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易學(第六卷)
先秦因循哲學論
本書為《馮振全集》第三卷,含馮氏生前著作四種:《老子通證》《荀子講記》《韓非子論略及提要》《〈呂氏春秋〉高注訂補及札要》,是馮氏長期從事先秦諸子學說研究的結晶。《老子通證》的內容分注文、通論和參證三項,注文主解釋字句之義,通論主貫通一章之旨,參證主類比證明!盾髯又v記》擇精要而錄,并與韓非子、孟子等論學進行比較!俄n非
《讀<論語>學做人》一書是錢遜先生多年解讀論語的思想精華匯總。全書共十五講,圍繞讀論語學做人這一核心議題,鮮明地指出《論語》的中心思想在于講述做人的道理,說到底就是以修身為本。進而指明儒學及整個中華文化義以為上,群己統(tǒng)一,崇德樂群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對君子人格的要求,兼及對禮、法與德的理解和認知,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從個人和
本書是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編寫的培訓讀本。講述了儒學思想的精髓以及儒學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前言概述孔子是中華文明的象征符號,簡述了儒學的基本內涵及核心價值,總結了儒學的現(xiàn)代意義,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十部分分別為人生篇、生活篇、交友篇、教育篇、學習篇、工作篇、處世篇、生態(tài)文明篇、社會治理篇、世界大同篇,從不同
本書突破傳統(tǒng)法、術、勢三派分類研究方法,提出了以學術淵源標準重新劃分晉、齊法家進行分類研究的方法,對晉法家的學術思想史展開研究。書中以儒法斗爭為主線,并圍繞“法與權”這一法治核心問題,按照戰(zhàn)國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歷史分期,對晉法家思想源流加以系統(tǒng)研究。 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法家思想是在諸侯爭霸和百家爭鳴的背景下展開
《太平經》又稱《太平清領書》,是中國道教早期的重要經典之一!短浇洝穬热莶┐螅婕疤斓、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短浇洝吩诘澜讨杏兄匾匚唬瑢Φ澜趟枷氲陌l(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是漢末太平道的主要經典,被視為傳達天命的讖書,構成道經三洞四輔中的太平部,輯入歷代道藏!短浇洝分,其初衷是為了表達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底
國學經典藏書-韓非子
本書為叢書《三經解讀》之一冊,是對《周易》逐章逐句的注釋和解讀。選用的底本是《周易正義》(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作者認為,《周易》的中心問題是對反雙方相互作用導致變易的問題,其講陰陽、剛柔、健順、時、幾、中、正等等,都是圍繞變易問題的!吨芤住返囊魂幰魂栔^道,也即《老子》說的周行而不殆的根據;而人處在無休止的變
叢書《三經解讀》之一冊。選用的藍本為東漢鄭玄校注的《論語》,即通行版本。編者對《論語》進行逐章逐段解讀。作者認為,《論語》的中心問題可以理解為情和理的關系問題,可以等價地說是欲和矩的關系問題。孔子之學的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情理、欲矩的協(xié)和的境界,個體修身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社會治理是天下為公等等。這是作者解讀貫穿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