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瞄準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實際進展及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開展富有學理性和前沿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為國內外一帶一路研究界提供一個良好的專業(yè)性學術交流和爭鳴的平臺。本書為*輯,以華僑華人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主題,設有歷史與當前、現(xiàn)實聯(lián)結、風險應對三個欄目,內容涉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華僑華人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獨特作用、新的時代背景下海外華商的風險管理等內容。
創(chuàng)刊辭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期間,提出愿以創(chuàng)新的合作模式,以點帶面,從線到片,與廣大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建新時期的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4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yōu)楝F(xiàn)實,建設成果豐碩。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在回顧4年來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中國人說,萬事開頭難。一帶一路建設已經(jīng)邁出堅實步伐。我們要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wěn)致遠,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2017年10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容寫入大會報告和黨章。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所作的報告中還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fā)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fā)展仍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zhàn)也十分嚴峻,我們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這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向我們發(fā)出的新的偉大歷史號召。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
學理層面,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國內外學界尤其是國內,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學術機構和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筍般競相涌現(xiàn),一帶一路研究的學術圈越做越大。與此同時,如何避免一帶一路研究的過度泛化,推動一帶一路研究的專業(yè)化、集成化和科學化發(fā)展,讓真正有價值的一帶一路研究成果特別是研究精品實現(xiàn)有效傳播與運用,也成為擺在各一帶一路專業(yè)研究機構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現(xiàn)實的問題。
國內目前關于一帶一路研究的成果主要零散分布于各不同專業(yè)的期刊、書籍和報告之中,雖然其中不乏一些專門性的相關研究書籍,但仍然缺乏能有效反映一帶一路,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動態(tài)的期刊。而往往一本專業(yè)性研究雜志將能夠極大地帶動本專業(yè)方向學術研究的發(fā)展,促進針對該方向研究議題的深入探討與交流,并促進相關科研成果的現(xiàn)實轉化。鑒于此,我們決定創(chuàng)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輯刊,瞄準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實際進展及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開展富有學理性和前沿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為國內外一帶一路研究界提供一個良好的專業(yè)性學術交流和爭鳴平臺,促進相關優(yōu)秀研究成果的專業(yè)性集成,并以此鼓勵更多的學者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研究中來。同時,發(fā)揮華僑大學面向一帶一路辦學、國際化程度高、海外華人華僑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匯集國內外一帶一路研究成果,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打造成國內外專家學者展示成果、發(fā)表觀點、建言獻策的重要平臺和窗口。
基于這一思路及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學科、領域和議題,本刊將設有國際經(jīng)濟、國際政治、絲路文化、五通建設、海洋與安全、華僑華人等欄目,并將從即日起面向海內外廣大學界同仁和朋友們公開征稿。我們將在此基礎上逐步確立規(guī)范化的匿名評審與編校流程,并力爭逐步積累、逐步積淀,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精神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以為廣大學界朋友們再提供一個戰(zhàn)略研討和凝聚共識的高端平臺,并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新的、應有的貢獻。
作為創(chuàng)刊號,本刊將從梳理自一帶一路建設構想提出以來涉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最新專題文獻做起,第一輯將聚焦于華僑華人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本輯所選十四篇文章皆出自相關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學者或著名期刊,既聚焦于歷史以求會古通今,也關照于現(xiàn)實以求內外統(tǒng)籌、絲路對接,兼而關注于安全風險以求趨利避害,未雨綢繆。總之乃是希望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海絲沿線各國的共商共建共享以及利益、責任和命運共同體的打造,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與學理研討,進而做出學界、智庫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有的貢獻。竭誠歡迎各位專家學者的支持與幫助。
是為序。
賈益民
2017年11月1日于華園
賈益民,男,漢族,1956年10月生,山東省惠民縣人,華僑大學校長,廈門大學海外華文教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讀于暨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1985年7月畢業(yè)于暨南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任教于暨南大學,1986年7月任講師,1988年7月任中文系黨總支書記,1989年1月任副教授,1992年1月任學生處處長,1994年1月任華文學院副院長,1998年12月任教授,1999年2月任華文學院院長,2000年2月任暨南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2011年9月22日任命為國立華僑大學校長、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華文教育與漢語國際教育、文藝學、美學、語言學。
許培源,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
周興泰,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亞太地區(qū)國家間關系和一帶一路建設研究。
會古通今
關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幾個問題【龔纓晏】
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廖大珂】
絲路對接
華僑華人相關概念的界定與辨析【張秀明】
一帶一路倡議與華僑華人的邏輯連接【王子昌】
華僑華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獨特力量【趙 健】
發(fā)揮華人華僑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竇 勇】
海外華僑華人經(jīng)濟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互動機制【鄧江年】
華商研究
東南亞華商資產(chǎn)的初步估算【莊國土 王望波】
東南亞跨界華商組織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建構和實施【劉 宏 張慧梅 范 昕】
區(qū)域聚焦(東盟國家)
發(fā)揮東盟國家華僑華人在一帶一路中的橋梁作用【盛 毅 任振宇】
內外統(tǒng)籌(中國夢與一帶一路)
中國夢視域中的一帶一路建設與華僑華人的海外發(fā)展【戴雪梅】
安全研究
海外華僑華人的安全研究
基于族群安全和個體安全的視角【王九龍】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的海外華商風險管理研究
基于印度尼西亞華商的分析【盧文剛 黎舒茜】
根治民粹土壤建設海上絲綢之路
兼論排華與民粹主義的關系【劉益梅】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輯刊征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