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社會5》內容收錄了侯才:當代中國哲學的境遇、自我理解和任務、龐元正: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基本路徑、毛衛(wèi)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個重要層面——試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邊立新:異化勞動批判與歷史之謎解答——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解讀等。
本輯特稿
袁貴仁: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文風問題
理論探索
侯才:當代中國哲學的境遇、自我理解和任務
龐元正: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基本路徑
毛衛(wèi)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個重要層面——試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邊立新:異化勞動批判與歷史之謎解答——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解讀
何建華:普列漢諾夫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
胡為雄:高語罕: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先驅
劉毅強:《實踐論》、《矛盾論》的當代審視
阮青:“革命以復天賦之人權,除奴隸而為主人”——辛亥革命時期個性解放思想研究
朱輝
曾有學者把當代哲學對哲學的理解歸納為若干主要的類型,如:形而上學說、普遍規(guī)律說、世界觀方法論說、認識論說、思維方式說、價值觀念說、文化批判說、存在意義說、人生境界說、語言分析說、實踐論說,等等。應該說,這些概括和描述大體展示了當代哲學家們對哲學的理解和體認,反映了當代哲學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的實際狀況。
實際上,盡管對哲學概念的理解眾說紛紜,但哲學自有其客觀的本質規(guī)定性。這種客觀規(guī)定性根源于社會實踐以及由此決定的認識重心,并直接蘊含和體現在哲學發(fā)展的歷史中。
從一般、特殊和個別三者關系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