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59.8 元
叢書名:21世紀高等教育建筑環(huán)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列規(guī)劃教材
- 作者:王新泉 著
- 出版時間:2019/1/1
- ISBN:9787111611028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U-43
- 頁碼:375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2
- 開本:16開
本書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
本書是按照高等學校土建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筑環(huán)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yè)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建筑環(huán)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yè)本科(四年制)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為適應建筑環(huán)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yè)等公用設備工程領域相近專業(yè),如能源與動力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huán)境工程、安全工程等專業(yè)開設“建筑概論”課程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
本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共11章,概括地介紹了建筑工程的基本知識和國內外建筑技術的新發(fā)展;闡明了工業(yè)與民用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建筑物的組成及其構造和做法。
本書編者以求精、求新、求實,突出重點,避免煩瑣的教學理念,將各方面的碎片予以整合,從局部走向整體。在內容上突出了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的運用,并從理論上加以闡述。書中有大量插圖,可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消化、掌握本書的主要內容。本書是一本內容體系新穎、獨具特色的“建筑概論”課程的教材,適合公用設備工程領域各專業(yè)以及工程管理和工程造價等專業(yè)選用,也可供從事與土木建筑工程有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
本書配有PPT課件,免費提供給選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授課教師,需要者根據書末的“信息反饋表”索取。
第2版前言
歲月不居!督ㄖ耪摗酚2008年由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迄今,已十年矣。這樣一本小書,十年間,重印8次,被諸多高校老師選作教材,其中還有不少一流名校,可見還是頗受非建筑專業(yè)師生歡迎的,其對教學質量的維系及教學效果的提升亦貢獻了些微之力。幸甚的是,本書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選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為了進一步全面提升本書質量,作者亦自2015年起,即著手修訂,歷時3年多,現束冊,付之梨棗。藉此,謹向本書所有讀者、出版印刷發(fā)行流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第2版與第1版相比,總體量雖相差不大,但對全書內容體系做了全面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增補了新的內容。
本次修訂,除全書新增三章即“第7章建筑工業(yè)化與裝配式建筑”“第8章建筑設備與智能建筑”“第10章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外,還在某些“章”中新增部分“節(jié)”,如在“緒論”中新增了“0.5建筑方針”一節(jié),在第1版“第7章建筑節(jié)能”的基礎上,增補有關綠色建筑的內容后,重新撰寫成“第6章綠色建筑與建筑節(jié)能”。此外,還給每章都增編了習題。我認為,習題除了是教材的組成部分,還是某些知識的補充;教師對教材特點的把控、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往往是通過對教材例題與習題的深度研習而實現的。
