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路子
。ù颍
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是黨和政府的長期戰(zhàn)略目標,也是我國教育界和全國人民的一個中國夢。我國對高等學校進行重點建設的歷史已有二十多年,“211工程”和“985工程”推動一批重點建設高校顯著提高了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5年,國務院發(fā)布《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繪制了新的宏偉藍圖,本次教育部、財政部、發(fā)改委發(fā)布《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又為高校合理選擇建設路徑,不斷提升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指明了方向。
繼往開來,引入競爭機制
1993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印發(fā)了《關于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決定設置“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1995年,國務院批準,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lián)合下發(fā)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guī)劃》,“211工程”正式啟動。“211工程”采取分批滾動實施的辦法, 終選定了112所建設高校,持續(xù)進行支持。
1998年5月,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創(chuàng)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985工程”正式啟動,分期開展。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陸續(xù)有39所高校進入重點建設行列。
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211工程”和“985工程”吸引和會聚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建設高校辦學條件、學科水平和育人能力大幅度提升,顯著提高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事實證明,集中有限資源加大對部分高校的投入收到了預期效果。但同時,身份固化、競爭缺失、發(fā)展趨同的問題也凸顯出來。
“雙一流”實施中,在《總體方案》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建立動態(tài)開放競爭,以績效評價為主的調整機制,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對不能達到建設目標和水平的高校給予預警并減小支持力度直至調整出建設范圍;建設期末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范圍。這一機制在過去的重點建設計劃中是沒有提出過的,是新的發(fā)展條件下進行重點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有利于建設高校自主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與建設方案,增強質量意識和爭優(yōu)意識,同時也為其他未能進入建設范圍的高校進一步提高學科水平和培養(yǎng)質量,爭取下一輪得到支持保留了空間。
分類建設,調動各方積極性
“雙一流”的實施將原“211工程”與“特色重點學科項目”、“985工程”與“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等高等教育重點建設項目整合優(yōu)化,明確按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兩類目標確定建設高校,實行分類進入、分別建設,突出改革導向,實行開放競爭,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和地方院校依照標準同等對待。對于個別學科具有突出優(yōu)勢,水平較高,國際影響力較大的高校,只要滿足條件也可以納入建設范圍。有利于不同類型的高校合理進行建設定位和選擇建設路徑,實現差別化、多樣化發(fā)展,充分調動地方和高校積極性。這樣可以緩解行業(yè)特色鮮明、優(yōu)勢學科突出的高校為追趕“一流”而盲目擴大學科覆蓋面的沖動。而且從國際上看,近二三十年來新近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也少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當今世界和國際高等教育畢竟與百年前不同了。
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無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還是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都應該以學科為基礎,學科是大學 活躍的單元,要以一流學科建設引領健全學科生態(tài)體系,帶動學校整體發(fā)展。二是建設高校自主確定學科建設口徑和范圍,有利于高校優(yōu)化學科建設結構和布局,為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舞臺,也有利于水平較高的綜合性大學發(fā)揮多學科優(yōu)勢,探索和布局國際前沿學科!半p一流”為高校充分發(fā)揮自身特色,選擇優(yōu)勢學科,優(yōu)化資源配置,合理制定發(fā)展策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強調貢獻,突出中國特色
雙一流實施過程中大家普遍關心的是遴選條件,《實施辦法》提出綜合考慮可量化標準和綜合性因素,著力于內涵發(fā)展和質量提升。專家委員會根據《總體方案》要求和《實施辦法》,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要依據,參考國際相關評價因素,綜合高校辦學條件、學科水平、辦學質量、主要貢獻、國際影響力等情況,以及高校主管部門意見,論證確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認定標準。遴選方式也是過去沒有過的,將不再組織申報評審,而是依托專家委員會,根據認定標準,采取認定方式確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減少了學校負擔,避免了重復評價。
