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心理科學的助推下,西方心理學近年來突飛猛進地發(fā)展了起來。市面上太多優(yōu)秀西方心理學著作和通俗讀物,讀者們閱讀的時候一定有這樣的疑問:那些基于西方人群的令人震撼的心理學實驗,和我們中國人有什么關系?看似充滿了邏輯和科學,可是真的適用于5000年來思維體系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嗎?
根植于傳統(tǒng)中國的陽明心學,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人人津津樂道?墒,斗轉星移,世事變遷,那些經典陽謀真的可以穿越時空,永遠奏效嗎?
作為讀者,我們多么渴望這兩類讓我們醍醐灌頂的真理,到了我們的手里,能真正從知道變?yōu)樽龅健?nbsp;
是否有這樣一個對兩類心理學都爛熟于心,東西真實融會貫通的學者?有沒有對上述兩方面比較全面了解之后,提出了國際領先的創(chuàng)造性理論和研究成果的學者?
如果有這樣的學者,他能否用中西無縫兼容的方式、讀者可以接受、可以聽懂的方式,把這兩類知識中能啟發(fā)我們思考的內容,解讀給我們,讓我們的愛情、親情、創(chuàng)新、開拓、跨界……能夠呈現的美好狀態(tài)?
……
本書作者彭凱平教授,因1994年發(fā)表著名的研究論文——《文化與歸因研究》聞名于國際心理學界,文章當年全球引用量超過3千次,獲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優(yōu)秀論文獎。他是世界文化心理學奠基團隊成員之一,也是跨文化心理學領域杰出的國際專家之一。他以親歷的研究、面對面與歐美眾多著名心理學家同事的深度溝通,以及國內一線心理學授課與交流經驗,對充滿了爭議和質疑的問題的思考與態(tài)度……這些他在幸福的臻致境界——澎湃的福流下成就的文字……希望能引導我們沉浸、直達“福流”狀態(tài)。
美國心理學會科學領導小組成員,美國加州伯克利終身教授,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獲清華大學MOCC *受歡迎課程獎,連續(xù)5年清華大學EMBA*佳教學獎,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教學優(yōu)秀獎,國際文化心理學學術領軍人物之一,聯合國國際幸福日宣講嘉賓福流之作:思想也可以如此性感。這種體驗其實就是一種幸福的臻致狀態(tài)——澎湃的福流。它讓人欣喜若狂、如癡如醉、歡樂至極。我就是沉浸在福流的體驗中完成的這本書。希望“澎湃的福流”同樣能使大家手不釋卷,沉浸其中,直達“福流”狀態(tài)!
吾心可鑒,夫復何求!
幸福的極致體驗:澎湃的福流
2007年的夏天,我去西藏參加一個學術活動。在忙碌的講學完成之后,我抽空去了趟布達拉宮,瞻仰藏族同胞心目中的圣地。
時值黃昏,我隨著游人慢慢地向出口走去時,在回味之間驀然回首,突然被一幅美麗的景象所震撼——在拉薩的藍天之下,落日的光輝之中,布達拉宮白墻金頂的映照下,一個身著棕色僧袍的老僧,正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地掃著地。地面上是無數游客和信徒撒落下的祈福錢鈔,滿地的金錢猶如塵土和垃圾一樣,被這位老僧掃入簸箕之中。我的心中突然一陣發(fā)緊,一種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油然而生,同時也感到一股暖流從頭到腳流遍全身。頃刻之間,我覺得仿佛找到了人生真實的意義,它不是金錢、權勢、地位,而是一種心靈的敬畏、寧靜和快樂。這樣奇妙的體驗,令我沉迷其中、欣喜若狂、如癡如醉、歡
樂至極!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這樣奇妙的心理體驗就是一種幸福的終級狀態(tài)——它是一種澎湃的福流。
什么是福流
1975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哈伊·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發(fā)表了他歷經15年的研究成果。從1960年開始,他追蹤觀察了一些特別成功的人士,包括科學家、企業(yè)家、政治家、藝術家、運動員、鋼琴師、國際象棋大師,等等。結果發(fā)現,這些人經常談到他們一個共同的體驗: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時,他們全神貫注的忘我狀態(tài),時常讓他們遺忘了當前時間的流逝和周遭環(huán)境的變化。原來這些成功人士在做事情的時候,完全出自于他們內在的興趣,樂趣來自于活動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的誘因(如報酬、獎勵、欣賞等)。這種經由全神貫注所產生的極樂的心理體驗,米哈伊稱之為flow,并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體驗。
