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學:現場與思考》既有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fā)展現狀與前景的宏觀掃描,也有對具體作品的微觀解析;既有對名家大家的論評,也有對文壇新人的關注。
作者多年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評論,同時是少數民族文學期刊的辦刊人,對少數民族文學的諸多思考具有參考和啟迪價值。
《民族文學:現場與思考》既有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fā)展現狀與前景的宏觀掃描,也有對具體作品的微觀解析;既有對名家大家的論評,也有對文壇新人的關注。
作者多年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評論,同時是少數民族文學期刊的辦刊人,對少數民族文學的諸多思考具有參考和啟迪價值。
石一寧,1964年生,壯族。畢業(yè)于中山大學中文系,F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民族文學》主編、編審,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著有文學研究專著《吳濁流:面對新語境》(繁體字版《真實的追問》由臺灣人間出版社出版),文學評論集《走向文學新天地》,散文集《薄暮時分》《湖神回來了》《履痕心緒》,傳記文學《豐子愷與讀書》。發(fā)表文藝評論和各類體裁文學作品多篇。傳記文學《豐子愷與讀書》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
目 錄
第一輯
中華美學的多民族融合3
少數民族文學新的發(fā)展機遇7
絲路語境中的少數民族文學14
文化間性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26
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的獨特性31
建設多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33
中國當代文學因之更加豐富和多樣
——《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字版的意義37
高山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貌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高山族卷》序41
“文學桂軍”的一個重要方陣
——簡評《廣西少數民族新銳作家叢書》45
民族文化與文學性
——五位重慶作家作品讀后49
文學批評要“入木三分”55
淺論文化自信與詩意表達57
第二輯
人的情與愛
——讀瑪拉沁夫中篇小說《愛,在夏夜里燃燒》63
思深慮廣的地域史敘述
——關于阿來非虛構作品《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70
歷史書寫與現實關懷
——略談阿云嘎小說創(chuàng)作74
返鄉(xiāng)農民工的夢想
——關于向本貴中篇小說《又見炊煙》77
草原生活的人性深處
——讀哈斯烏拉小說79
溫暖的現實主義
——讀黃佩華長篇小說《公務員》83
戰(zhàn)爭喚起的民族覺醒
——關于慶勝長篇小說《薩滿的太陽》86
個體命運與民族歷史反思
——關于海倫納長篇小說《青色蒙古》89
觸及了一個時代痛點
——關于王華小說《陳泊水的救贖之路》92
荒誕的敘事 真實的人性
——關于光盤長篇小說《英雄水雷》94
責任·悲憫·細節(jié)
——關于李進祥的短篇小說98
批判與救贖
——關于谷運龍長篇小說《燦若桃花》100
民間視角 民族傳奇
——關于雨燕長篇小說《鹽大路》104
史詩與反思
——關于格絨追美長篇小說《隱蔽的臉:藏地神子秘蹤》108
人性與神性
——關于和曉梅長篇小說《賓瑪拉焚燒的心》112
理想人物的女性想象與超越
——評亮炯·朗薩長篇小說《尋找康巴漢子》115
張揚文化的力量
——讀雪靜長篇小說《天墨》118
雙向展開的道德意蘊
——關于夏魯平短篇小說集《風在吹》122
小說擔道義
——《韋曉明中短篇小說集》序124
接地氣的青春故事
——古箏長篇小說《青果青》序128
社會陣痛與精神之問
——評鐘二毛中短篇小說集《回鄉(xiāng)之旅》132
在低調中揭示正義的力量
——關于少一中短篇小說集《絕招》136
直面鄉(xiāng)村之痛
——馮昱中篇小說集《火又笑了》序138
蘊含現實憂思的諷刺
——李新勇小說《黃河大合唱》讀后141
林海傳奇 民族心畫
——關于長篇小說《馴鹿角上的彩帶》144
民族的,也是個性的
——讀《紅豆》八篇壯族藏族小說147
人性之光 崇高之思
——評陶麗群、朱雀小說151
第三輯
《根河之戀》:葉梅散文的新境界159
格致寫作:一種人生哲學162
革命者人性的善與美
——讀卜谷長篇紀實文學《紅軍留下的女人們》165
表現生活的力量
——關于鐘翔散文集《鄉(xiāng)村里的路》168
說今論古 閑筆不閑
——任君《走讀記憶》序171
《一路風景》的美與思
——劉曉平散文略談174
發(fā)現無處不在的美
——讀林萬里散文集《長路當歌》177
對故鄉(xiāng)的刻骨和深沉的愛
——徐曉華長篇散文《那條叫清江的河》序184
文學是一方地土最好的導讀
——《魅力臨夏》序187
第四輯
崇高情懷 警世意義
——淺談吉狄馬加長詩《我,雪豹……》191
闊大與深沉 內斂與奔放
——讀博格達·阿不都拉的詩194
一個民族心路的抒情史詩
——關于羊子長詩《汶川羌》197
大自然、家園與人的靈魂
——吳基偉詩集《晨歌集》序202
高難度的詩歌寫作
——吳治由《中國天眼簡史》序205
第五輯
少數民族影視文學如何可能211
發(fā)展少數民族戲劇文學218
文學與電影經典的實現
——關于凡一平影視文學創(chuàng)作221
內涵厚重 意義多元
——讀李佩倫電視劇本《京劇大師馬連良》226