二是,精簡合并了部分內容。
(1)第1版的“0.4建筑工程的建設過程”一節(jié),是將第1版“第11章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設過程”精簡后并入“緒論”的。
(2)第2版的“1.3特殊建筑材料”一節(jié),是將第1版的“1.4”“1.5”“1.6”節(jié)精簡、合并而成的。
(3)第2版的“第2章民用建筑及其結構”,是將第1版的“5.2”“5.5”“5.6”節(jié)精簡后,整合為相應的“2.7墻體承重結構體系”“2.8框剪和框筒結構體系”“2.9空間結構體系”節(jié),并入重新命名的第2章。
(4)第2版的“第3章工業(yè)建筑及其結構”,是由第1版的第“2.5”“2.8”“5.3”“5.4”“4.9”“2.9.3”節(jié)整合而成的。
(5)第2版的“第4章房屋建筑構造”與“第9章建筑外部空間環(huán)境”,分別是在第1版“第4章”與“第3章”基礎上,經精簡、改寫而成的。
(6)第2版的“第5章高層建筑”,是在第1版“第8章”基礎上,將第1版“緒論”中有關高層建筑的內容移入后,整合、改寫而成的。
(7)第2版的“第11章建筑安全”,是在第1版“第9章建筑防火防爆與安全疏散”基礎上,將第1版“0.4.3建筑抗震設防分類”移入后,經精簡、整合后重新撰寫的。
三是,刪除了部分內容。
第2版刪除了第1版的“第5章建筑結構體系”與“第10章構筑物”,但將其部分內容并入了相應的章節(jié)。此外,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很大一部分引用的規(guī)范、標準中的條文。我認為,首先,本書是概論性教材,重在講清楚基本概念、知識體系架構及其之間的邏輯關系,而非具體的工程技術措施;其次,把某些規(guī)范、標準中具體條文“搬”到教材中來,一則增加了教材的體量,二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在講解某部分內容時認為有必要詳細介紹相關規(guī)范或標準對之要求,自然會加以補充。
四是,補偏救弊。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舉。
關于選用本書作為教材時,教授內容的取舍與增補問題。我認為,這不是一個“教材話題”,而是一個“課程話題”!敖滩摹迸c“課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教材,實則只是某專業(yè)所開設的某門課程的主要教學參考資料。當教師選用某本書作為某專業(yè)某門課程的教材時,通常都要根據授課對象的具體情況及該門課程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課程的知識結構體系與內容體系),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篩選,決定哪些內容可少講或不講,哪些內容要細講,甚至要補充一些資料多講(教材的擴展性),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有些內容要“照著講”(即按照學科思想和特點,闡述必要的教學內容),有些內容要“接著講”(即與時俱進地引入前沿發(fā)展問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可見,教材只是給某專業(yè)的學生提供學習某門課程的主要學習參考書(教材不是要把什么問題都講得清清楚楚的,要留有讓學生自己刨根問底的問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研習探究某類相關知識的路線導引圖(授課教師宜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教材所列參考文獻),是師生一起通過研究,提升對某一類相關知識(即“課程”)的分析能力、處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懷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激活了教材、激活了課程,進而激活了教學。
