲慟大哭。
等待的日子本來就是一種煎熬,更何況我們的等待是一種迫在眉睫的與死神賽跑。我感覺一座跨海大橋上已放上了炸藥包,并且導火索已被點燃,我看見黑夜中那導火索暗紅色的火光飛速前進,我也聽見火光飛速前進時咝咝作響的燃燒聲和吞噬聲。那種即將毀滅的幻覺在我大腦里已進行了無數(shù)次預演,我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我只能是抱著頭去看這一次次橋毀人亡的慘烈,去忍受那種燃燒神經(jīng)末梢的殘酷的折磨。
\\t昨夜想得很多,因為老蘇打電話來詢問父親病情,想起父親的厄運和自己的處境,心情很不平靜。我讓老蘇在領導面前說些好話,從一個側面去取得領導的關心和寬容。我本來不會這樣,更不愿意這樣,我歷來認為正理堂堂,大行于四方,根本用不著這些雕蟲小技,但現(xiàn)在很多東西都受制于人,不得不委曲求全。也許,我的想法是錯誤的,把一個人的事情置于集體概念之上。但我的人文理念是人的終極關懷,我對生命的綻放不謳歌,但對生命的零落卻嘆息;我對大眾的苦難無法拯救,但對大眾的悲情卻富有足夠的悲憫情懷;我不注重崇高理想,但卻看重平凡的道義。所以,我往往把任何個人看得比集體重,這也許是我的不足和弱點,但這是我的本真,是我與生俱來的理念和情懷。這一點,我雖然在努力克服,但我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觀。
\\t由于昨夜的胡思亂想,我很久才睡著,早上醒來已是7點半,父親精神不錯,咳嗽也不多。岳龍他們出去吃早點,我匆匆漱洗一番,打開電視和父親一起看看早新聞,等岳龍他們帶早點回來。房間里也還清涼,父親坐在床沿上,穿一件白襯衣,把袖口卷上來。我往父親床頭的痰盂里瞥了一眼,里面的痰液并不多,白白的,云一樣飄浮在清水里,我偷偷舒了一口氣。但等我把目光收回來,從一個側面看父親時,發(fā)現(xiàn)父親又消瘦了許多,臉色比來上海前更加黝黑。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