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防御機制》是精神分析著作領域重要的一本論著,自出版后,80年來經(jīng)久不衰。此書大致分為三部分,每個部分都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在*部分中,安娜·弗洛伊德開創(chuàng)性地將自我作為精神分析的工作任務確立了下來,闡述了出現(xiàn)在意識和行為中的無意識衍生物同樣也是精神分析的工作的對象。第二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將防御機制的精神分析知識系統(tǒng)化,整理了其父親在著作中所論述的防御機制,進一步提出了新的防御機制,并在人格發(fā)展和精神病理學的更廣泛的模型中解釋它們的工作原理。第三部分,安娜·弗洛伊德對青春期這一早前精神分析所忽視的心理發(fā)展階段進行了考察。
精神分析之母:安娜·弗洛伊德經(jīng)典著作首次完整譯成中文
精神分析中,在分析兒童和分析成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使安娜·弗洛伊德在進行兒童分析時更強調(diào)自我的重要性。成人治療和兒童分析的主要差異就在于,兒童不能像成人那樣回憶早期的創(chuàng)傷性經(jīng)歷。相反,他們所展現(xiàn)出的是正在發(fā)生的成長經(jīng)歷。兒童反映出的這些問題阻礙了他們正常的成長。
在《自我及其防御機制》這部有影響的力作中,安娜強調(diào)了自主的自我機能。在本書中,她詳細描述了那些曾由她的父親和其他人所描述過的自我防御機制,并且使每種防御機制和特定的焦慮類型(客觀的、神經(jīng)癥的、道德的)聯(lián)系了起來。然而,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學家(包括她父親)都認為自我防御機制阻礙著對潛意識的理解,而安娜卻認為,自我防御機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安娜表明了這些防御機制通常是如何被用來調(diào)節(jié)社會性需要和生物性需要的。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與防御機制》是一本篇幅不長的小書,此書出版以來廣為大家所知,在很多精神分析的培訓和課程中,此書是必讀書目。譯者根據(jù)自己對此書的理解,簡單做一個介紹,供大家參考。
在1966年出版的《自我與防御機制》英文版序言中,安娜·弗洛伊德寫道:此書專門探討了一個特殊的問題,即自我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和方法來應對不愉快和焦慮,并控制沖動行為、情感和本能沖動。在此書中,安娜·弗洛伊德開創(chuàng)性地將自我作為精神分析的工作任務確立了下來。這也為精神分析中自我心理學的開端奠定了基礎。1939年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n)出版了《自我心理學和適應問題》。這兩部作品對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產(chǎn)生了巨大意義。隨著二戰(zhàn)時期大量精神分析師移居北美,自我心理學開始在北美影響甚巨。中美精神分析聯(lián)盟(CAPA)的主席愛麗絲女士將此書列入第一批翻譯的書目,其中也有這樣的淵源。
《自我與防御機制》按照理論、分類和實例的架構可以區(qū)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五章)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審視了自我的作用,在理論上確立了自我作為分析實踐的重要部分,并將防御機制描述為自我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二部分(第六至第十章)對各種防御機制進行了分類,并介紹了兩種新的防御方式與攻擊者認同(第九章)和利他主義的形式(第十章)。第三部分(第十一至第十二章)討論了青春期防御機制的特殊形式。
安娜·弗洛伊德和哈特曼的工作成功地讓精神分析團體意識到不僅要分析本我,而且還要分析自我和它的防御機制,以及自我與外部世界的調(diào)整問題、個人的社會背景生活等等。自我心理學的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與普通心理學進一步靠攏。最近在國內(nèi)出版的喬治·范倫特的著作《自我的智慧》有關自我和防御機制的觀點更像是對外在幸福的實用性和技術或策略性的追求,普通心理學的傾向相對明顯。但是,這些并不是安娜·弗洛伊德的初衷。在某種程度上,她完全忠實于父親的理論框架。在《自我與防御機制》第一部分中,安娜·弗洛伊德擴展了父親弗洛伊德的結構理論,強調(diào)精神分析的注意力需要從對無意識的愿望、沖動和情感的本能沖動領域研究中擴展出對自我的研究。安娜并沒有放棄本能理論,承認快樂原則對于人類心理功能的重要性。在論述自我對精神分析工作的重要性時,安娜·弗洛伊德從自由聯(lián)想、夢、移情,以及自我分析和本我分析的關系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闡明。至于為什么安娜·弗洛伊德會強調(diào)自我的重要性,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分析的對象很多都是兒童和青少年。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在適用于兒童和青少年時出現(xiàn)了很多困難。安娜·弗洛伊德寫道:當我們必須放棄自由聯(lián)想,使用象征解釋簡化分析過程,以及在治療的過程中開始延后移情的解釋時,三種發(fā)現(xiàn)本我內(nèi)容和自我活動的關鍵入口將會關閉。原初對本能的分析在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分析中變得更加困難,對自我和防御的分析為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分析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途徑。