今年6月,在教育部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第一次提出“金課”,接著在8月,教育部又印發(fā)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函(2018)8號”)],要求“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yè)挑戰(zhàn)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闭n程,是教育中的最微觀的問題,是落實“立德樹人成效”的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的問題,也是當今中國大學普遍存在的短板和關鍵問題。我認為,推進課程內容更新、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課堂革命是大學打造“金課”的緊迫任務和神圣使命。我認為,“教學”與“講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敖虒W就是教學生學”(陶行知),“教是為了不教”(葉圣陶)。大學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過程和人才培養(yǎng)過程(“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也是一個學術活動(科學研究)過程。在“教學論”中,“教”與“學”的關系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一對關系。相對于“教”而言,“學”是二者關系的主要方面,是本源性和本體性的存在,是決定教學質量的內因和根本!皩W”沒有發(fā)生,“教”就沒有發(fā)生。只有當“學”發(fā)生時“教”才發(fā)生,沒有“學”的“教”就失去了“教”的價值和意義。在“教”與“學”的關系上,要突出以“學”為本,要回歸到“學”上來。我認為,教學改革要在教師引導學生“學”上,下功夫,只有當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了,才能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理念,才能真正建立以“學”為中心、為主導的新的課堂教學。大學課堂教學并不簡單,需要智慧,需要積累,需要全身心投入,更需要琢磨、研究!把芯俊敝皇恰笆侄巍保芯康哪康牟辉谟凇皩W術性”,而在于“教育性”。只有通過研究才能了解、通曉大學的教學之道,把握大學的教學規(guī)律和機制,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掌握有效教學策略,形成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從而成為一個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和思想的教育家型的大學教師。所以,我認為,大學課堂教學也是一種學術活動。教師要改進教學,就必須研究教學,圍繞教學凸顯教學的學術性,提高教學的學術水平。教學涵育學術,學術支持教學。教學是教師的一項專門技術。
關于十年才修訂再版問題。生命是拿時間計算的,我所懵懂的卻偏偏是時間。本書早就該修訂再版了,早在2012年就草擬了修訂大綱?墒牵2013年我到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工作后,總是被學會各種事務裹纏著,根本抽不出一塊相對完整的時間,允許我坐下來梳理梳理思緒。屈指數來,我到學會工作已5年矣。在我生命中,這5年真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歲月,就好像是一個突發(fā)的天外之力把我從一條軌道上撞到了另一條軌道上,它迫使我暫時擱下我的學術計劃,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來思考、應對一些令我困惑而又不熟悉的難題。表面看來,我似乎脫離了學術軌道,但我又堅信,我沒有脫離,因為碼字一直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心中一條熱鬧而又寂寞的“道”。今生,我再也找不出這樣一個時段,它往我生命里注入那么多正能量,我慶幸我生活的態(tài)度沒有改變,在歲月中沉淀著、豐富著自己,我滿懷感激。
去年冬,我應邀到某高校演講。一位學生找到我,遞上一本《建筑概論》,我打開一看,扉頁上有我的簽名,落款日期是2009年夏。這位學生告訴我,書是他叔叔的,他是讀了這本書才決定學建筑的,……。我自嘲道,這本書已經這么老了,你還要嗎?他說,我要。它一點都不老,何況它還是有故事的!督ㄖ耪摗分v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镜臇|西,是不會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尚可高筑大壩暫為挽留,時間卻是怎么也留不住的。留不住的就隨它去,留得住的就讓它留下來。不知諸君以為然否。
本書第2版修編大綱由王新泉教授提出,經多次研討、修改后定稿。整個修編工作都是在王新泉教授親自主持、協(xié)調下完成的。參加本書第2版編寫工作的有(按姓名漢語拼音音序排)董云霞、高長征、郎秀琴、李立峰、劉潔、王新泉、王總映、楊建中、張苗;此外,朱長江、呂廣輝、王龍、陶彪也參加了本書部分編務工作。