這種體驗當然不是由米哈伊第一個發(fā)現的。在人類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已經有很多思想家、哲學家、宗教人士談到過這種奇妙的、極致的幸福體驗。尤其是東方的傳統(tǒng)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經常提及這種由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神奇的快樂體驗,禪宗也經常談到這樣一種全神貫注、時光流逝、心曠神怡的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在心理學領域有很多學者,把這樣的體驗翻譯成“爽”、“心流”、“極致”、“涅槃”,等等。我個人認為,把這種體驗翻譯成“福流”體驗可能更貼切,因為它是一種幸福的終極狀態(tài),音近、意近、神更近。
一個很多人所不知曉的情況就是,米哈伊的兒子邁克爾(Michael)還是伯克利加州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幾年前,在面試邁克爾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一個八卦的問題,就是他父親的靈感是不是跟他研究的老莊哲學有很大的關系。邁克爾說,應該是有。因為邁克爾研究的是中國哲學家莊子。
《莊子》一書中第一篇文章談到的《逍遙游》,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自娛、灑脫、曠達、愉悅的感覺,一種真正的物我兩忘、身心酣暢的絕妙經驗。莊子在《南華經》中特別描述了一個普通人這種流暢的福流體驗——他就是宰牛的屠夫庖丁,在從事自己所熟悉和喜愛的工作時,就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酣暢淋漓的狀態(tài)。原文是這樣寫的: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王在震撼之余,情不自禁地問庖丁,你解牛的技術為什么能做到如此的出神入化、行云流水?庖丁回答,三年前解牛,我眼中只見牛,三年后解牛,眼中無牛。因為此時此刻,他已經進入到一種極致的體驗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福流狀態(tài)。
福流體驗的六種心理特征
福流的狀態(tài)有什么特點呢?在1975年出版的《福流:一種美妙的心理狀態(tài)》一書中,米哈伊談到了六種福流的心理體驗特征:
第一,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之內,忽視了外在所有的影響;
第二,知行合一,行動和意識完美地結合,已經變成了一種自動化的、不需要意識控制的動作,有一種行云流水般的流暢感;
第三,物我兩忘,自我的意識暫時消失,此身不知在何處;
第四,時間飛逝,有強烈的時間扭曲感,不知不覺中,百年猶如一瞬間;
第五,駕輕就熟,對自己的行動有一種完美的掌控,不擔心失敗,不擔心結果,充分體驗行動的過程,感受到自己每一個動作精確的反饋;
第六,陶醉其中,一種超越日,F實生活,發(fā)自內心的積極、快樂和主動,不需要外在獎勵就能體驗到行動的快樂,完成之后有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
由此可見,這種福流的體驗既包括了身心體驗的因素,例如個體處于福流狀態(tài)時的感覺,包括行動和知覺的融合,以及注意力集中和潛在的控制感;也包括結果因素的影響,即個體在處于福流狀態(tài)時內心所體驗到的一種結果,包括短暫的失去自我意識、時間意識和活動本身的目標意識。
產生福流的三個客觀條件
1997年,米哈伊對福流狀態(tài)的體驗又增加了三個條件因素,也就是產生福流活動的外在客觀條件,包括三個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清晰的目標——當我們知道自己需要達到什么目標,得到什么結果,意識到什么樣的目的時,我們更容易產生福流體驗;
第二,及時的反饋——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向我們提供了準確的、有意義的、快樂的反饋,激發(fā)出我們從事這個行動的強烈動機;