中華美學的多民族融合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一個意涵十分豐富的時代命題。
當下中國,正行走在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而民族文化的復興,是民族復興的根基。近代中國面對裹挾著船堅炮利侵門踏戶而來的西方現代性,由排拒而接納,百年間飽嘗主權淪喪、文化失語的痛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七十年甘苦備嘗憂喜交加的社會主義實踐,使中華民族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洗雪了百年屈辱,昂首挺立于今日的世界。然而,文化失語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面對依然強勢的西方文化,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尚待恢復和樹立,中國的文化形象仍然十分模糊。把目光投向歷史深處,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是為了汲取歷史的思想和智慧,重拾中國文化的自信,使文化在民族復興的途程中發(fā)揮關鍵效用。因此,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估和揚棄,既有歷史性,更有現實性;同時,它又是指向未來的。
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中國文化是多民族的文化。同樣毫無疑義地,中華美學是多民族的美學。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認識中華美學的多民族性質,發(fā)掘中華美學的多民族內涵,實現中華美學的多民族融合,使中華美學的豐富性、多樣性最大程度地得到呈現,成為當代中國和當代世界寶貴的審美智慧和思想文化資源,是我們討論這一時代命題的重要意義所在。
美學精神來自對美學事象的審視、研究和提煉,是美學事象的抽象結晶。從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美學事象即自古迄今的少數民族文學藝術來考察,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絕不是中華美學的點綴和附庸,而是中華美學的有機和重要的構成。僅就文學而論,中國的三大史詩均為少數民族詩歌,即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格薩爾》長達兩百萬行,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最長的史詩!陡袼_爾》和《瑪納斯》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格爾》的申遺也已啟動。少數民族民歌和民間長詩,極大地補充了漢族民間詩歌和長詩偏少的不足,使中華文學的結構顯得更為完整。在小說方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曹雪芹的《紅樓夢》,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典文學的高峰。
儒釋道美學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諧包容等等觀念,被視為中華美學精神的精義。然而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內涵,還應納入少數民族的美學思想和特質。少數民族的美學與漢族美學有其共性,都體現著對真善美的追求;但也有差異性和異質性,非儒釋道美學所能涵蓋。
以同為南北朝時期產生的民間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為例。前者是南朝漢族詩歌,后者是北朝少數民族詩歌,兩部作品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樂府雙璧”。而這兩篇作品所蘊含的審美意趣和呈現的美學特征卻是大相徑庭!犊兹笘|南飛》敘述的是焦仲卿和劉蘭芝兩位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詩中所呈現的家庭關系是嚴酷的,長幼尊卑秩序不容冒犯,父母、兄長可以隨意干涉子女和弟妹的生活和精神自由。在家長專制的煎逼之下,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悲憤自盡。而焦仲卿即使身為官府的吏員,在森嚴的宗法秩序之下也是無力掙扎,最終“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追隨劉蘭芝的幽魂而去。兩位主人公的自殺,不能說與儒家道統(tǒng)沒有關系。即使解釋為一種對封建宗法秩序的反抗,這種反抗也未免過于孱弱!犊兹笘|南飛》通篇彌漫著陰郁、哀傷的氣息和氛圍。而《木蘭詩》所展現的家庭關系,卻要自由得多;咎m從軍和解甲歸田,完全是出于個人的意志。她代父從軍,是出于對父親和家人的愛。“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边@種對父母和家人的熱愛與思念,始終伴隨著她的戎馬行軍。十年征戰(zhàn),立下赫赫軍功,但她婉拒朝廷的利祿封賞,自愿解甲還鄉(xiāng),回到父母和家人的身邊,享受“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的普通人生活的快樂!赌咎m詩》所表現的自由、陽剛和健朗的審美精神,富于浪漫主義的理想光輝,更易于喚起人性的共鳴,因此它走向世界,被改編為好萊塢電影,絕不是偶然的!赌咎m詩》的美學特質,如果用儒釋道美學加以闡釋,將會顯得十分牽強!赌咎m詩》的闡釋,期待一種有別于儒釋道美學的少數民族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