借本書修訂再版大果之際,謹向使用本書第1版并提出寶貴建議、意見的(按校名漢語拼音音序排)北京建筑大學鄒越、成都理工大學程錦發(fā)、東南大學王曉、廣東工業(yè)大學張慧珍、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陳洪杰、河南工業(yè)大學金立兵、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薛輝、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陳貢聯(lián)、華南理工大學李瓊、火箭軍工程大學劉順波、江西理工大學秦艷華、蘭州交通大學曾發(fā)翠、遼寧科技大學高振星、南京工程學院何培玲和賈彩虹、南京工業(yè)大學鹿世化、山西大學徐清浩、天津工業(yè)大學宋佳鈁、武漢工程大學周朝霞、武漢商學院黃文、西安科技大學董丁穩(wěn)、西南交通大學楊玉容和周密、新疆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依巴丹、延邊大學李珍淑、中南大學饒政華、中原工學院高龍等老師表示誠摯的、深切的謝意。
本書基本概念精準明確、深度廣度適中、內容多元而豐富、知識體系合理且有新意、知識點布局得當,這一特色,經修訂后得到了進一步彰顯,適合各類高校的建筑環(huán)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消防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環(huán)境工程等專業(yè)及相近專業(yè)選作“建筑概論”課程的教材。然經緯萬端,罅漏難免,期望大家不吝斥謬,以匡不逮。
寫著這些文字,不覺晨光熹微,一只鳥兒飛臨窗口,隔著玻璃朝我啾啾地說話兒。我不知她叫什么,更聽不懂她的語言,唯引為吉兆耳。
綴數語,為2版前言。
王新泉
2018年夏末
序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緒論1
0.1人類活動與建筑1
0.1.1人類活動的基本類型1
0.1.2建筑及其基本功能1
0.1.3現代人對建筑環(huán)境的要求2
0.2建筑構成要素4
0.3建筑的產生與發(fā)展7
0.3.1建筑的起源7
0.3.2建筑的發(fā)展10
0.4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設過程24
0.4.1房屋建筑工程的基本建設程序24
0.4.2計劃任務書階段25
0.4.3規(guī)劃管理部門批復階段25
0.4.4房屋設計階段25
0.4.5工程施工的招投標28
0.4.6施工過程29
0.4.7竣工驗收程序31
0.5建筑方針33
0.5.1我國不同時期的建筑方針33
0.5.2新時期建筑方針的解讀33
習題34
第1章建筑材料36
1.1概述36
1.1.1建筑材料的分類與標準化36
1.1.2建筑材料的基本狀態(tài)參數37
1.2常用建筑材料39
1.2.1氣硬性膠凝材料39
1.2.2水泥42
1.2.3混凝土43
1.2.4建筑砂漿44
1.2.5燒結磚及石材44
1.2.6木材45
1.2.7建筑鋼材46
1.3特殊建筑材料49
1.3.1防水材料49
1.3.2密封材料53
1.3.3絕熱材料55
1.3.4吸聲材料56
1.3.5其他材料56
1.4新型建筑材料58
1.4.1新型建筑材料的定義58
1.4.2新型建筑材料的分類59
1.4.3新型建筑材料的特點59
1.5未來的建筑材料60
1.5.1未來建筑材料的發(fā)展方向60
1.5.2未來建筑材料的主要類型61
習題63
第2章民用建筑及其結構65
2.1建筑的基本組成65
2.2建筑物的分類、分等與分級66
2.2.1建筑物的分類66
2.2.2建筑物的分等68
2.2.3民用建筑的分級69
2.3建筑設計概述70
2.3.1建筑設計的內容70
2.3.2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70
2.3.3建筑設計的依據71
2.4建筑模數協(xié)調與部件優(yōu)先尺寸73
2.4.1建筑模數協(xié)調73
2.4.2部件優(yōu)先尺寸74
2.5民用建筑的平面設計75
2.5.1主要使用房間的平面設計76
2.5.2輔助房間的平面設計79
2.5.3交通聯(lián)系部分的平面設計79
2.5.4建筑平面組合80
2.6民用建筑的剖面設計85
2.6.1房間的高度85
2.6.2建筑物的層數87
2.6.3房間的剖面形狀87
2.6.4一般民用建筑中有關的幾個高度88
2.7墻體承重結構體系88
2.7.1砌體墻承重結構體系88
2.7.2鋼筋混凝土墻承重結構體系89
2.7.3承重墻體的布置和承重方案89
2.7.4墻體承重結構的靜力計算方案90
2.7.5墻體承重結構的構造要求92
2.8框剪和框筒結構體系94