第三,技能和挑戰(zhàn)的完美匹配——當我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特別困難時,我們很容易產生挫折的感覺,而當我們的挑戰(zhàn)特別容易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單調、厭倦的感覺。只有當我們的技能和挑戰(zhàn)處于一種最佳匹配的狀態(tài)時,往往容易讓我們進入到一種福流狀態(tài)。
因此,幸福,特別是幸福的終極體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的不只是一種哲學的思辨,也不只是一種宗教的說教或道德的宣傳,它是我們的生活,它是我們的感受,它是我們身、心、靈完美融合的狀態(tài)。它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任何事情,一旦讓你產生濃厚的興趣,專注而沉浸其中,對周圍的一切渾然不知,始終被一種愉悅的力量所推動,雖然這件事情對你有一定的挑戰(zhàn),但你仍然不斷地奮斗、創(chuàng)造、探索,覺得自己能夠控制它、完成它,而且做完以后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無比喜悅,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樂趣!如果這些情景都出現的話,那么,祝賀你,毫無疑問,你就是擁有過福流體驗的人。
生活處處有福流
能否體驗福流狀態(tài),跟做什么樣的事情有關嗎?其實,想要讓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體驗到這種幸福的終極狀態(tài),遠比我們想像的簡單:
強烈的福流體驗,通常產生于我們的心沉浸在我們所做的事情時。所以,工作會讓我們產生福流——為人民服務,為家人辛勞,都是可能讓我們產生福流體驗的重要原因。
人們在做自己愛做的事情時,往往能夠體驗到這種福流狀態(tài)。如喜歡攝影的人,盡管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行跡不定,仍然孜孜不倦,他們就沉浸在一種福流狀態(tài)中;喜歡音樂的人,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也享受音樂所傳遞的節(jié)奏、韻律、感情,他們也沉浸在一種福流狀態(tài)中。
運動也經常會讓人們進入到福流狀態(tài)中,為什么有人會打球到天黑不想回家?為什么老人打了很長時間的牌到也不愿意休息?為什么馬拉松長跑有這么多的人愿意去參與?都是因為運動使他們產生了福流體驗,讓他們沉浸其中并上癮。
而當我們的注意力關注于我們周圍的親人朋友身上時,也經常會讓我們體驗到福流狀態(tài)。如彼此相愛的夫妻生活,或者只是和朋友談心、和親友聚會、和家人一起吃飯,也都是會產生福流體驗的重要活動。
同樣,一部好的電影,一本好的書籍,一首好的詩詞,一段好的音樂,都能夠讓我們進入到這種福流狀態(tài)。即使在我們打坐、沉思、冥想、專念的時候,我們也很容易進入到這種福流狀態(tài)。
因此,幸福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因為福流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謂“極致的幸福狀態(tài)”其實也就是我們身、心、靈完美交融的快樂體驗。從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的“意識流”(streamofconsciousness),到今天積極心理學的“福流”(flow),我們可以隱約見到讀書至樂的永恒“福流”。我也是在充分感受福流的體驗中完成的這本書,希望它也能使大家手不釋卷,沉浸其中,直至進入到福流狀態(tài)。讀書的福流正如水之溫潤流暢——它是潺潺而下,逐漸浸滿四肢百;它是緩緩而入,慢慢沁溢心脾臟腑。無怪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吾心可鑒,夫復何言?
彭凱平,清華大學心理系復系后首任系主任,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中組部國jia級海外高級引進人才(千人計劃),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伯克利心理學高級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獲得清華大學MOOCzui受歡迎課程獎,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教學優(yōu)秀獎,并連續(xù)5年獲得清華大學EMBAzui佳教學獎。