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尚書》是咱們中國現(xiàn)存于世最古老的一部書,它保存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涵蓋面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jīng)濟、哲學(xué)、天文、地理、教育、刑法、軍事、典章制度等重要的諸多歷史資料,是研究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歷史文獻。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就非常重視這部書,甚至整篇引用。
《尚書》中的有些篇章是后代史官追述性的描寫。各篇成文年代和具體作者,由于秦始皇焚書而造成歷史資料的缺失,加之年代久遠,已不可考證。
相傳《尚書》最早是孔子在浩繁的歷史文獻中選出百篇以授弟子,但該書命運多舛,由于秦末戰(zhàn)亂,濟南有名伏生者,只保存下來二十八篇。
到了晉元帝時,豫章內(nèi)史梅賾向元帝獻上一部《孔傳尚書》。梅賾說這部書是魏末晉初的學(xué)者鄭沖的傳人傳下來的,鄭沖是怎樣得到這部書的,梅賾沒有說明。由于該書是由秦漢以前的籀文書寫,故后世稱該書為《古文尚書》,而稱先前的伏生本為《今文尚書》。
《尚書》又稱書經(jīng)或稱書,歷代一直受到官方重視,屬“四書五經(jīng)”,在科舉時代是必考科目!渡袝分械恼Z句在現(xiàn)在的報章雜志中還時有出現(xiàn)。研究《尚書》者歷代不乏其人,至今不衰,可見這部書的影響之大。
該如何學(xué)些《尚書》呢?根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略作介紹。備下幾種不同版本的《尚書》,以相互參照,也防原文出現(xiàn)錯訛遺漏。因該書字意古奧,初次讀起來還真有點“詰屈聱牙”?上缺呈鞄灼,如同中學(xué)時代背誦化學(xué)元素周期表一樣。當(dāng)背熟以后,讀起來反倒覺得朗朗上口。然后看注釋,查字典,但不可全信,只能作參考。要自己獨立思考,該字、詞怎樣解釋才更恰當(dāng)準(zhǔn)確。
對《尚書》中的同一個字,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理解,這就要看誰解釋得更合情理、更符合文意。
字典是晚于《尚書》的后人所編,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處處解釋的準(zhǔn)確無誤。列入《康熙字典》對《皋陶謨》中的“載采采”就解釋的不確切,把“采采”二字都當(dāng)名詞,釋為“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也”。
因為字典也是人們通過思考編成,而不是天生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為什么字典一再改版?原因就在這里,所以要獨立思考,不可盲從于書中和字典的注釋。
有人對古人的注解視為法寶,對此不可取,因古人的注解也并非處處無誤、完全正確。如果現(xiàn)在我們的朱姐有錯誤,將來我們也會成為古人,后人如果把我們今天的錯誤注解也同樣視為法寶,豈不是以訛傳訛、謬之又謬了嗎?
古人云:“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钡P者卻道:“何以解憂?惟有《尚書》!边@也算是筆者的一種長壽秘訣吧。當(dāng)你浸沉其中,真是感到其樂無窮,才真正體會到這部書的魅力所在。請讀者不妨一試,其中的樂趣,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得到!
對于堯帝和舜帝的壽命,包括《史記》在內(nèi),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本書以附文的形式,根據(jù)《尚書》中列出的數(shù)字,推算出堯帝的壽命為一百零一歲,舜帝為六十歲,把爭論不休的年齡問題畫上了句號,不知讀者認同否。
從漢代的伏生、鄭玄到民國時期的章太炎、王國維,以至今天,歷代文人都為這部“天書”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時間越靠后,解釋得越讓人信服。因為只有站在前人成就的基礎(chǔ)上才會看得更遠,才會讓我們看到用流暢的白話文解釋的這部“天書”。
前人功不可沒!
本書對《尚書》中的字、詞解釋,如果譯文中出現(xiàn),一般不加注釋,讀者稍加揣摩可知其意,這是讀書的樂趣,也避贅文之嫌,有關(guān)釋讀資料,也不注出處,亦免繁瑣。與他書見解相左而直抒拙見者則加注釋。對譯文力求做到信(準(zhǔn)確)、達(流暢)、雅(文采)。
因?qū)W識所限,本書也可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歡迎識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