在第二部分中,安娜·弗洛伊德列舉了十種重要的防御機制: 壓抑、退行、反向形成、隔離、抵消、投射、內(nèi)射、轉(zhuǎn)向自身、反轉(zhuǎn)和升華,并用了一個案例集中來闡述。另外,安娜·弗洛伊德在這部分介紹了兩種新的防御機制與攻擊者認同和利他主義。這兩種防御機制的提出是安娜·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理論的特別貢獻。我們簡單地看一下與攻擊者認同這一防御機制。與攻擊者認同的概念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它提供了一種思考兒童攻擊性的方式,這種方式不依賴于先天的攻擊本能或死本能的概念。在這一點上她和克萊因的觀點不同,安娜·弗洛伊德也強調(diào)本能在理論上的重要性,但是她更關注性本能在沖突和癥狀中起到的作用。安娜·弗洛伊德也更傾向于對外在現(xiàn)實世界的關注。所以,無論是應對來自內(nèi)部的威脅,還是來自外部的威脅時,防御機制都是一樣的。當威脅或危險被識別出來,自我激活某種形式的防御策略,旨在減少威脅,從而避免痛苦或快樂。與攻擊者認同的概念同時提供一種思考早期超我發(fā)展正常過程的方式。通過將一個具有威脅性的客體內(nèi)化,兒童會承受來自內(nèi)部的批評,但這一過程也是被外部化的。
另外,安娜·弗洛伊德還介紹了一種防御的前體否認。她用了兩個章節(jié)來闡明幻想、想象、白日夢和游戲在兒童面對現(xiàn)實時所采取的策略。兒童期的自我在很多年的時間里都能夠擺脫令人不悅的現(xiàn)實影響,并能保持現(xiàn)實檢驗能力。自我最大限度保持這種狀態(tài),不僅僅將自身限制在純粹的想象和幻想中,即不光想,而且做。它利用了各種各樣的外部物體來戲劇化地改變它的真實情況。在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幻想和游戲并入了防御的范疇。在某種程度上,幻想和游戲處在理論的從屬地位。這和克萊因的無意識幻想概念的旨趣有很大的不同。或者,現(xiàn)實檢驗的概念在安娜·弗洛伊德的那里是非常重要的。安娜·弗洛伊德或許是從成人的角度來看兒童世界的。
本書的第三部分討論了青春期防御機制的特殊狀態(tài)。雖然早期的精神分析師非常關注性本能的發(fā)展在人類發(fā)展中的重要性,但是,青春期這一發(fā)展階段在安娜·弗洛伊德之前令人驚訝地被忽視了。安娜·弗洛伊德認同青春期是嬰兒性心理的第二次重演的觀點,她進一步闡明,之所以忽視青春期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早期的精神分析師沒有考察青春期自我的變化性。一旦關注到青春期自我劇烈變化的特征,青春期作為一個具有特征性的時期就會顯現(xiàn)出來。在本能力量的高漲所帶來的壓力狀況下,所有的防御手段都被發(fā)揮到極致。對許多青少年來說,這可能導致極端的防御系統(tǒng),包括完整的本能排斥,如理智化和禁欲主義。一切顯得搖擺動蕩,充滿矛盾。青少年會突然沉迷于他曾極力排斥的事情上。安娜·弗洛伊德認為,在自由與克制之間,或反抗與服從權威之間的這種搖擺,是正常青春期的特征,不應被視為病態(tài)。
《自我與防御機制》這本書篇幅不長,但是整個框架結構相對完整,其中涉及大多數(shù)精神分析的主題,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并對后續(xù)精神分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理論和思想。所以,這本小書還是值得仔細閱讀和研究的。
囿于自身的德語水平,我恐怕難以完全勝任呈現(xiàn)這本經(jīng)典著作原貌的任務。如果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拋磚引玉的幫助,我也心滿意足了。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指正。最后,感謝施琪嘉老師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此書所作的推薦序。感謝彭呈軍分社長一再寬容我的懶癌癥,最終促成此書的出版。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895年12月3日1982年10月9日)是一位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她出生在維也納,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六個孩子中小的一個,也是惟一繼承父親衣缽的人。與她的父親相比,她的工作強調(diào)了自我和正常的發(fā)展路線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diào)了工作的協(xié)作性在分析和觀察中的重要性。因為她對精神分析作出的貢獻,她和克萊因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兒童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1938年,安娜·弗洛伊德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隨父親來到英國倫敦,堅持精神分析的實踐和研究,并為英國精神分析協(xié)會服務和工作。1952年創(chuàng)立漢普斯特德兒童治療診所,即現(xiàn)在的安娜·弗洛伊德國家兒童和家庭中心。1973年,她當選為國際精神分析學家協(xié)會的主席。1982年10月9日,安娜·弗洛伊德在倫敦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