2.8.1框剪體系94
2.8.2框筒體系96
2.9空間結構體系97
2.9.1空間結構的發(fā)展概況97
2.9.2空間結構的形式103
2.10采光與通風106
2.10.1概述106
2.10.2民用建筑的采光與通風107
習題107
第3章工業(yè)建筑及其結構109
3.1工業(yè)建筑的平面設計109
3.1.1生產工藝和建筑平面設計的關系109
3.1.2平面形式的選擇110
3.1.3柱網的概念和規(guī)定111
3.1.4廠房的定位軸線112
3.2工業(yè)建筑的剖面設計115
3.2.1生產工藝與剖面設計的關系115
3.2.2廠房高度117
3.2.3室內外地面標高118
3.2.4廠房空間利用118
3.3骨架結構體系119
3.3.1框架結構體系119
3.3.2單層剛架和排架結構體系126
3.4輕型鋼結構工業(yè)廠房132
3.4.1承重結構系統(tǒng)133
3.4.2鋼屋架135
3.5工業(yè)建筑的構造組成(構件)137
3.5.1承重構件137
3.5.2圍護構件141
3.6工業(yè)建筑采光與通風143
3.6.1生產場所采光等級與采光面積的確定144
3.6.2生產場所內部自然采光145
3.6.3生產場所內部自然通風146
習題147
第4章房屋建筑構造148
4.1建筑構造概述148
4.1.1建筑構造與建筑類型148
4.1.2建筑的構造組成149
4.1.3建筑構造的影響因素149
4.1.4建筑構造的設計原則150
4.2地基與基礎工程150
4.2.1地基與基礎的關系150
4.2.2基礎的類型152
4.2.3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構造153
4.3墻體154
4.3.1墻體的作用及技術要求154
4.3.2墻體的類型155
4.3.3磚墻156
4.3.4砌塊墻159
4.3.5復合墻體160
4.3.6隔墻與隔斷160
4.4樓地層160
4.4.1樓地層的組成及設計要求160
4.4.2樓地層的類型161
4.4.3陽臺與雨篷163
4.5屋頂164
4.5.1屋頂的作用及要求164
4.5.2屋頂的類型164
4.5.3屋頂的構造165
4.6樓梯與臺階175
4.6.1樓梯的組成、分類與尺度175
4.6.2鋼筋混凝土樓梯的結構與構造179
4.6.3臺階與坡道180
4.6.4電梯與自動扶梯181
4.7門窗182
4.7.1門窗的作用與類型182
4.7.2鋁合金門窗185
4.7.3塑鋼門窗186
4.7.4遮陽構件186
4.7.5門窗的隔聲設施187
4.8變形縫187
4.8.1伸縮縫188
4.8.2沉降縫190
4.8.3防震縫191
習題192
第5章高層建筑195
5.1高層建筑概述195
5.1.1高層建筑的分類195
5.1.2高層建筑的特點及其對城市環(huán)境的影響195
5.1.3高層建筑的發(fā)展198
5.1.4超超高層建筑200
5.2高層建筑的建筑設計206
5.2.1高層建筑的樓身形體設計206
5.2.2高層建筑的立面設計208
5.2.3高層建筑的標準層設計211
5.2.4高層建筑的剖面設計216
5.2.5高層建筑核心體設計217
5.3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220
5.3.1高層建筑的結構藝術220
5.3.2高層建筑的結構類型222
5.3.3高層建筑結構受力特點222
5.3.4高層建筑結構體系223
5.3.5高層建筑結構布置原則227
5.3.6高層建筑的基礎228
習題229
第6章綠色建筑與建筑節(jié)能232
6.1綠色建筑概念232
6.2綠色建筑技術233
6.3建筑節(jié)能概述234
6.3.1建筑節(jié)能的概念234
6.3.2建筑節(jié)能的必要性與緊迫性235
6.3.3建筑節(jié)能的重點領域235
6.4建筑節(jié)能的基本原理236
6.4.1建筑熱工設計區(qū)劃指標及設計原則236
6.4.2建筑得熱與失熱237
6.4.3建筑傳熱的方式238
6.4.4建筑保溫與隔熱238
6.4.5空氣間層的傳熱240
6.4.6建筑氣密性240
6.5建筑節(jié)能技術措施240
6.5.1建筑節(jié)能與地區(qū)自然條件241
6.5.2供暖建筑節(jié)能規(guī)劃設計241
6.5.3墻體節(jié)能242
6.5.4門窗節(jié)能245
6.5.5屋頂和地面節(jié)能247
6.5.6建筑遮陽247
6.5.7自然通風248
6.5.8紅外熱反射技術248
6.6生態(tài)節(jié)能建筑技術248
6.7太陽能利用技術249
6.8自我生存型建筑253
6.9節(jié)能型建筑實例255
習題260
第7章建筑工業(yè)化與裝配式建筑262
7.1概述262
7.2裝配式建筑的研究開發(fā)與工程實踐265
7.2.1裝配式建筑的研究開發(fā)265
7.2.2裝配式建筑的工程實踐266
7.3我國建筑工業(yè)化發(fā)展方向274
習題274
