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前處理綜合實訓》是校企合作組織編寫的工作手冊式教材。內容分為三個模塊,即中藥炮制、中藥提取物制備、中藥質量控制。全書編寫體例按職業(yè)能力、考證要求、工作任務進行編寫,任務按照實訓目的、實訓原理、實訓設計、實訓內容及結果、崗位實訓自我評價、實訓小結、實訓思考組織編寫,在實訓原理中穿插“拓展知識”小欄目。全書引用中藥生
對于基層醫(yī)生和西學中的西醫(yī)來說,對于中醫(yī)病證并不是太熟悉,《中醫(yī)師診療處方手冊》以西醫(yī)疾病病名為切入點,讀者可按照【西醫(yī)診斷要點】快速明確診斷,然后以中醫(yī)辨證分型為主開出中藥處方,既有多種湯藥處方,也有多種中成藥處方,還有其他有效的治法,使基層醫(yī)生選擇的處方范圍大,總能找到自己醫(yī)院配備的藥物!《中醫(yī)師診療處方手冊》由經
本書以黑龍江省野生分布和種植的藥食同源中藥為主線,收錄了31個品種,分別介紹其來源、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藥理作用、毒性作用、臨床應用、食療方法、不良反應。在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部分,不單收錄單味藥的資料,也收錄該味藥的復方、有效部位和單體成分的資料,力求全面反映黑龍江藥食同源中藥的研究文獻內容。此外,為更好地指導人們
《肘后備急方》八卷,東晉醫(yī)學家葛洪編撰,梁代陶弘景補闕,金代楊用道附廣,是我國中醫(yī)方劑學史上重要著作之一,涉及內外婦兒等各科常見病,尤其是各科急癥,被公認為我國第一部急救學專書。《肘后方》歷史傳承演變情況比較復雜,在歷代傳抄、刊刻過程中,文字多有脫衍訛倒,內容方面有較多增補改編,也有大量文字佚失。沈澍農教授在中醫(yī)文獻研
《靜耘齋集驗方》為清代黃元基歷30余年,薈萃醫(yī)方3000余,分門別類輯為8卷85門,是清代中期比較有影響力的一部方書。引用文獻130余種,其中不少不見于現(xiàn)存醫(yī)書,如《寶樹堂集方》《鄧筆鋒雜典》《月岡老人方》等,更有大量人名醫(yī)方,估計為黃公早期收集。有較高的文獻整理和臨床運用價值。本書國內圖書館所藏刻本皆有殘缺,并且都為
本書為作者中文寫作,無譯者。安洙英博士的《18、19世紀藥材知識的跨文化傳播:一部從中國出發(fā)的自然知識史》從全球視角來看待18至19世紀藥材知識的流轉情況。作者強調對知識流轉過程中發(fā)生的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作者還引入了“中心”和“邊緣”的概念,提出將知識流入地也視為一種“中心”。全書即在一種“多中心”的視角下把握知識的
本書是關于蜘蛛香研究的專著,全書資料豐富、內容翔實,兼具科學性和專業(yè)性。本書主要介紹蜘蛛香應用及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內容包括藥用歷史、生藥資源、質量標準、化學成分、化合物的合成、藥理活性、藥代動力學及安全性評價。此外,對其作用于胃腸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帶狀皰疹的臨床應用也進行了系統(tǒng)介紹。
《證類本草》,全稱《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三十卷,以《嘉祐本草》為框架,將《本草圖經》的內容,按條目逐一綴合到每一藥物之下。具體而言,卷一、二為“序例”,收載了前代重要本草的序文和總論;卷三至二十九為各論,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果、米谷、菜等十部,有些部又分上、中、下三品;卷三十為“本經外草類”。全書收
本書為中藥制劑的創(chuàng)新高職教材,以中藥制劑崗位(群)的能力、素質要求為標準,以職業(yè)技能為核心,采用模塊式編寫方法,提供資訊材料,創(chuàng)設任務清單,以任務引領開展典型手工小試、生產中試和實驗實訓內容編寫,設置任務完成評價表及執(zhí)行任務過程的素養(yǎng)評價;注重專業(yè)與思政相融合,明確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操作性和實用性;突出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中藥制
本書根據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相關崗位工作,整體設計,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引領的方式而編寫,共包括七個項目,每個項目設置2~10個工作任務,主要介紹中藥制劑分析的基礎知識、中藥制劑的鑒別技術、中藥制劑的常規(guī)檢查技術、中藥制劑的雜質檢查技術、中藥制劑的衛(wèi)生學檢查技術、中藥制劑的含量分析技術和中藥制劑指紋圖譜技術知識與技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