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的政治”之當代重探》是以“道德的政治”為核心和主題,在古今、中西的多重視域下對儒家政治哲學的內涵及其思想實質進行的整體性地理解和研究。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當代重探》既對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之實質內涵、歷史傳統(tǒng)、構成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又從思維基礎、根據(jù)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梳。一方面回應了西方政治哲學中關于道德與政治關系的某些思想挑戰(zhàn),主張政治應當具有道德性和應當性;另一方面從學理上澄清了對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誤解。作者指出,儒家“道德的政治”是方法和手段之上的至善目標與價值理念,是道德的個人、道德的社會、道德的世界之建設的核心與樞紐,是將中國社會、中華民族建設成為以德相與、以德貫通、充滿凝聚力與向心力之整體的動力和基石。
本書是在中西比較、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化、當代中國社會問題審視的多重視域下,研究和揭示中國古代儒家德性政治的內涵,探討傳統(tǒng)儒家政治哲學與當代中國社會問題、政治文明建設實踐相接軌的可能途徑,并尋求以道德的政治引領和促進道德的社會建設的實踐途徑。本書的基本意義有以下幾點:一是對儒家政治哲學本質的整體認識。儒家政治的“德治”或“德治主義”特征,一直遭到這樣那樣的批評,我們在“道德的政治”觀念下對某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觀念進行認識和澄清;二是對儒家道德教化是“強迫的道德”觀點的回應。本書提出儒家道德政治對民眾道德的引領是基于人性的、自由、自主的等觀點;三是針對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政治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以及“反至善主義”等主張,我們提出中國的政治(政府)應當關心民眾的精神信仰、良知等問題,政治應該是道德的,是站在中國思想的立場上進行的理論回應;四是針對當代中國社會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的社會道德失墜、官員腐敗的問題,我們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本書在“道德的政治”思想涵蓋下,對儒家政治哲學進行了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主張將“道德的政治”之精神滲入現(xiàn)代民主、法治的架構中,以“道德的政治”引領道德的社會、道德的民族之建設。這些都是深具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
本書由9章構成。第一章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內涵及其思想基礎。我們從中西政治哲學關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張出發(fā),以現(xiàn)當代中國學者對于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實質的認識為基礎,系統(tǒng)揭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實質,并進一步討論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實現(xiàn)方式及當代意義;第二章是對“道德的政治”觀念之歷史傳統(tǒng)的梳理,我們從殷商時期“德”觀念的出現(xiàn)起筆,討論周代政治中的“敬德”“保民”觀念,進一步述及春秋時期“刑德并用”的政治思想,并結合出土簡帛討論孔子的刑德觀念;第三章是在政權合法性視域下對儒家德性政治哲學內涵的進一步審視,在概要地分析“合法性”的政治哲學內涵及中國古代政權合法性思想的基礎上,本章重點討論儒家“民之父母”觀念所蘊含的德性指向;第四章,我們討論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維與價值觀基礎,我們觸及到政治哲學研究的“整體性思維”基礎及儒家道德人格“成己一成人”的特征,說明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思維基礎及人格理想根據(jù);第五章:儒家之人性關懷及政治道德之養(yǎng)成,我們通過對先秦儒家人性觀的解讀,探討儒家德性政治理想的特征,進而具體討論儒家政治公德方面孔孟的思想主張、理論困局及茍子的突破等問題;第六章:天下有道——“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據(jù),本章首先概要分析了道家政治哲學中道、德之內涵及其所確定的自然、無為的政治主張,進而重點討論了儒家思想中道、道統(tǒng)的內涵,并闡發(fā)“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據(jù)的意義;第七章題目是“君子之治:‘道德的政治’之存在論意義”,我們通過對君子政治的研究,揭示儒家“君子世界”政治哲學內涵以及儒家“君子政治”的現(xiàn)代意義;第八章——“道德的政治”之教化形態(tài)與社會道德的養(yǎng)成;第九章——“道德的政治”形成之社會形態(tài)與當代實現(xiàn),我們將研究重點放到儒家樂教、禮法之教的研究以及“中國傳統(tǒng)倫理本位的社會特征與道德政治之雙向構成”上,努力揭示中國社會經(jīng)濟結構變化與“道德的政治”之當代建構的可能途徑問題。
荊雨(1970-),吉林農(nóng)安(古稱黃龍府)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于吉林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2004年于武漢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先后師從李景林先生、郭齊勇先生,2005年在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為姚大志教授,2015年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進行訪問研究,F(xiàn)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吉林省哲學學會、倫理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哲學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及重大項目子課題等多個項目,出版《自然與政治之間——帛書<黃帝四經(jīng)>政治哲學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十五講》等著作,圍繞儒家政治哲學等核心問題,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
