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蓮Water-lily
2007年9月,巴黎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e)重新開幕,歷時7年的整建工程將原先位于地面層的巴黎畫派(l'Ecole de Pars)典藏作品,整個移到地下室展廳,而將原先地下層兩個橢圓形展廳的裝飾作品──莫奈《大睡蓮》(Les Nymphéas)移到地面層,并且以自然光投射的方式展示作品,重新還原當初莫奈在吉維尼花園建造巨大畫室時采用頂光觀察畫作的狀態(tài)。
大睡蓮的制作動機,源于1914年克里孟梭建議莫奈捐贈《睡蓮》系列作品給國家的提議,這一件大作品從1914年準備到1926年畫家過世為止,持續(xù)12年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在他75歲的1915年,莫奈甚至建造第三個畫室,一個長23公尺寬12公尺,高度達15公尺的大空間,制作巨大畫作的雄心展露無遺。
1914年,法國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直到1918年11月11日停戰(zhàn)之前,吉維尼花園與世隔絕,莫奈雖然視力逐漸惡化,但卻未曾放棄這件在有生之年幾乎無法預見成功的龐大畫作。1914年的提議,經(jīng)1918年應允捐出8件,到了1920年宣布將捐出12件《睡蓮》系列,此時政府也計劃將這批作品,陳設收藏在剛成立的羅丹美術館(Musée Rodn)所在的畢洪宅。℉otel Bron)。莫奈在這一年拒絕了法蘭西院士的頭銜,他宣布將在有生之年持續(xù)創(chuàng)作,直到死后才捐出這些作品。對于不滿意的作品,畫家總是立即銷毀,他甚至在視力開始衰退時,因為求好心切,而于1921年一度有意撤銷捐贈。
1899年莫奈的“睡蓮池”與“日本橋”系列同時展開,他交替著寫生觀察和畫室作畫方式;旅英歸來后,更加依賴記憶作畫繼續(xù)他第二個階段的“睡蓮池”系列創(chuàng)作模式,直到1908年。莫奈想創(chuàng)造一個獨特的系列作品,但得失心太重,他曾經(jīng)在1906年給畫商杜蘭·盧爾的信中提到《睡蓮》系列繪制遇到瓶頸,一度停頓。就在莫奈進行《睡蓮》系列到1908年,衰退的視力開始惡化,焦慮中,創(chuàng)作的心情卻更熱切。當愛麗絲1911年去世后,孤寂的莫奈在畫室依照記憶繼續(xù)完成威尼斯系列,那已是1912年的事了。
1914年是個關鍵年代,當時法國的總理克里孟梭提議將《睡蓮》系列捐給國家,因為當1909年莫奈69歲時,在杜蘭·盧爾的畫廊展出48件《睡蓮》第二系列作品!端彙废盗幸呀(jīng)成為莫奈譽滿畫壇的一個重要代表作。克里孟梭的建議,使莫奈受到鼓勵,于1915年建造一間更大的畫室,進入《大睡蓮》系列的制作。
1922年老畫家82歲之際,《大睡蓮》從計劃中的羅丹美術館改到盧浮宮附屬的橘園美術館辟建展廳收藏。隔年1月和7月,莫奈分別接受了兩次白內(nèi)障手術,他的復原狀況令人擔心,秋天11月部分視力恢復,莫奈才又開始大睡蓮的創(chuàng)作。即使如此,85歲的老畫家仍然持續(xù)在戶外寫生,在他過世前一年,大睡蓮接近完成,當他1926年冬天去世時,他的畫價甚至高漲到每張20萬法郎。然而那時莫奈已不為經(jīng)濟而作畫,他大膽且大量地繪制睡蓮主題,在他去世后,留下某些未完成的畫作,從畫布的邊角到畫心,起稿的筆觸及色彩凌亂卻生動地布滿畫面。
莫奈去世5個月后,1926年5月17日《大睡蓮》在橘園正式揭幕。今天我們徘徊在由天光調(diào)節(jié)照明的兩個橢圓形的大睡蓮展廳中,仿佛籠罩在莫奈畫室天窗下,寧靜明亮中有波光細細閃動。
莫奈畫著一方池塘,清淺的蓮池隨著春秋的季節(jié),陰晴變化的光景,波光輕閃;他畫著清晨、正午或夕陽斜照的光景;水面寬闊的橫向空間,鋪排著均勻而松散的蓮葉,蓮花則點點亮眼,背景往往是垂柳瀉下的倒影。
