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安能造乎:李克因雜文精選》收錄了李克因先生百余篇雜文精品。,文章寫作時間跨度達二十多年,是對他多年來雜文創(chuàng)作的總結(jié)與肯定。
假如我是雜文家(代序)
雜文天地廣闊無邊,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許多學(xué)問應(yīng)該鉆研,許多技法需要掌握。而我接觸了若干年,自感盲目性很大,只顧埋頭去寫,極少研究理論,所以于理論上說不出什么道道。這里只憑直覺,寫點想法,并仿葉至誠先生《假如我是作家》一文的命題,定了這個題目。
假如我是雜文家,我將繼續(xù)考慮自己對雜文屬性初步認識的是非。這牽涉到雜文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魯迅的雜文及雜文觀無疑必須學(xué)習(xí)、繼承和發(fā)展。我從中悟到,若論“自然屬性”,雜文就是“雜”。雜者,多樣也,即內(nèi)容、體裁、手法的豐富多姿,不拘一格。當文學(xué)看,它是散文的一個分支,它以議論為主而區(qū)別于抒情、狀物、敘事為主的散文。至于“社會屬性”,則由作者憑自己的思想觀點賦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此地老話:個人。不可能、也無需去強求千篇一律。當然,由于現(xiàn)代雜文傳統(tǒng)延續(xù)和積累,它已形成的總風(fēng)格比較宜于直面人生,用諷刺、鞭笞等手法,向阻礙社會進步的事物進行戰(zhàn)斗。但凡事無“絕對”。雜文也可歌頌,即使既非“歌”“又非戰(zhàn)”的中性議論,有助于“雜”。
我的毛病在于遠不夠“雜”。即如體裁,就往往是以第一人稱發(fā)議論的一個模式。于此,當然魯迅高明。他在《且介亭雜文》序言中明確提出:“其實雜文也不是現(xiàn)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有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起,于是成了‘雜’。”顯然,這是從“自然屬性”上著眼的。1934、1935、1936年的三集《且介亭雜文》中,論形式,固大多為已通稱雜文,即常為報紙副刊帶頭的那篇號稱“千字”的言論性文章;也還有書序、書跋、墓志銘、答客問、書信等體,確實“雜”得很。如果現(xiàn)在有人寫這類文字,很可能被有的同志否認為雜文。他還有一些長達幾千字的“鴻篇巨制”,完全不符合“千字”規(guī)范,若在當今,怕也難以被有些選家收入雜文匯編的。
文章應(yīng)是“感應(yīng)的神經(jīng)”、“攻守的手足”,這是魯迅在同一序言中所說的有關(guān)為文的“社會屬性”的名言。當然也是三集《且介亭雜文》的指導(dǎo)思想。在有些場合,他也曾把雜文當成一種戰(zhàn)斗性的文體提過。但又是凡事無“絕對”。三集共一百多篇文字,也并非皆是投槍、匕首。首集中,就有《連環(huán)畫瑣談》、《看圖識字》、《木刻紀程》、《隨便翻翻》等可以稱之為文化隨筆的作品。這就從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魯迅雜文的“雜”。這是符合生活邏輯的。魯迅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同時也是個具有獨特性格和七情六欲的人。他喜歡逛書攤、看電影、吃小館(在一定意義上講,他是位“美食家”)、抽煙卷(雖然要求并不高,有時也會跟老伴鬧別扭,賴在地上不起來)。他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作為一個人來說,偉大的戰(zhàn)斗者魯迅也是多側(cè)面的。這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文字中去,因而總的說作品主弦既突出,“次弦”也相應(yīng)配合,形成一部戰(zhàn)斗而又跌宕有致的豐滿的交響樂。也可說是多側(cè)面的,“雜”的。學(xué)魯迅的文首先應(yīng)學(xué)他的高尚品德、硬骨頭、愛憎分明精神。學(xué)其文也不宜死學(xué),否則初看雖能“亂”真,也不過形似而已。
魯迅自稱是“擺地攤”的,“所有不過幾個小釘、幾個瓦碟”。那么我,充其量只能算個“撿破爛的”,用幼稚的眼光看世界,撿到什么“賣”什么,確實是無足取了,但總還希望能撿到點稍微于世有益的東西。
假如我是雜文家,我將把它作為“人學(xué)”來對待。文學(xué)屬人文科學(xué)范疇,雜文又在文學(xué)的圈圈之內(nèi),或者說與新聞學(xué)有點“血緣”關(guān)系,因而成為一種“邊緣”文學(xué)品種。它要干預(yù)生活,但正如有些同志所說的,它首先是干預(yù)人的靈魂,而不是直接去干預(yù)政治理論、政策:如有這個設(shè)想,也是通過干預(yù)人而達到。
我想,不論干預(yù)什么,怎樣干預(yù),程度總有高、大、深與低、小、淺的差別。不論高低大小、深淺,都得講良心,說實話。百人百口味,話說得極可能不盡如人意,但只要有讀者表示認可,便算收到社會效益。作者能力有大小,大有大效益,小有小效益。讀者看了感到“過癮”、“解氣”、“解決問題”固是效益:能在某些方面聲氣相通,使人微笑頷首也是效益。見報出書固能產(chǎn)生效益;寫了給朋友看看,也未必沒有效益。達到一律是不可能的;看死看絕是不合適的。就此爭論意義不大。我將用習(xí)作的實踐來反映我的觀點,謀求收到社會效益。
所說的效益,是指有助于社會進步。這是無須多言的。
李克因(1925—2006),原名李利之,河北省人。中央大學(xué)畢業(yè)后即從事記者、編輯等工作,曾任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曾用林尚之、荔之、李泗、林子、吳林等十余種筆名寫作,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筆耕六十余載,共發(fā)表雜文等文學(xué)作品兩千余篇,出版雜文集多部,所著多篇雜文收入《新文學(xué)大系?雜文卷》等選集,并獲近百種文學(xué)獎勵
寫在前面的話/朱鐵志
假如我是雜文家(代序)/ 李克因
去其所“恃”令其“恐”之………… 001