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及東亞研究終身教授,美國心理學會科學領導小組成員,伯克利加州大學社會人格心理專業(yè)主任等國際職務,是國際文化心理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彭教授曾發(fā)表220多篇學術期刊論文,多次獲得重要學術獎項,出版學術專著多部,曾被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評為全世界論文引用zui多的中青年社會心理學家,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十大心理學家榜單”。
彭教授還是多個公益組織的發(fā)起人、顧問和理事,并連續(xù)兩年作為亞洲地區(qū)唯一被邀請者,代表中國在聯合國“國際幸福日”紀念大會上作聯大報告。
聯合國國際幸福日宣講嘉賓——彭凱平福流之作:思想也可以如此性感。
P A R T 1 情感
情為何物?心理學的探索
愛的魅影——選擇還是放棄
什么樣的人可以做單身貴族?算算你的單身回歸方程
認清真相,依舊深愛你
別再做怨女,分手的后果對男性來說更恐怖
科學地尋找最適合與你結婚的人——大數據沒有告訴你的秘密之一:性格
愛情大師談幸福婚姻——大數據沒有告訴你的秘密之二:溝通的藝術
母愛的真諦:冷酷的哈洛恒河猴實驗的溫暖啟示
優(yōu)雅地讓她滿意:男性可以幫助女性提高對自己身材的滿意程度
男人的愛美之心可否轉化為美德之心
P A R T 2 福流
快樂與氣味一樣可以聞到嗎
為何傳世古詩中念念不忘的是杭州丹桂
拯救越發(fā)無聊的節(jié)假日,為幸福增值
希望的功效遠不止是一碗“雞湯”
笑得由衷不由衷?你的人生將清晰表白
幽默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為什么銅牌選手會比銀牌選手更開心
女神與心理學的神奇碰撞
心靈霧霾可以用科學來治理
什么情況會導致渴望自己并不喜歡的東西
文人悲秋和“季節(jié)性情緒障礙”
做一個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成績單
積極心理學:我跟阿Q不一樣
過度相信樂觀作用的“陷阱”
聯合國“國際幸福日”紀實
讓你目光短淺的是憤怒嗎
悲傷時聽傷感音樂會讓你更積極嗎
和當代最杰出的心理學家聊聊天
P A R T 3 正心
紅塵煉心——道德與正義真的是人的天性嗎
多助一次人,少生一次病——“道德分子”催產素解釋利他性對于生病的作用
文化資本——“氣質”的積極心理學解讀
寬恕之心在中國的蝴蝶效應
美德之巔——真實的感恩之心
信任之心——有益還是有害
什么才是中國男人的情懷
“尊重和幫助他人”是心理強大的標志
自信、自卑、自負的邊界在哪里
到底是不自信還是過度自信
不忍測試的人性:人類能否在權威面前堅守住良知
為什么人們喜歡傳播陰謀論
科學實驗證明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
什么是實驗倫理學
一個美國心理學家的中國心
P A R T 4 跨界
積極心理學到底是不是僅僅研究幸福
為何心理學家要研究經濟學
為何經濟學家要研究心理學
經濟學家的錯誤假設——選擇的陷阱
法之所為在為人心
跨界思維的魅力——什么是真正的歷史觀
探索和培養(yǎng)“第七感”
不勞動能幸福嗎
為什么那么多學術大師愛講終結論
研究心理學,也要關注傳統(tǒng)文化
P A R T 5 開拓
未來心理學的騰飛之舟——傳統(tǒng)文化+現代科技
認清中西思維局限,找出創(chuàng)新新路徑
文化形象——讓他人主動找到信你的理由
國家智庫建設需要心理學顧問嗎
心理學家可為國策“夢之隊”做些什么
教育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幸福
積極教育的七類內容,帶你體驗福流
慕課——新挑戰(zhàn)的新認識
專家有沒有可能改善我們的預測(炒股)能力
思想也可以如此性感
激勵凡人成圣賢——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英雄主義
參考文獻
附錄 文化科學解讀中國文化DNA——與《心理月刊》等媒體記者的對話
跋 積極心理學發(fā)展的“四化”之道
過度相信樂觀作用的“陷阱”
人們一直對樂觀主義的作用深信不疑,在網絡上也隨處可見“樂觀是成功之源”、“只要樂觀,就能成功”等類似成功學觀點的心靈雞湯。然而,是否過分高估了“樂觀即可帶來成功”這一信念的作用?一項來自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和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最新研究發(fā)現:
、 人們喜歡樂觀主義可能是因為相信它會提高我們的成就。
