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下)是“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中的一本,講述清代的歷史事件與紛紜人物,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紛呈,是史學愛好者、文學愛好者的經(jīng)典書目。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古典歷史小說。作者蔡東藩,清末、民國初期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本套書共11部,21冊,1040回,以小說形式再現(xiàn)了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的2166年間的中國歷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nèi)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zhèn)洌蔀橥ㄋ资分慕?jīng)典。其內(nèi)容跨越時間之長、描寫人物之眾、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zui。被譽為小說版的《中國通史》、平民版的“二十四史”,備受史學大家顧頡剛推崇。
自序
革命功成,私史雜出,排斥清廷無遺力;甚且摭拾宮閫事,橫肆譏議,識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無失德也,則垂至億萬斯年可矣,何至鄂軍一起,清社即墟?然茍如近時之燕書郢說,則罪且浮于秦政隋煬,秦隋不數(shù)載即亡,寧于清朝(編者按:原著中本為“滿清”,因略含貶義,不利于民族團結(jié),故將“滿清”統(tǒng)一更改為“清朝”,正文同是。)而獨水命,顧傳至二百數(shù)十年之久歟?昔龍門司馬氏作《史記》,蔚成一家言,其目光之卓越,見解之高超,為班范以下諸人所未及,而后世且以謗史譏之;烏有不問是非,不辨善惡,并置政教掌故于不譚,而徒采媟褻鄙俚諸瑣詞,羼雜成編,即詡詡?cè)蛔苑Q史筆乎?以此為史,微論其穿鑿失真也,即果有文足征,有獻可考,亦無當于大雅;勸善懲惡不足,鬻奸導淫有馀矣。
鄙人自問無史才,殊不敢妄論史事,但觀夫私家雜錄,流傳市肆,竊不能無慊于心,憬然思有以矯之,又自愧未逮;握槧操觚者有日,始終不獲一編。而孰知時事忽變,帝制復活,籌安請愿之聲,不絕于耳,幾為鄙人所不及料。顧亦安知非近人著述,不就其大者立論,胡人犬種,說本不經(jīng),衛(wèi)女狐綏,言多無據(jù);鑒清者但以為若翁華胄,夙無穢聞,南面稱尊,非我莫屬;而攀鱗附翼者,且麇集其旁,爭欲借佐命之功,博封王之賞,幾何不易君主為民主,而仍返前清舊轍也。
竊謂稗官小說,亦史之支流馀裔,得與述古者并列;而吾國社會,又多歡迎稗乘。取其易知易解,一目了然,無艱僻淵深之慮。書籍中得一良小說,功殆不在良史下;私心怦怦,爰始屬稿而勉成之。自天命紀元起,至宣統(tǒng)退位止,凡二百九十七年間之事實,擇其關系最大者,編為通俗演義,幾經(jīng)搜討,幾經(jīng)考證,巨政固期核實,瑣錄亦必求真;至關于帝王專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懸為炯戒。成書四冊,凡百回,都五六十萬言,非敢妄擬史宬,以之供普通社會之眼光,或亦國家思想之一助云爾。稿甫就,會文堂迫于付印,未遑修飾,他日再版,容擬重訂,閱者幸勿誚我疏略也。是為序。
中華民國五年七月古越蔡東藩自識于臨江書舍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浙江蕭山人,卓越的演義小說家、歷史學家。1916年開始,歷時10年,蔡東藩將秦朝到民國2000余年歷史盡書于筆下,成書11部,21冊,1000余回,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該書“以正史為經(jīng),以逸聞為緯”,“語皆有本”,較之《三國演義》,更忠實于歷史;較之“二十四史”,更通俗易懂;較之《國史大綱》,自評自注更加生動有趣。此書一經(jīng)出版,即受到顧頡剛、二月河等眾多名人的推崇,風靡全球,重印幾十版,累計銷量逾千萬冊,實為通俗史著之經(jīng)典巨著。蔡東藩因此而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
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
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zhèn)將帥殉節(jié)
第五十四回 奕統(tǒng)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
第五十五回 江寧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
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jié)臺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
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tǒng)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fā)難