匠心與獨創(chuàng)…………………………… 003
從魯肅的“兩長一短”說起………… 006
“難得糊涂”辨………………………… 008
“大道之行也”… ……………………… 010
宜做兩面觀…………………………… 013
文章?架子?御筆…………………… 015
雜文的風(fēng)格…………………………… 018
“欽差小臣”… ………………………… 021
套話務(wù)去……………………………… 024
“書生”與“書生氣”… ……………… 026
“雁過拔毛”聯(lián)想……………………… 029
官精賈雨村…………………………… 031
由官返民難…………………………… 033
輿論安能造乎?……………………… 035
小滑頭與大滑頭……………………… 038
閑話“過癮”…………………………… 040
“眼色”淺談…………………………… 043
何來“印象分”………………………… 045
只把尋常話做詩……………………… 048
既“無”,又何從“加勉”?………… 050
今日“八陣圖”………………………… 052
旅行家的預(yù)言………………………… 054
“自控”與“慎獨”… ………………… 056
“知名度”… …………………………… 058
仍需“惜墨如金”……………………… 061
從“吃吃看”到“試試瞧”…………… 063
檔案、起居注及其他………………… 065
崇儒祠中所思………………………… 067
“負責(zé)”之中的文章…………………… 069
書到用時方恨少……………………… 071
鬼的人化和人的鬼化………………… 073
斗膽提個方案………………………… 076
聰明的大禹…………………………… 079
品而后評……………………………… 081
民主也要“配套”……………………… 083
學(xué)然后知不足………………………… 085
文武官員到此下車…………………… 087
也算得一本“書”……………………… 089
“四知”說……………………………… 091
刑上大夫……………………………… 094
漫說管好老婆孩子…………………… 096
“勾兌”美酒的豪舉…………………… 098
精于“算”者未必聰明……………… 101
賈桂不會老是站著…………………… 104
“自我感覺”探微……………………… 107
一山應(yīng)能容二虎……………………… 109
秘書論………………………………… 112
從“份兒”扯到“本分”……………… 116
“登臨”不忘“一把火”… …………… 118
從“馴琴”扯出的閑話……………… 121
考慮“小吃水平”……………………… 123
堅持大眾化方向……………………… 126
稱量身份的砝碼……………………… 129
寄希望于世間“三寶殿”者………… 132
說“始作俑者”………………………… 135
賈雨村的“臨門一腳”………………… 138
大多數(shù)消費者面對高級商場、星級賓
館—還只能“看一看,瞧一瞧”…… 141
“闊”了臉不變………………………… 144
“戒欺”大匾…………………………… 147
說“老太爺”…………………………… 150
哭的藝術(shù)……………………………… 152
養(yǎng)氣與制怒…………………………… 155
論受禮之道…………………………… 158
拉胳膊使絆…………………………… 161
“掩護”說……………………………… 164
真能把顧客當朋友足矣……………… 167
偏要比………………………………… 170
上綁與松綁…………………………… 173
“兜”的難與易………………………… 176
小方不叫累…………………………… 178
發(fā)昏的蛋……………………………… 182
答客問………………………………… 185
大可不必……………………………… 189
“三股道上跑車”談…………………… 191
關(guān)懷失敗者…………………………… 194
“兜”之妙趣…………………………… 197
“推銷自己”和“桂冠”之類………… 200
我看“生意經(jīng)”………………………… 203
倘若牛二當上大亨…………………… 206
“信”與不“信”… …………………… 209
孟子見齊宣王………………………… 212
胳膊肘的彎法………………………… 215
跑位…………………………………… 218
“階層問題”和“包子現(xiàn)象”… ……… 220
前人所說……………………………… 223
也研究點“左道旁門”………………… 226
“老總”,我欲醉矣… ………………… 229
“傍”人和受“傍”… ………………… 232
但愿是“自我誤導(dǎo)”…………………… 234
戲說“關(guān)鍵”…………………………… 237
“時與潮”等等………………………… 240
尋找突破口…………………………… 243
我看仁壽智樂………………………… 245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247
第一和首席…………………………… 250
陳壽為諸葛武侯立言………………… 254
話說“腦袋瓜子”……………………… 258
懲辦的次序…………………………… 261
喝彩的藝術(shù)和藝術(shù)的喝彩…………… 264
鎮(zhèn)級領(lǐng)導(dǎo)的“豪華陣容”……………… 268
判斷…………………………………… 270
“不可不”程式………………………… 273
靠啥吃啥……………………………… 276
關(guān)照“工薪族”………………………… 279
此衙內(nèi),彼衙內(nèi)……………………… 282
“風(fēng)味”流失探微……………………… 286
“心理不平衡”… ……………………… 289
范兒、份兒、法兒…………………… 292
“當時”的心態(tài)………………………… 296
尋常百姓的口袋和小車……………… 299
圣人和貴人雜俎……………………… 302
“自疑”—— 一種很壞的心態(tài)………… 306
用典宜講究…………………………… 310
萍水之間識君子……………………… 313
手起掌落的思索……………………… 316
“大風(fēng)”吹“垓下”… ………………… 319
編后記/ 李風(fēng)宇… …………………… 321
萍水之間識君子
我至今不忘,他穿一件雖舊但很干凈的藍布大褂,家做布鞋,沿著船舷擠過來,把皮箱雙手遞給我,說:“你看看!