第8章建筑設備與智能建筑278
8.1建筑與建筑設備的關系278
8.2高層建筑的公用設備系統(tǒng)281
8.2.1公用設備系統(tǒng)與建筑設計的關系281
8.2.2高層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統(tǒng)283
8.2.3高層建筑的空調系統(tǒng)284
8.2.4高層建筑的防火排煙系統(tǒng)287
8.3智能建筑的定義與特點287
8.3.1智能建筑的定義287
8.3.2智能建筑的特點289
8.4智能建筑的產生與發(fā)展290
8.4.1智能建筑的產生背景290
8.4.2智能建筑的現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293
8.4.3我國智能建筑的發(fā)展295
8.5智能建筑的組成與功能296
8.5.1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tǒng)297
8.5.2通信網絡系統(tǒng)298
8.5.3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299
8.5.4綜合布線系統(tǒng)300
8.5.5建筑物管理系統(tǒng)300
8.5.6智能建筑系統(tǒng)集成中心300
8.6建筑智能與建筑設計的關系301
習題302
第9章建筑外部空間環(huán)境303
9.1建筑外部空間環(huán)境設計概念305
9.1.1建筑外部空間的構成及其基本類型305
9.1.2影響建筑外部空間環(huán)境的因素305
9.1.3基地紅線308
9.1.4建筑外部空間環(huán)境設計的意義308
9.2建筑與自然條件309
9.2.1不同氣候地區(qū)的空間組織309
9.2.2建筑的體積與朝向310
9.2.3建筑與風向311
9.3生產場區(qū)總平面功能布局312
9.4生產企業(yè)廠前區(qū)空間環(huán)境設計318
9.5生產企業(yè)總平面設計的基本要求322
9.6場區(qū)管道支架與管道地溝323
9.6.1管道支架的作用與分類及設置323
9.6.2管道支架326
9.6.3管道地溝330
習題332
第10章城市地下綜合管廊333
10.1綜合管廊發(fā)展概述333
10.1.1地下綜合管廊概念及建設意義333
10.1.2地下綜合管廊常用術語334
10.2地下綜合管廊發(fā)展概況338
10.2.1國外地下綜合管廊發(fā)展概況338
10.2.2國內地下綜合管廊發(fā)展概況340
10.2.3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發(fā)展方向344
10.3地下綜合管廊類型345
10.3.1按容納管線性質分類345
10.3.2按斷面形式分類345
10.3.3按艙室數量分類346
10.4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建設347
10.4.1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條件347
10.4.2地下綜合管廊的平面布置347
10.4.3地下綜合管廊的斷面布置348
10.4.4地下綜合管廊的工程施工348
10.4.5地下綜合管廊的避讓原則350
習題351
第11章建筑安全352
11.1建筑物抗震352
11.1.1地震術語352
11.1.2建筑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準355
11.1.3建筑抗震設計方法356
11.1.4建筑抗震性能化設計356
11.2消防工作的行政管理和法規(guī)、標準357
11.2.1消防工作的行政管理357
11.2.2消防法規(guī)與標準357
11.3建筑物耐火等級和火災危險性分類358
11.3.1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358
11.3.2建筑物耐火等級的劃分358
11.3.3產生火災的危險性分類360
11.4防火與防煙分區(qū)362
11.4.1防火與防煙分區(qū)的定義和作用362
11.4.2防火與防煙分區(qū)362
11.4.3防火間距362
11.4.4主要防火與防煙分隔物363
11.5建筑防爆366
11.5.1建筑防爆設計366
11.5.2結構設計防爆367
11.5.3廠房和倉庫的泄壓367
11.5.4其他防爆措施368
11.6安全疏散369
11.6.1安全疏散的概念369
11.6.2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369
11.6.3工業(yè)建筑的安全疏散369
11.6.4疏散樓梯和消防電梯370
習題370
參考文獻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