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tǒng)喪軀
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
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
第六十一回 創(chuàng)水師衡陽發(fā)軔 發(fā)援卒岳州鏖兵
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
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
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
第六十五回 瓜鎮(zhèn)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
第六十六回 智統(tǒng)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
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zhàn)地埋魂
第六十八回 戰(zhàn)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
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
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zhuǎn)忤慈顏
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shù)路進兵
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
第七十三回 戰(zhàn)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寧洪天王覆宗
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
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升官
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
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
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
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tǒng)緒
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
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zhàn)爭
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xié)約
第八十三回 移款筑園撤簾就養(yǎng) 周齡介壽聞戰(zhàn)驚心
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
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
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
第八十七回 慈禧后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斃命
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
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lián)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
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jié)留名 避聯(lián)軍蒙塵出走
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
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nèi)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
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
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
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
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
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
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云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
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nèi)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
第一百回 舉總統(tǒng)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清史演義(下)》:
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
卻說英國發(fā)兵的警報,傳到中國,清廷知戰(zhàn)釁已開,命林則徐任兩廣總督,責成守御;調(diào)鄧廷楨督閩,防扼閩海。則徐留心洋務,每日購閱外洋新聞紙,陰探西事,聞英政府已決定主戰(zhàn),急備戰(zhàn)船六十艘,火舟二十只,小舟百馀只,募壯丁五千,演習海戰(zhàn);自己又親赴獅子洋,校閱水師,軍容頗盛。能文能武,是個將相才。道光二十年五月,特書年月,志國恥之緣起。英軍艦十五艘,汽船四艘,運送船二十五艘,舳艫相接,旌旗蔽空,駛至澳門口外,則徐已派火舟堵塞海口,乘著風潮出洋,遇著英船,放起一把火來。英船急忙退避,己被毀去舢板船兩只。
英將伯麥,賄募漢奸多名,令偵察廣東?,何處空虛,可以襲入。無奈去一個,死一個,去兩個,死一對。最后有幾個漢奸,死里逃生,回報伯麥,說海口布得密密層層,連漁船■戶,統(tǒng)為林制臺效力,不但兵船不能進去,就使光身子一個人,要想入口,也要被他搜查明白,若有一些形跡可疑,休想活著。看來廣東有這林制臺,是萬萬不能進兵呢。伯麥道:“我兵跋涉重洋,來到此地,難道罷手不成?”漢奸道:“中國海面,很是延長,林制臺只能管一廣東,不能帶管別省,別省的督撫,哪里個個像這位林公,此省有備,好攻那省,總有破綻可尋;而且中國的京師,是直隸,直隸也是沿海省份,若能攻入直隸?冢葎e省好得多哩。”為虎作倀,煞是可恨!伯麥聞言大喜,遂率艦隊三十一艘,向北進駛。
則徐探悉英艦北去,飛咨閩、浙各省,嚴行防守。閩督鄧廷楨,早已布置妥帖。預募水勇,在洋巡邏,見英船駛近廈門,水勇便扮作商民模樣,乘夜襲擊,行近英艦,突用火罐噴筒,向英艦內(nèi)放入,攻壞英艦舵帆,焚斃英兵數(shù)十。英兵茫無頭緒,還道是海盜偷襲,連忙抵敵,那水勇卻蕩著劃槳,飛報內(nèi)港去了。伯麥修好舵帆,復進攻廈門。金廈兵備道劉曜春,早接水勇稟報,固守炮臺,囊沙疊垣,敵炮不能洞穿,那炮臺還擊的彈力,很是厲害,響了數(shù)聲,把敵艦轟壞好幾艘。伯麥料廈門也不易入,復趁著東北風,直犯浙海。
浙海第一重門戶,便是舟山,四面皆海,無險可扼。浙省官吏,又把舟山群島,看作不甚要緊的樣子。英艦已經(jīng)駛至,還疑外國商舶,毫不防備。當沿海戒嚴時,就使是外國商舶,亦須稽查,況明明是兵艦乎?英人經(jīng)粵、閩二次懲創(chuàng),還不敢陡然登岸,只在海面游弋。過了兩三天,并沒有兵船出來襲擊,遂從群島中駛?cè),進薄定海。定海就是舟山故地,因置有縣治,別名定海,后來遂把定海、舟山,分作兩地名目。定海設有總兵,姓張名朝發(fā),平時到也懷著忠心,只謀略卻欠缺一點,褒貶無私。不去襲擊外洋,專知把守海口。英艦二十六艘,連檣而進,朝發(fā)方下令防御。中軍游擊羅建功,還說外洋炮火,利水不利陸,請專守城池,不必注重海口。越是愚夫,越說呆話。朝發(fā)道:“守城非我責任,我專領水師,但知扼住?,不令敵兵登岸,便算盡職!彪S督師出港口。
英將遣師投函,略說“本國志在通商,并非有意激戰(zhàn),只因廣東林、鄧二督,燒我鴉片煙萬馀箱,所以前來索償。若賠我煙價,許我通商,自應麾兵回國”等語。朝發(fā)叱回,令軍士開炮轟擊,英艦暫退。翌晨,英艦復齊至港口,把大炮架起桅檣上面,接連轟入,勢甚兇猛。港內(nèi)守兵,抵擋不住,船多被毀。朝發(fā)尚冒死督戰(zhàn),左股上忽中一彈,向后暈倒,親兵趕即救回,于是紛紛潰退。英兵乘勝登岸,直薄定海城下。定海城內(nèi)無兵。知縣姚懷祥,遣典史金福,招募鄉(xiāng)勇數(shù)百,甫至即潰。懷祥獨坐南城上,見英兵緣梯上城,奔赴北門,解印交仆送府,自刎死。朝發(fā)回至鎮(zhèn)海,亦創(chuàng)重而亡。
敗報到京,道光帝即命兩江總督伊里布,赴浙視師。伊里布尚未抵浙,英將伯麥,復遺書浙撫,浙撫烏爾恭額,料知書中沒甚好話,不愿拆閱,竟將原書發(fā)還。伯麥方擬進攻,適領事義律至軍,請分兵直趨天津。伯麥依言,遂與義律率軍艦八艘,向天津進發(fā)。
道光帝因定海失守,未免憂慮,常召王大臣會議。軍機大臣穆彰阿以諂諛道寵,平時與林則徐等,本不相和協(xié),至是遂奏林則徐辦理不善,輕開戰(zhàn)釁,宜一面懲辦林則徐,一面再定和戰(zhàn)事宜。又是一個和坤。道光帝尚在未決,忽由直隸總督琦善,遞上封奏一本,內(nèi)稱“英國兵船,駛至天津海口,意欲求撫。我朝以大字小,不如俯順外情,罷兵息事為是。此等言語,最足熒惑主聽。且粵督林則徐,辦理禁煙,亦太操切,伏乞皇上恩威并濟,執(zhí)兩用中”等語。道光帝覽了奏牘,又去召穆彰阿商量。穆彰阿與琦善,本是臭味相投的朋友,穆彰阿要害林則徐,琦善自然竭力幫忙。況且這班奸臣,屈害忠良,是第一能手,欲要他去抵御外人,他卻很是怕死,一些兒沒能耐。
相傳義律到津,直至總督衙門求見,琦善聞英領事來署,當即迎入,義律取出英議會致中國宰相書,交與琦善。琦善本由大學士出督直隸,展開細瞧,半字不識,隨令通事譯讀。首數(shù)句無非說東粵燒煙,起自林、鄧二人,春間索償,被他詬逐,所以越境入浙,由浙到津。琦善聽了,尚不在意。后來通事又譯出要約六條,隨譯隨報?垂伲∧愕浪蟮氖鞘裁纯钭?小子一一開錄如下:
第一條賠償貨價。
第二條開放廣州、福建、廈門、定海、上海為商埠。
第三條兩國交際,用平等禮。
第四條索賠兵費。
第五條不得以英船夾帶鴉片累及居留英商。
第六條盡裁洋商(經(jīng)手華商)浮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