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張元珂
“文學經典”“文學經典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完成時”,是確保如何保值或增值;后者是“進行時”,是確保其不再減值的過程。文學經典建構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至少有: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學作品的可闡釋的空間;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權力變動;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價值取向;特定時期讀者的期待視野;“發(fā)現人”(又可稱為“贊助人”)。童慶炳先生概括的這“六要素”基本涵蓋了“文學經典”建構過程中內部和外部的基本要素。然而,推動文學的“經典化”進程的已知和未知因素遠不止上述“六要素”,它遠比理論預設要復雜而豐富得多。尤其在此過程中,新的不可預知的力量會隨著時間的永續(xù)演進和空間的持續(xù)拓展而不斷浮現。然而,歷史經驗不止一次地告誡我們,真正的“文學經典”都要經歷過反反復復的去經典化、再經典化的拉鋸式的演變過程,或者說,所謂文學的“經典化”從來不是一次性的、一勞永逸的,而是持續(xù)的、接受各種力量考驗的保值、增值或者減值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不僅有關“何謂經典”“經典何為”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永不止息,而且有關文學經典的篩選與闡釋也“永在路上”。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文學經典的諸多問題亟待厘清與重釋。即使已被命名為“文學經典”的作家、作品,由于時代語境的不同,后世的人們總會對之發(fā)出不同“聲音”。比如,從對“魯郭茅巴老曹”座次的否定與重排,到對“三紅一創(chuàng),青山保林”經典性的質疑與解構,再到對90年代以來有無經典問題的紛爭與焦慮,都充分表明,有關文學經典評價的標準、觀點、接受總是分歧不斷。因此,如何看待這種分歧,或者說,如何認知和重釋新文學經典作家、作品的真正價值及意義,都是重要的亟待解決的重大命題。
中國現代文學館擁有比較完善的學術團隊和傳播體系(期刊、網站、講座);這里保持著與國內外各層次高校、科研院所良好的交流關系;這里是普及經典并不斷發(fā)掘和建構經典的地方;這里不分男女老幼,從國家政要、文化精英到普通群眾,皆可來此領受文學之于個體的無窮魅力;更為重要的是,這里保存著不同時代眾多作家的第一手資料(手稿、日記、書信、照片、版本、遺物等等),它們亟須開發(fā)、整理與研究……這一切都說明,文學館及其學術力量對推動中國新文學的研究與傳播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長期以來,由于人才隊伍建設滯后,文學館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優(yōu)勢并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發(fā)揮。2010年后,伴隨大量碩博生入職文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文學研究力量明顯加強,特別是在文獻史料的發(fā)掘與研究以及文學經典的傳承與普及方面,其無可替代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這尤其需要一個平臺,以展現文學館學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錄
張?zhí)煲?/p>
劉東方 張?zhí)煲淼耐捳Z言與諷刺語言 001
汪青梅 張?zhí)煲硇≌f語言特色漫談 008
周英順 簡論張?zhí)煲硗捵髌返乃囆g手法和教育功能 014
崔慶蕾 張?zhí)煲碓?978年的三份發(fā)言稿 020
張元珂 張?zhí)煲砻駠鴷r期著作初版本?奔
若干問題說明 026
歐陽山
歐陽代娜 田海藍 歐陽山的文學之路與
《一代風流》的創(chuàng)作 033
馬春光 《高干大》的敘事策略與語言特色 038
張麗軍 鄉(xiāng)土中國新式農民英雄 043
崔慶蕾 歐陽山《〈三家巷〉〈苦斗〉再版前記》的
原稿及修改情況 050
端木蕻良
王 雪 一身貴族氣 半世多余人 056
李 莉 端木蕻良的鄉(xiāng)土情懷與民間精神 062
張立群 一個期待深入研究的作家 068
陳 寧 端木蕻良的創(chuàng)作資源與小說
《科爾沁旗草原》的形成 074
劉大先 論端木蕻良《曹雪芹》的杜撰 081
楊 朔
陳 軍 楊朔散文的評價史及其文學史地位 088
梁向陽 王 姍 楊朔的延安之路 099
吳周文 解讀楊朔與毛澤東兩度文學情緣 104
陸克寒 “共和國敘事”的實踐性嘗試 111
李 婷 楊朔散文重提 118
許建輝 “三千里江山”的訴說 125
鄭 敏 《茶花賦》手稿 130
倪玲穎 抗戰(zhàn)時期楊朔的出版活動和文學創(chuàng)作 133
魏 巍
北 喬 魏巍:源于生活激情的真誠敘事 139
孫 謙 魏巍作品經典性的生成 145
張自春 魏巍的“抗美援朝文學”創(chuàng)作 150
張 丹 魏巍致田間信及《晉察冀詩抄》 157
李 凖
艾 翔 被輕慢的笑的世界 160
桫 欏 李凖小說的人民性 167
方 巖 李凖·1985·茅盾文學獎 173
李 澈 溫暖的記憶 181
李國棟 李繼凱 大氣磅礴的李凖書法 188
田 蕾 李凖信談《大河奔流》 192
林海雪原
閻浩崗 《林海雪原》何以能成“三朝元老”? 195
于京一 歷史化:無法擺脫的時代宿命 200
楊曉帆 多產的過去:《林海雪原》的記憶書寫 206
魏雪慧 “紅色經典”與當下對話的再造 212
王 雪 《林海雪原》的改編之路與接受效果 218
崔慶蕾 讀《不速之客》手稿 224
宋 嵩 民間俠義與草莽傳奇 231
李健吾
韓石山 李健吾:一個不世出的文學大家 237
許建輝 激發(fā)正能量,滋養(yǎng)精氣神 240
李德南 李健吾的文學批評及其當代意義 242
劉子凌 李健吾:刺猬型的狐貍 248
董哲西 一個“打”出來的評論家 253
張元珂 李健吾著譯初版本?庇 258
劉 璐 李健吾新文學著作版本舉隅 263
林徽因
程勇真 “京派文學”與中國美學 267
張艷梅 鄉(xiāng)土中國的現代性反思 274
崔慶蕾 最后的絕唱 281
馬 兵 “創(chuàng)造”的短篇 287
鄭 同 文學館藏常風捐贈周作人詩箋 293
張立群 時世平 “林徽因傳”的現狀考察 295
楊洪承 “新感覺派”在革命與文學之間行走 298
施蟄存
潘 穎 施蟄存與新感覺派 305
張元珂 《魯濱孫漂流記》的徐譯本及其傳播史 310
宋 嵩 1935—1940:劉吶鷗電影往事 316
崔慶蕾 施蟄存信札兩封 323
九葉詩人
吳 昊 九葉詩人筆下的1948年 329
段曉琳 “人民”:《九葉集》的一個關鍵詞 334
汪靜茹 曹辛之24頁長信談論《說九葉》 340
北 塔 我倆都是東南西北人 346
呂周聚 穆旦 353
孫良好 魂兮,歸來 358
蕭 紅 蕭 軍
閻晶明 改變命運的序言 364
高海濤 魯迅與“別有根芽”的花朵 369
郜元寶 王翰慧 由“二蕭”與魯迅結緣想到的 376
李繼凱 行走西北的“二蕭” 380
張 莉 “越軌”的評價與蕭紅的評價史 388
李 舫 從魯迅為蕭紅、蕭軍作序談起 391
吳 俊 東北文學的多元性及其新文學史意義 398
張未民 重續(xù)東北文脈,彰顯北方寫作 401
王學謙 摩羅氣與東北風 404
后 記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