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美國著名作家杰伊·麥金納尼的短篇小說精選集,共收錄他近三十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創(chuàng)作的26部短篇小說。
受到他的文學(xué)導(dǎo)師雷蒙德·卡佛和托拜厄斯·沃爾夫的影響,他的小說有著典型的骯臟現(xiàn)實主義風(fēng)格,本書的小說主要以大城市中中產(chǎn)階級生活中的精神困境為主題,如夫妻之間的情感被歲月消磨后試圖彼此尋找(《抽煙》),身處都市卻深感精神空虛,希望找到出口(《現(xiàn)在清晨六點,你知道你在哪嗎?》),一個曾墮落的女孩藉由男友的生日下定決心為了他做一個更好的人(《簡單的禮物》)……
失落、消磨、失敗感、徒然的尋找……這些現(xiàn)代生活給人帶來的東西在麥金納尼的短篇小說中,被放大了出來。他筆下的男女無法找到彼此,久未聯(lián)系的朋友會意外地重逢在精神病院中,甚至親情都已經(jīng)變得經(jīng)不起推敲……麥金納尼的小說構(gòu)建的是一個雖然面臨崩壞卻殘留一絲溫情的世界,盡管這溫情也許只是昨日回憶的余溫。
如果你喜歡雷蒙德·卡佛、托拜厄斯·沃爾夫、理查德·耶茨、理查德·福特、安·比蒂等人,那么你一定也會喜歡杰伊·麥金納尼。
自 序
就像大部分小說家,我寫短篇小說是為了練筆。寫短篇也成了我一種戒不掉的習(xí)慣。我相當幸運能夠師從兩位精通小說形式的大師:卡佛(Raymond Carver)和沃爾夫(Tobias Wolff)。當我一九八一年被《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志炒魷魚時,他們都在雪城大學(xué)(Syracuse
University)任教。我會被炒是因為完全不勝任事實查證員之職。就像臉部特寫合唱團那樣,我相信事實全來自觀點角度。①不管我是不是可以說虛構(gòu)是我的專長,我都絕對無法信任事實。
我起初是專為追隨卡佛學(xué)習(xí)而到雪城大學(xué)進修,他的小說《能不能請你安靜點?》(Will You Please Be Quiet,Please?)在一九七六年出版沒多久我便拜讀過,一讀之下驚為天人。相當幸運的是,我在進修期間另外還有機會上到沃爾夫的課他的《北美殉道者花園》(In the Garden of the North American Martyrs)那時剛出版?ǚ鸾虒W(xué)時全憑直覺:他自視為學(xué)生的哺育者而非批評者。他作為老師的最大天分是促進我們每個人的編輯自覺,讓我們懂得質(zhì)疑自己的選詞用字、去掉廢話、刪除有問題的形容詞和在頁邊上畫上一堆問號。除了當寫作班導(dǎo)師,他還開了一門課,課名短篇小說的形式和理論,讓我們閱讀他最喜愛的短篇小說實踐者:契訶夫、巴別爾(Babel)、海明威、韋爾蒂(Welty)、弗蘭克·奧康納(Frank O,Connor)和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每堂課一開始,他會先點一根煙,然后問我們:你們怎樣看?①他總是希望,這是他在一堂課所需要說的唯一一句話。有一次,一個英文系的學(xué)生斗膽挑戰(zhàn)他的方法論,問他這門課明明沒談多少形式和理論,課名卻有這兩者。聽到這樣一問,卡佛有點緊張地吸入一口煙,然后縮著脖子坐在椅子里,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這個嘛,我猜原因在于……這門課是要我們讀一些短篇小說,然后形成我們自己的理論。②
沃爾夫老師的方法要分析性和批判性得多。他會像個解剖病理學(xué)家那樣,在我們眼前把一個短篇小說分解,給不同部分各一個名稱,然后解釋它們?yōu)槭裁茨墚a(chǎn)生效果或為什么不能產(chǎn)生效果我們的寫作課作業(yè)大部分屬于后一類。和他的杰出同事不同,他對蠢材或他們寫的故事沒什么耐性。
我把一篇作業(yè)《邊城》試投給《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沒想到幾星期后接到該刊物長年主編普林普頓(George Plimpton)的電話。他用清脆和權(quán)威的聲音告訴我,他頗為喜歡我的故事,想要刊登,但又好奇我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我重讀了幾篇舊作,覺得乏善可陳和拾人牙慧,但在過程中翻出一段我在經(jīng)歷一個悲慘夜晚之后草寫成的文字。我覺得內(nèi)容還算蠻有原創(chuàng)性的,便花了一個通宵把它擴充為一篇短篇小說。普林普頓在一九八二年把它刊登出來,題目是《現(xiàn)在清晨六點,你知道你在哪嗎?》,是為我第一篇獲得發(fā)表的小說。過一段時間之后,我意識到我對故事中那個以獨特人稱表現(xiàn)的主角還有更多可說的,遂以原故事為基礎(chǔ),衍生出我的第一部長篇《如此燦爛,這個城市》(Bright Lights,Big City)!哆叧恰泛髞硪舱业搅寺淠_處:我讓它成為我第二部長篇《肉票》(Ransom)里一個背景故事。由于《邊城》算得上是我第一篇過得去的故事,所以我把它收入本集子里。
我的第三部長篇《我的人生故事》(Story of My Life)基本上是從我的同名短篇小說中有機地生發(fā)出來,后者于一九八七年發(fā)表在《時尚先生》(Esquire)。類似的,一九八五年發(fā)表在《紐約客》的《菲洛梅娜》后來也發(fā)展成為長篇小說《模特兒行為》(Model Behavior)。不過,另一篇一九九三年發(fā)表在《時尚先生》的故事《野蠻人和兒子》(Savage and Son)雖然也是長篇小說《最后的野蠻人》(The Last of