第一章 “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內涵及其思想基礎
第一節(jié) 中西關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張
一 中國學者對于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實質的揭示
二 西方政治哲學關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張
第二節(jié)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實質及其歷史背景
一 儒家“道德的政治”理念的本質內涵
二 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
三 “庶富而教”: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根本目標
第三節(jié)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實現(xiàn)方式
一 “道之以德”:“道德的政治”施行的內在理路
二 “為仁由己”:“道德的政治”目標達致的自主性
三 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的當代反思
第二章 “德”之演進及“道德的政治”觀念之初定
第一節(jié) 殷商時期“德”觀念的出現(xiàn)及內涵變化
一 殷商時期天帝祖先信仰向道德倫理觀念的發(fā)展
二 殷商時期“德”觀念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周代“敬德”“保民”政治觀念的表現(xiàn)
一 周初政治的“敬德”“保民”思想
二 春秋時期“刑德并用”的政治觀念
第三節(jié) 孔子的刑德觀念及其發(fā)展
一 上博簡《魯邦大旱》所見孔子的刑德并用觀念
二 對孔子“德主刑輔”思想的綜合認識
第三章 政權合法性視域下之“道德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jié) “合法性”概念的內涵及其內在價值指向
一 “合法性”的內涵及基本理解
二 中國古代政權合法性思想的基本觀念
第二節(jié) 天命與德行并重之政治正當性思想
一 “唐虞之道”與圣王政治的理想
二 殷商時期以天帝、祖先神為中心的潛在合法性觀念
三 敬德保民:周代政權合法性內涵的德性轉化
第三節(jié) “民之父母”觀念之政治正當性思想
一 《詩》《書》中“民之父母”的政治正當性思想
二 明德與親民:先秦儒家政權合法性思想的內涵
三 儒家“民之父母”觀念的現(xiàn)代反思
第四章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維與價值觀基礎
第一節(jié) 中國哲學整體性世界觀的內涵
一 中國哲學“整體性思維”的內涵
二 “天-地-人-我”一體的道德世界觀
三 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共同體觀念
第二節(jié) 西方政治哲學關于個人與社群關系的爭論
一 羅爾斯與社群主義關于正義主體性質的爭論
二 哈貝馬斯關于正義條件的主張及其啟示
第三節(jié) 成己-成人:道德政治中的人格實現(xiàn)
一 為仁由己:道德主體之挺立與人格尊嚴之追求
二 成己-成人的道德整體觀與共同體意識
第五章 儒家的人性關懷及政治道德之養(yǎng)成
第一節(jié) 善惡之間:孟子、荀子人性論概要
一 孟子前的人性論及其政治哲學內涵
二 孟子性善論及其蘊含的政治哲學主張
三 荀子性惡論基礎上的理性選擇
第二節(jié) 孔孟儒家政治公德修養(yǎng)的心性路徑
一 義利之辨:孔孟公私觀的思想主旨
二 孔孟儒家政治公德修養(yǎng)的心性指向
三 仁愛與孝悌:孔孟公私觀的理論困局
第三節(jié) 荀子的禮法制度思想及對公私困局的突破
一 荀子突破孔孟理論困局的總體可能
二 荀子承認人之欲望并予以合理安頓的主張
三 性惡論基礎上的禮法制度主張
第六章 天下有道——“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據(jù)
第一節(jié) 道法自然:道家政治哲學之自然性向
一 道:作為政治之本原與根據(jù)
二 德:自然的政治之內涵
三 無為、無名的政治主張
第二節(jié) 天下有道:儒家“道德的政治”之超越理想
一 儒家之道義追求及其政治理想
二 超越而具體:三代之道的典范意義
三 儒家之“道”的超越性與普遍性
第三節(jié) “道尊于勢”:儒家道統(tǒng)之政治超越性
一 儒家道統(tǒng)思想及其政治超越性追求
二 士君子的政治追求及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
第七章 君子之治:“道德的政治”之存在論意義
第一節(jié) “君子”概念發(fā)展及德位關系的變化
一 《詩》《書》中“君子”德位內涵的變化
二 《周易》經(jīng)、傳中的“君子”內涵
三 《論語》中君子德、位之分合
四 君子德、位的特殊性
第二節(jié) 儒家“君子世界”的政治哲學內涵
一 君子的仁義世界
二 君子的德性世界
三 君子的禮法世界
四 儒家君子政治的現(xiàn)代意義
第八章 “道德的政治”之教化形態(tài)與法治路徑
第一節(jié) 儒家樂教及其對于道德政治形成的意義
一 樂的內涵及其傳承與起源
二 樂的結構與禮樂制度
三 樂的政治教化功能
第二節(jié) 隆禮重法:荀子“德性的法治”思想
一 荀子“德性的法治”形成之社會歷史背景
二 荀子“德性的法治”哲學形成之思想邏輯
三 荀子政治哲學之理性精神與制度追求
四 隆禮重法:“德性的法治”之制度要求與德性歸趨
第九章 “道德的政治”形成之社會形態(tài)與當代實現(xiàn)
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本位的社會特征與道德政治之雙向構成
一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本位的社會特征
二 士紳自治——政權與社會的溝通橋梁
三 鄉(xiāng)約體系——鄉(xiāng)村善治的規(guī)范體系
四 書院文化——傳統(tǒng)社會精英文化的樞紐
第二節(jié) 中國社會經(jīng)濟結構變化與“道德的政治”之當代建構
一 近代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逐漸瓦解
二 社會主義時期社會結構的重構與發(fā)展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道德的政治”的理論吸收
四 “道德的政治”對當代社會道德建構的意義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