目前我國高校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過程中,大多將進入國際排名前列作為目標。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當然必須在世界范圍進行比較,這必然涉及國際排名。但是,目前國際上影響力較大的幾個世界大學和學科排名,各有不同的指標體系及不同權重選擇,在其各自理念引導下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單純采用某種國際排名作為評價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的標準是片面的有風險的,單純以個別的量化指標引導高校建設也會導致高校急功近利,或者千校一面。無論政府決策還是高校建設,都應全面分析各種大學和學科排名的特點與側重,確保參考的指標不僅可以反映高校的綜合實力、學科水平和國際影響,還要與高校的辦學目標和定位相一致。
作為一所大學,首先要為國家做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fā)展、事關民族未來,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中國的大學首先要為中國做出貢獻,特別是作為中國一流大學,要服務國家高層次人才需求、重大科技戰(zhàn)略需求、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需求,因此必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是高校對國家和經濟社會作出的突出貢獻是不可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在國際評價中的,因此《實施辦法》強調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要依據,參考國際相關評價因素,綜合高校各方面情況,以及有關部門意見,論證確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認定標準。
目前我國對大學支撐國家發(fā)展貢獻的評價,包括有關指標的研究確定、數據的第三方采集、積累與分析,尚不完善或缺失,在這方面,有關政府部門和第三方評價機構正在進行有益的嘗試,還需要各方面不斷加以完善。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任重道遠。面對建設進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政府、大學,以及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理解把握問題本質和涉及的教育、科技規(guī)律,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服務國家、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按照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提高大學治理水平,加快建立并踐行現代大學制度,樹立自信、保持特色、強化優(yōu)勢,勇于進取,走出一條建設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路子。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 趙沁平
(原載《光明日報》2017年03月07日 13版)
文獻概述 12
節(jié) 文獻范圍確定與檢索方式 12
第二節(jié) 文獻分布 14
專題一 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26
節(jié) 研究生教育學構建 26
第二節(jié) 研究生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 28
第三節(jié) 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與結構 31
第四節(jié) 一流大學建設基本問題 33
第五節(jié) 學科建設基本問題 34
第六節(jié) 學位制度 37
第七節(jié) 文獻分布及特點分析 38
專題二 研究生教育質量研究 43
節(jié) 研究生教育質量現狀 43
第二節(jié) 研究生教育質量評析 52
第三節(jié) 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 57
第四節(jié) 文獻分布及特點分析 62
專題三 研究生培養(yǎng)研究 66
節(jié) 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 66
第二節(jié) 研究生能力與素質培養(yǎng) 74
第三節(jié) 研究生課程與教學 79
第四節(jié) 研究生學位論文及質量管理 84
第五節(jié) 文獻分布及其特點分析 86
專題四 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 91
節(jié) 導師指導與師生關系 91
第二節(jié) 導師素質與結構 93
第三節(jié) 導師評價與管理 96
第四節(jié) 導師角色與身份 99
第五節(jié) 導師責任與權力 101
第六節(jié) 文獻分布及其特點分析 103
專題五 研究生招生與就業(yè)研究 108
節(jié) 研究生招生研究 108
第二節(jié) 研究生就業(yè)研究 111
第三節(jié) 文獻分布及特點分析 116
專題六 研究生德育研究 119
節(jié) 研究生學術道德 119
第二節(jié)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123
第三節(jié) 研究生心理研究 126
第四節(jié) 研究生日常行為及生活 129
第五節(jié) 文獻分布及其特點分析 132
專題七 學科建設研究 137
節(jié) 一流學科建設相關問題研究 137
第二節(jié) 學科評估研究 139
第三節(jié) 具體學科建設發(fā)展研究 142
第四節(jié) 跨(交叉)學科建設研究 145
第五節(jié) 學科建設存在問題及政策舉措研究 147
第六節(jié) 文獻分布及特點分析 150
專題八 研究生教育管理 155
節(jié) 國家管理體制 155
第二節(jié) 區(qū)域管理體制 158
第三節(jié) 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管理體制 160
第四節(jié) 文獻分布及其特點分析 167
專題九 研究生教育國際比較研究 170
節(jié) 國外高校研究生就業(yè)指導研究 170
第二節(jié) 聯(lián)合培養(yǎng)與協(xié)同育人國際比較 171
第三節(jié) 研究生招生遴選模式的國際比較 175
第四節(jié) 研究生教學培養(yǎng)模式的國際比較 176
第五節(jié) 研究生學位管理模式的國際比較 184
第六節(jié) 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國際比較 186
第七節(jié) 文獻分布及其特點分析 189
附錄一 2016年中國研究生教育研究要目輯覽 200
附錄二 2016年研究生教育領域著作一覽表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