the Savages)之所本,但我沒有把它收入本書,因為我覺得它更像中篇小說而非短篇小說(除了是就長短而言還是就接觸面而言)。
明顯的是,我更感興趣于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而我的很多短篇也常常變成只是熱身運動。用短篇小說來為長篇小說發(fā)端同時有著心理價值和實用價值。一部長篇動輒三四百頁,寫成時間也許費時經(jīng)年,一想到就會讓人畏縮。寫長篇小說是發(fā)展一段長期的關(guān)系,反觀寫短篇卻讓你可以假裝自己是在搞一夜情,是要先感受一下某個題材是什么滋味,所以會較為放膽下筆。
不過,雖有自打嘴巴之虞,我還是必須指出:在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之時,我的心情往往不是只有一點點膽戰(zhàn)心驚。較長篇的小說(更遑論亨利·詹姆斯所說的松垮垮大怪物)即便出現(xiàn)許多錯誤的轉(zhuǎn)折、讓人乏味的角色和走調(diào)的句子,一樣可以存活,反觀短篇小說卻不容許些許失誤。一篇好的短篇要求絕對精確的音準和對形式有恰到好處的掌握。只有硬如寶石的猛火能把它燒起來。
《抽煙》創(chuàng)作于一九八五年,當時《如此燦爛,這個城市》剛出版不多久。那是我第一次為羅素和考琳夫妻塑像他們?nèi)蘸髮俅纬霈F(xiàn)在《光明塌陷》(Brightness Falls)和《美好人生》(The Good Life)兩部長篇。在每寫兩部長篇小說之間,我繼續(xù)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其中七篇(《抽煙》《生意》《他們是怎樣玩完的》《和朗尼聯(lián)絡(luò)》《團圓》《皇后與我》和《假醫(yī)生》)連同篇幅較短的《模特兒行為》在一九九九年結(jié)集為精裝本出版。有鑒于它們從沒有以平裝本的面目出現(xiàn),所以這一次我把它們收納進來。
現(xiàn)在回顧起來,這些故事中的某一些還頗為有時代感。例如,《我的公職生涯》是寫成于一九九二年(我不知怎地忘了把它收入《模特兒行為》),比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①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還要早幾年!痘屎笈c我》寫成于差不多同一時期,當時肉品包裝區(qū)仍然是它賴以得名的那種產(chǎn)業(yè)的中心:它白天和晚上都是賣肉,只不過晚上賣的是另一種肉,買賣雙方是跨性別性工作者和他們開著轎車巡航的恩客。對于那些只知道肉品包裝區(qū)是曼哈頓最流光溢彩白金卡夜生活輻輳點的人,會很難認得《皇后與我》中描寫的那一區(qū)。它改變太大了。談到改變,我有時會對原篇章作出一些修改。只要我認為某些改動可以改善原故事的品質(zhì),就會毫不猶豫為之。對于有好幾篇我現(xiàn)在看來像死狗的故事,我更是不能自已地對它們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希望可以起死回生。
另外十二篇故事(包括《與豬同眠》《看不見的籬笆》《我愛你,甜心》《簡易判決》《火雞節(jié)日圣母》《服務(wù)生》《滿盤皆落索》《名門淑女歸鄉(xiāng)記》和《把黛西放下》在內(nèi))都是寫成于較近期,即二○○七年十二月至翌年晚春之間!冻靥僚系呐四萋灞獭芬彩菍懗捎谶@個時期,其中的艾莉森·普爾也是我在一九八八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我的人生故事》的女主人公。(作為一個虛構(gòu)人物,艾莉森獲得了自己的生命:布雷特·艾利斯[Bret Easton Ellis]把她寫入小說《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讓她差點被帕特里克·貝特曼殺死,后來又在小說《格拉莫拉瑪》[Glamorama]里給了她一個顯眼位置。另外,啟發(fā)這個角色的本尊最近也臭名遠播起來,但因為這是事實方面的事情,我就不深論了。)《游行示威》是我在創(chuàng)作《美好人生》期間寫成的,它們的女主角都是我以前便寫過的考琳。《最后的獨身漢》擱筆于二○○八年五月,算是最近期之作,不過最初幾段是一九九○年代初期便寫出來,從此被束之高閣很長時間。
雖然這二十六個故事的主題形形色色,而且是在漫長的二十六年之間陸續(xù)寫成,但它們也許仍反映著我的某些持續(xù)關(guān)注和執(zhí)念。不過這些也屬于事實方面的事情,所以我就不多談了。我樂在創(chuàng)作這些故事之中,也但愿各位樂在閱讀它們之中。
杰伊·麥金納尼
二○○八年八月
杰伊·麥金納尼(Jay McInerney)
美國作家。1955年生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曾任職于美國《紐約客》雜志。
1981年師從雷蒙德·卡佛和托拜厄斯·沃爾夫?qū)W習(xí)寫作。1982年在《巴黎評論》上發(fā)表第一部短篇小說《現(xiàn)在清晨六點,你知道你在哪嗎?》,從此走上作家道路。1984年,他的短篇小說集《如此燦爛,這個城市》出版,創(chuàng)造了口碑奇跡,暢銷至今。這部書被譽為1980年代的《麥田里的守望者》。此后,他又陸續(xù)出版了《贖金》《我生活的故事》《最后一個野蠻人》《他們是怎樣玩完的》等著作,均大獲好評,奠定了他當代美國文壇優(yōu)秀作家的地位。他最新的作品是2016年出版的《閃亮而珍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