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chuàng)作項目”從黨的誕生地上海出發(fā),重點圍繞黨的初創(chuàng)期和革命斗爭歷史,沿著紅色基因的發(fā)展和承續(xù),力邀作家創(chuàng)作、出版400篇革命故事,以此發(fā)掘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基因、精神靈魂和歷史根脈,凸顯上海城市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的特質。項目縱向涵蓋中國共產黨建黨時期和大革命時期;橫
書中收錄的十二封信是作者旅居海外時寄發(fā)在《一般》雜志上的文章。書信以中學程度的青少年為對象,內容涉及讀書作文、身心修養(yǎng)、升學選科、戀愛生活、參加社運等多個方面,顧及青年朋友所可能遇見的諸種問題。十二封信件看似隨文題而書寫,卻像是有一貫的思路,意在引導青年擺脫急功近利的浮泛態(tài)度,從根本上著手,走向深沉。對于“太貪容易,太
本書內容緊扣時代的脈搏,以簡潔的形式,結合近幾年實施新型農民培訓的案例,把涉及農業(yè)、農村和農民的商品生產、市場營銷、經營管理以及衛(wèi)生保健、環(huán)境保護和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向農民朋友一一做了介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讓農民看得懂、用得上、能見效。一定會為廣大農民朋友高質量生活、高水平創(chuàng)業(yè)、高素質發(fā)展提供有益參考。本書內容緊
本著作緊緊抓住青少年這一重點群體,遵循青少年成長與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機理,在歷史梳理與實證調研的基礎上,從“教育”與“培育”的差別性入手,準確把握培育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性特點,對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一般原則與內在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從文化育人、制度育人、榜樣育人、實踐育人四個方面或四條路徑
新世紀的女性,獨立、自信。然而,中國婦女自閨閣走向自主,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這千年的歲月中,不是沒有為女性不平的聲音,也不是沒有打破壁壘的嘗試。本書即集結了海內外高!爸袊鴭D女史”課程“首講人”——鮑家麟教授關于中國古代婦女史研究,尤其是婦女思想史研究領域的成果,為我們展現了中國婦女“走出閨閣”過程中的多種嘗試。本書主
本書以“怎樣做好職代會提案工作”為命題,詳細介紹了職代會制度和職代會提案工作的相關知識,重點從企事業(yè)單位工會和職工代表的角度,具體介紹了如何參與和推進職代會提案工作,并引用企事業(yè)單位的優(yōu)秀工作范例作為參考,為推進企事業(yè)單位民主管理、提高職代會運行質量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勞模史(1932-1979)》是國內首本記錄中國勞模發(fā)展輝煌歷史的史料著作。本書通過系統梳理中國勞模在瑞金中央蘇區(qū)起源、在抗日戰(zhàn)爭中堅持大生產運動、積極生產支援解放戰(zhàn)爭、在發(fā)展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貢獻力量、改革開放后積極恢復生產建設等歷史,反映中國勞模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
本書系“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研究叢書”中的一種。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思想為指導,在回顧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歷史發(fā)展軌跡的基礎上,闡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意義、主要任務、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以及今后的發(fā)展路徑等。20
本書如實地記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各族各界婦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在改革開放中,做出的巨大貢獻;記載了中國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及家庭各方面地位提高的光輝歷程;記載了中國婦女和兒童生活的變化;記載了中國婦女與世界各國婦女間友誼的發(fā)展和為推進國際婦女運動所作的努力;記載了一代新型
費孝通(1910—2005)我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重建》《江村經濟》《生育制度》等。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年度馬林諾夫斯基榮譽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年度赫胥黎獎章,1982年被選為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榮譽院士,1988年獲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獎,1993年獲年度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