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編*的《政學先生》聚焦現(xiàn)代史上“政學” 交集之處,貫穿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政治”視野,頗具 敏銳之問題意識。這部隨筆集中的二十五篇文章有些 談“政先生”,有些談“學先生”,*多是談“政學 先生”,在豐富、細致的史料支撐的基礎之上,強調 了知識人在社會流變中的獨立性,書中也不乏對試圖 參與政治的知識人兩難困境的分析、諷喻、批評和一 定的同情理解。其中談胡適的文章依然不少,但主要 聚焦于他離開大陸后的經歷,也是作者對胡適問題的 總結。
李村編*的《政學先生》聚焦現(xiàn)代史上“政學”交集之處,貫穿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政治”視野,這部隨筆集評述民國時期的政學名人,雖內容分散,涉及人物眾多,但有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主題,即探究政學關系。書中談及的諸多往事一度塵封,作者廣征博引,以縝密的判斷和功力深厚的筆觸,抽絲剝繭,層層梳理被忽略的歷史細節(jié),讓那些已經模糊的身影清晰可見。
王世杰的“學者外交”
再談王世杰的“學者外交”
王世杰與北大派
王世杰的自白
胡適的“雙重身份”
胡適與蔣介石
胡適晚年的困境:胡適與雷震
再說胡適與第三黨問題
奇人龔德柏
學人王梵生
左舜生的另一面
一世書生常乃惠
南京和談中的梁漱溟
背信棄義的張君勱
失望的羅隆基
王世杰的“學者外交”
再談王世杰的“學者外交”
王世杰與北大派
王世杰的自白
胡適的“雙重身份”
胡適與蔣介石
胡適晚年的困境:胡適與雷震
再說胡適與第三黨問題
奇人龔德柏
學人王梵生
左舜生的另一面
一世書生常乃惠
南京和談中的梁漱溟
背信棄義的張君勱
失望的羅隆基
錢端升的轉變
蔡元培的“治術”
胡適與傅斯年
顧頡剛與童書業(yè)
夏承燾與任銘善
龔德柏與王梵生
從中央政校看“黨化教育”的失敗
《中蘇友好條約》與金圓券
誰愚弄了蔣介石
再說早期留美學生之“兄弟會”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