這是只西式旅行小小牛皮箱,裝有兩個鍍鉻的彈簧扣。現(xiàn)在也許只有在表演二三十年代生活的影視片里才能看到了。我接過箱子,說:“不啦!彼πΓ芎每。
說是萍水相逢半日間,一點不為夸張。那是1947年8月中,我去北平接寡嫂南來幫助寡母照料家務(wù)。當時津浦鐵路因戰(zhàn)事不通車,需走上海乘船到天津再轉(zhuǎn)北平。我買的是1500噸的“長城”號客貨輪“五等”艙,說是艙,實是甲板,沒有固定位置,需要自己去尋覓、占領(lǐng),這對少經(jīng)世故的學(xué)生來說是很困難的。我正陷在手足無措的苦惱間,這個提只白布包袱的朋友笑著向我走來。一人孤單單,二人事好辦,安身立命之所即刻找到,他把一張床單鋪在甲板上,成了我們共同的領(lǐng)地。這時才攀談起來,年輕人有共同語言,便容易交上朋友并感到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當天風(fēng)平氣朗、雖綠猶藍的大海只翻動著粼粼細浪,輪船一直沿著距海岸不遠的航道前進,勻稱的軋軋機聲大助談興,竟不覺已至黃昏,而天色已陰沉下來。不久就有船員來報:今夜有九級以上臺風(fēng),甲板上不能蹲,你們趕快下艙。于是許多“五等”客急忙收拾,響起了“快快,性命交關(guān)”之類的上海話。
朋友說:“下去吧!蔽艺f:“不下,我暈船,悶在艙里受不了!彼f:“那我就下啦。當心!蔽艺f:“你把箱子帶下去吧。”他說:“好!北銖南破痂F蓋子的通道下了艙。甲板上已沒有什么人。有幾個高高睡在船尾一堆50加侖的大油桶上,得海風(fēng)吹拂之利,令人歆羨。我租了一張行軍床,覺得也很舒適,不知不覺間便進了夢鄉(xiāng)。忽然一記炸雷,船猛向右傾斜,緊接著一個碩大無朋的海浪從空而降,把我和床一起砸翻。我被積浪卷到船舷,浮在水上打了個漂,腦中很清醒地起了個念頭:下海了。
來不及恐懼和后悔,忽然身體一沉落在甲板上,原來積浪已從船舷上的洞口排出,緊接著船身又突然向左猛傾,左舷積水。我抓住這個瞬間爬起來就奔向桅桿,緊緊抱住,任憑左右搖擺、巨浪擊頭,毫不放松。
船進渤海灣,風(fēng)平浪靜。下艙的又回到甲板,都說經(jīng)查點全船少了三個人,只怪他們睡在油桶上。下面就是開頭說的還箱子了。不瞞您說,這里面除了換洗衣服和旅行用具外,便是來往路費。在當時就該說是我的“身家性命”。當我赤著雙腳在大沽口找了家小店住下來,開箱一看,各項衣物絲毫未動。
現(xiàn)在當我在傳媒上看到拾金不昧的報道時,就會想起這件往事,也不免向人說說。聽者多不太感興趣,或認為此亦平常,不足掛齒,甚或譏為天方夜譚,哪有此事。我也就不便多說,只能認為對那位萍水相逢的朋友,應(yīng)以君子視之,F(xiàn)在社會風(fēng)氣不是很好,而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受到譏諷。我仍然要說,“有古風(fēng)焉”這具有敏感性的概念不是可以輕易否定的。
原載《揚子晚報》2001年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