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jiān)博士,萬歷中為姚安知府。后棄官,寄寓黃安、麻城 。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shù)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后被誣下獄,自刎死于獄中。李贄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nóng)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書》《續(xù)藏書》《焚書》《續(xù)焚書》《史綱評委》。他曾評點過的《水滸傳》《西廂記》《浣紗記》《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tǒng)和歷史的重新考慮,這也是明朝后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xiàn)。李贄為人狂放不羈,被譽為一代狂士。
本傳站在史家的客觀立場上,依據(jù)大量史料,綜合分析,寫出了李贄復雜的、*后以悲劇收場的一生。對于通州義士馬經(jīng)綸不避利害,大力救援李贄的壯舉,著力記述。文字流暢,并帶有幽默感,頗具可讀性。全書只有十多萬字,簡明扼要。我以為,這是一本優(yōu)秀的人物傳記。
文史專家 王春瑜
作者大量網(wǎng)羅文獻,旁征博引,以豐富的想象力與流暢而蒼涼的筆墨,刻畫出李贄非圣無法、驚世駭俗、偏激又剛烈的性格特點,再現(xiàn)了一個殉道狂人衛(wèi)道勇士的藝術(shù)形象。給人的印象深刻、持久而強烈,具有很強的閱讀沖擊力。
文學專家 張水舟
萬歷三十年的早春,李贄在詔獄寫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后,自刎頸項,絕世而去。
這種棄絕,是意料之外,也是估算之中!
李贄出道以來……
該結(jié)交的,該得罪的,該演說的,該著述的,均已完成,無甚遺憾!
曾辭官、辭鄉(xiāng)、棄家、棄發(fā),本不該舍的,舍了!聲震朝野!
曾邀約與拜訪者絡繹不絕,游走南北!享受了非凡的禮遇與待遇,得了!
曾遭遇家難不斷、厄運連連之窘境,被生計與生死折磨得甚為不堪!苦了!
曾為了所謂名利,頻遭詰難與驅(qū)逐,客寓四方!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之重!受了!
這一切,都因有眾多勝己之友的幫助,才落地!才化解!
終于,在古稀之年,逃無所逃,無人能助,身陷詔獄!
入得皇廷詔獄!反倒頗有歸屬感,安全感,甚至是榮譽感,成就感!居間日久,過于安穩(wěn),以至平淡!李贄有些難以適應這種無風不浪的寧靜!貌似獄友和獄吏已然忘卻了他是名滿天下的異端人物!可他自己絕不曾忘記若干年前有意無意間脫口說出的有朝一日得榮死詔獄的念頭!此時此地,恰得天時地利之便!只欠一個說法!
怎么個死法,能不能榮死,這絕對是個問題!
等死?病死?這不符合他一貫的行事風格和意愿選擇!
賜死,皇帝久久沒有下詔!
久等而來的卻是要遣返老家的小道消息!嗚呼哀哉!
既然不能被名正言順地他殺,于是,他選擇了堂而皇之的自殺!
這只倦鳥終于知還歸去!
只是他至死也依然要保持他一貫的驚人之鳴!
李贄走了!自棄乎?棄世乎?留下無盡的爭議……
江湖自然一直流傳著關于他的傳說!
終了了傳主的一生!也當交代和總結(jié)一下本書的創(chuàng)作緣起與寫作過程。這要從我與王春瑜先生的結(jié)識說起,2008年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我曾專程赴北京拜訪王老師。之后不僅在學術(shù)上得到王老師的熱情指點,更多時候是王老師幫我提供和爭取了各種難得的資源,使我獲得了多個機會參與一些社會事務與活動。其中之一便是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中《李贄傳》的創(chuàng)作資格。
說來李贄這一傳主的認定直接就是王老師幫指定的。按程序,中國作家協(xié)會面向全社會公開招標,申請者需提交擬撰寫傳主的傳記提綱,只有通過了文史組和文學組專家的審核論證,方能獲得撰寫資格。鑒于王老師曾撰寫過一些李贄的研究文章,原本他自己擬撰寫《李贄傳》,我也幫王老師收集了一些基礎資料。但不知何故,王老師放棄了!于是建議我撰寫提綱,提交申請,并特別叮囑我要單獨寫個五千字左右的李贄之死的片段,附在提綱之后。
李贄這樣的大家以我的學養(yǎng)是難以駕馭的,況且市面上已有多部頗有影響的他的傳記,說實話我是沒有自信申請和認領的!在王老師的鼓勵下,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提交了創(chuàng)作大綱和章節(jié)片段。不想,很快就傳來喜訊,通過了評審組的審核,獲得了創(chuàng)作資格!在后來作家出版社組織的創(chuàng)作交流會上,我才獲悉,之所以順利通過,打動專家組的正是李贄之死的片段!必須說,沒有王老師的推薦和建議,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完成這樣一部傳記。
感謝叢書組委會、編委會和作家出版社的邀請,曾參加了兩次創(chuàng)作交流會,知足知不足!
感謝文史組專家王春瑜先生和文學組專家張水舟先生對文稿的辛勞審閱!
寫作過程斷斷續(xù)續(xù)歷時三四年,幸有原文竹女士之往來聯(lián)絡、責編韓星先生得力相助,書稿方順利編校出版。
寫作中參考和引用了學界若干已有的研究成果、傳記資料,主要參考文獻附于文末外,尚有部分零散文獻未予標注來源,這里一并對著者致以謝忱。
高志忠
2018年6月16日于深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