橘園美術館《大睡蓮》展廳是兩個橢圓形的展廳,各由4張畫作裝設在墻面上,觀眾置身于展廳之中,面對著墻壁上的畫作,仿佛站在池塘岸邊看著畫面水池,或被微風吹動、或是倒映著天光云影,水面上點點睡蓮,這只是單純地站在一張畫前欣賞畫作,觀眾若退回橢圓型展廳中間,環(huán)視左右前后旋轉(zhuǎn),將產(chǎn)生四面被池水包圍的錯覺,這便是莫奈《大睡蓮》的巧妙之處。被安置在兩個橢圓形大廳中,此時它已不只是墻上一件件單獨的畫作,墻面的弧形包圍住觀眾時,整體成了一件帶有特殊空間效果的裝飾藝術(Décoraton)。
《大睡蓮》系列的每一張畫作寬度從4公尺到16公尺,高度也都在2公尺之高,莫奈在制作《大睡蓮》時把高度達2公尺的大型畫布架設在池畔寫生,捕捉著轉(zhuǎn)瞬即逝的水面風光,與綠樹環(huán)繞的弧形空間包圍著觀者,每一面墻上映入眼簾的畫作,都是不見沿岸的湖水。
原本是屬于平坦墻面上的畫作,被特意設計成弧形環(huán)繞的墻面,觀眾和畫作仿佛主客異位地置身于池水中央,因為畫作是如此巨大,已非觀眾可以輕易區(qū)分人畫之間的主客位置,也難將自己抽離畫作圍抱的空間,去清晰品評分析這巨大的存在。
莫奈從1914年開始進行,直到1926年去世為止,超過200件的“睡蓮”系列創(chuàng)作,可說是他12年期間心中惟一“一件”創(chuàng)作,在他視力衰退的人生最后10年中,緊緊地牽系著他。《大睡蓮》系列的畫面構圖逐漸舍棄了空間的鋪陳──風景畫中慣常呈現(xiàn)的前景、中景、遠景的空間層次。往往在2至3公尺見方的畫面中,甚至只有滿幅水面以及水面上蓮花的葉叢與水中的柳樹倒影,而完全舍棄水池邊界空間表現(xiàn)。
橘園的《大睡蓮》,整體上以水面為主要畫面,各自反映著天光云影,帶著微風吹拂的細細波紋,或是靜止的水面色調(diào)。在同一個橢圓型展廳內(nèi),前、后、左、右的畫幅,表現(xiàn)了不同時刻的光線,也反映著不同色調(diào)的水面,并非是一個環(huán)繞空間中的連續(xù)影像,當中各具風格,卻又統(tǒng)一在同一種格調(diào)的曖昧感就更令人玩味了。
莫奈制作《大睡蓮》直到去世為止,留下了一個作品完成度的問題。
如今在橘園美術館展廳中,仍有若干畫幅的邊緣未涂滿而留下畫布底色的局部。畫家鞠躬盡瘁完成巨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拔赐瓿伞笔欠裾蹞p一件作品的價值?或是應看作追索畫家創(chuàng)作思維的軌跡?
莫奈為《大睡蓮》作品發(fā)展出來的試作(étude),畫家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未完成,卻與最后定稿的橘園版本息息相關的“作品”系列。這些顏料甚至未涂滿畫布以及尚未簽名的畫作,后來由莫奈后代捐出,斈μ姑佬g館(Musée Marmottan)中收藏為數(shù)甚多,以“Claude Monet”的戳記證明為莫奈原作的未完成畫作,和許多構圖相似的作品。它們動輒2至4公尺的尺幅,不能單純被視為傳統(tǒng)定義的“習作”,而是畫家在動念與表現(xiàn)之間,逐漸發(fā)展出的一個龐大的創(chuàng)作事實。
大量未完成的“作品”,流露了莫奈在捕捉光線歷程中的探索與思維。這種現(xiàn)象,也令人聯(lián)想到塞尚這位思想性濃厚的畫家,在研究造形與探索空間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也曾留下大量的“未完成作品”。莫奈這為數(shù)不少的巨幅大睡蓮,不僅是未完成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例證,還提醒了世人,《大睡蓮》不只是莫奈窮畢生之力所完成的最大一件“最終作品”(Testamant),對今日在橘園中靜靜面對《大睡蓮》的觀者來說,不也像是一個未完成的進行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