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原始信仰文化一直是國內外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以往的研究多是以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等角度作為出發(fā)點,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卻為數不多,特別是從滿語詞語的義項出發(fā),以滿語詞語的同源詞進行系聯(lián)作為研究滿族原始信仰文化的切入點和主要材料的研究成果尚且規(guī)。本書立足于語言學的角度,結合滿文文獻和滿族神話等材料,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滿語詞語與原始信仰文化的關系。本書的研究重點是滿語詞語和與之相關的滿族原始信仰文化,不是對滿族薩滿教文化做全方位的描寫,而是以滿語詞的各個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具有同源
本書以伊犁州額魯特話語音為研究對象,以實地調查為基礎,用實驗語音學的理論和方法,利用“新疆伊犁州額魯特話聲學參數數據庫”,描述了伊犁州額魯特話元音音段和超音段層面的特征,并揭示了某些語音現(xiàn)象深層次原因。本書不僅對蒙古語方言及其語族語言比較研究具有學術價值和類型學意義,而且對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內容、方法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基于傳統(tǒng)文獻學原文、轉寫、對譯、意譯四行對照的方法,在其中對譯部分增加了語法標注,做到系統(tǒng)、全面、精細地描寫鄂爾渾-葉尼塞碑銘的語言面貌,并對鄂爾渾-葉尼塞碑銘文獻中的動詞做了形態(tài)分析和描寫。
本書在描寫語言學與人類語言學的框架下,以田野語言調查材料和相關研究文獻的語料為基礎,簡要描寫了達斡爾語(以布特哈方言為中心)的語言結構,達斡爾語布特哈、齊齊哈爾、海拉爾、新疆四個方言區(qū)語言使用現(xiàn)狀、方言差異與語言發(fā)展趨勢,以及達斡爾族歷史上曾使用的清代“達呼爾文”和其他幾種達斡爾文字研制及使用情況等。
全書分為導論、語音、詞匯、詞類、名詞形態(tài)、動詞形態(tài)、簡單結構、復雜結構、信息結構及話語連貫,共9章。作者采用“沉浸式”“誘導式”相結合的田野調查方法,分析了沙德木雅語的若干語法專題。全書以形態(tài)句法學、功能—類型學的研究方法為理論基礎,兼顧了共時描寫和歷時演變兩個層面的諸多因素。該書為木雅語方言研究、漢藏語比較、語言類型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語料。
本書運用接觸語言學、語言類型學、比較語言學、語法化等理論對南部壯語語法進行研究,認為:1.受漢語影響,本為典型VO型語言的壯語具有了OV型語言的某些特點。2.漢語對南部壯語的影響遠大于南部壯語對漢語的影響。3.南部壯語各個土語,因接觸的漢語方言不同,借入的語法詞存在差異。4.語言接觸使南部壯語增加了部分特征,同時部分特征消失;各處壯語,保留固有特征的多寡與接觸的深淺有密切關系。5.各處壯語語法的差異,有的是本身固有的差異,有的與接觸的語言不同、接觸深度不同有關。
本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回鶻文獻中的借詞類型統(tǒng)計、對音及其創(chuàng)新研究”(18BYY195)結項成果。屬于敦煌學領域的語言文字學研究范疇。研究對象即選取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吐魯番高昌故城、黑水城等地出土的紙質、碑刻等回鶻文文獻,時間斷代以唐代宋代為主,兼有少量清前期的文獻。內容上涵括了回鶻文文獻的所有大類,凡是已經刊布出來的碑銘文獻、社會經濟文書、以《高昌館雜字》為代表的語言文字類文獻、天文歷法類文獻等都得到了考察。書稿首先介紹了回鶻文文字及其轉寫形式,然后按照類別對已刊布的文獻進行介紹(包括出土
中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國家,各民族長期融聚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是中華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各民族在豐富多彩、和諧統(tǒng)一的語言生活中,形成了兼具多樣性與共同性的語言認同。本書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和結構格局出發(fā),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維度來研究中華民族的語言認同問題,一方面歷史地考察中華民族語言認同的根基與流變,分析其對于中華民族形成與發(fā)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現(xiàn)實語境中分析當下中華民族語言認同的內涵和特征,探索語言認同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
彝語涼山話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境內使用的彝語方言。本書分為語法導論、文本標注和對照詞匯三部分,以彝族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為對象進行語法標注,可為語言研究者提供直接使用的標注語料,也可供其他學者從語言角度了解彝族歷史文化現(xiàn)象,對于推動語言學科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藏語噶爾話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噶爾縣的四鄉(xiāng)一鎮(zhèn),屬于藏語衛(wèi)藏方言阿里土語。本書內容由三部分組成:語法導論、標注文本和對照詞匯。語法導論簡要描述了噶爾話的語音、詞匯、詞法、形態(tài)、句法等基本特點。標注文本對會話和民間故事文本材料進行隔行對照語法標注。對照詞匯是從本書標注文本中提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