、 實際上,我們可能過分高估了樂觀能給成功帶來的作用。
人們?yōu)楹稳绱送瞥鐦酚^主義
樂觀主義為何備受推崇?許多心理學研究者試圖對此做出解釋,積極心理學中的一些研究也驗證了樂觀的好處。比如,通過積極思考可以改善人們的社會關系,提高幸福感和健康水平等;另有研究者發(fā)現樂觀主義可以促使人們形成趨近取向( approach orientation),使得人們更努力地向目標靠攏,而不是選擇回避,因此也更有可能成功;還有一個大家普遍認同的原因,或許在于人們相信樂觀主義可以提高個體的表現,更好地完成任務,從而實現成功——這也就是樂觀提升表現假設(optimism performance hypothesis)。
為驗證人們相信該假設是人們推崇樂觀主義的原因,研究者進行了 如下的實驗研究。
研究者通過網絡(M-Turk上)招募了305名被試,實驗分為兩步進行。
首先,被試會隨機讀到一個關于決策的故事。共有四個故事,舉其中一個為例:簡(Jane)獲得了一筆遺產,同時,她擁有該生意的主導權,可以自行決定公司的發(fā)展方向,制定公司決策等。她想將這筆錢投資做生意,如果成功,會獲得巨額收益,而一旦失敗,則將完全失去這筆錢。另外三個故事類似,皆為包含風險的決策,如主人公是否接受心臟手術、申請獎學金、舉辦聚會。
然后,告訴被試故事中主人公簡投資該生意的實際成功率為70%,但是簡自己并不知道。分別讓被試猜測,當簡認為她的成功率為85%、70%、55%時,他們認為簡最后成功的機率。
其中,85%對應簡為樂觀的信念,70%對應準確,55%對應悲觀。通過比較不同樂觀水平下,被試認為簡成功的不同可能性,來驗證研究者的假設——人們是否認為樂觀的信念會帶來成功。
結果顯示:故事中人物的樂觀情況主效應顯著,即相比悲觀(M=60.34%)和準確組,當被試得知故事中的主人公擁有樂觀信念時,會認為其更可能成功(M=73.39%)。
該實驗說明,人們相信“樂觀主義信念會促進人們成功”的觀點,也驗證了“樂觀提升表現假設”存在于現實生活中。
樂觀信念的作用被高估了嗎
上述實驗驗證了“人們相信樂觀主義會提升我們的表現,讓我們更成功”這一信念的存在,也是人們推崇樂觀主義的原因?蛇@一信念的真實作用如何呢?我們對樂觀主義的作用是否存在盲目崇拜呢?另外,有研究 者發(fā)現,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人們對自己能力的主觀判斷,也即自我能力感)會影響人們在完成任務時的努力程度和堅持度,但不會直接影響人們的任務表現。而樂觀主義和自我效能之間密切相關,樂觀主義信念的作用會不會也和自我效能的作用類似呢?研究者通過實驗進行了驗證。
研究者在網絡上招募了150名被試,分為參與組(experienced)(即真實參與實驗任務)和觀察組(predicted)(了解參與組情況,并進行預測)兩組。
參與組被試共經歷兩個步驟,第一步,研究人員發(fā)放給參與組被試5張人物照片,讓被試猜測照片中人物的年齡。填寫完畢后,研究人員隨機將被試分配為高/低樂觀兩組(和他們猜年齡的表現無關)。研究人員告訴高樂觀組被試,根據剛才的測試,我們認為您在真實測試中的正確率為70%,而低樂觀組則被告知正確率為30%。第二步,告訴被試正式任務開始,給被試10張人物照片讓其猜測年齡。通過比較高、低樂觀組被試的答題正確率來驗證樂觀信念的作用。對于觀察組的被試,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參與組情況,并讓他們推測參與組被試在正式任務中的正確率。
結果顯示:參與組中,高、低樂觀信念并不會直接影響人們的任務表現(M高樂觀=42.3% vs. M低樂觀=39.4%),即高樂觀組的實際表現并沒有比低樂觀組更好;而觀察組中,人們卻普遍推測高樂觀組的任務表現會更好(M高樂觀=60.7% vs. M低樂觀=46.5%)。
該結論說明了,樂觀主義的信念并不會直接提升人們的實際任務表現,反而是人們高估了它的作用。
做一個客觀的樂觀主義者
根據上述研究,我們現在是否可以得出“樂觀對人們的表現并沒有促進作用”這樣的結論?但這顯然不完全是研究者的意圖。
作為積極心理學一直倡導的樂觀主義,已有大量的研究佐證“樂觀有利于提高我們的幸福感,促進成功”,而該研究卻證實了: 樂觀主義信念并不是我們實現成功的決定因素。 研究者一方面驗證了自己的疑問,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盲目崇拜樂觀作用信念”的偏見和誤差,反而可能導致我們忽略現實,減少風險防范,成為阻礙我們成功路上的“陷阱”。
因此,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本研究的啟示,那就是:想要實現成功,僅僅依靠“仰望星空,微笑樂觀”是遠遠不夠的,歸根結底,我們還需要腳踏實地地提升自身實力,并不懈地向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