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華舞蹈志”叢書之一!爸腥A舞蹈志”叢書為全國藝術(shù)科學(xué)“九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根據(jù)叢書體例,本書包括綜述、志略、漢族舞蹈、滿族舞蹈、蒙古族舞蹈、達斡爾族舞蹈、鄂倫春族舞蹈、赫哲族舞蹈、鄂溫克族舞蹈、柯爾克孜族舞蹈、文物史跡、史料鉤沉、人物傳記、附錄、圖表等內(nèi)容,并有插圖近200幅,系統(tǒng)記述了黑龍江省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現(xiàn)狀、內(nèi)容形式、風格流派、衍變特色以及有關(guān)的節(jié)令風俗、信仰禮儀。語言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具有豐富的資料價值和學(xué)術(shù)價值。
適讀人群 :大眾 舞蹈作為各類藝術(shù)品種中最平民化的藝術(shù)樣式之一,將人類的社會生存狀態(tài)和感情累積投射于舉手投足之間!吨腥A舞蹈志·黑龍江卷》記載了黑龍江傳統(tǒng)的民族民間舞蹈、文物古跡、人物傳記等,并配有圖片近200幅,生動地反映出了人類社會的文化深度和廣度。本書對于了解一種文化形態(tài)與社會的關(guān)系,并在科學(xué)的總結(jié)上開辟今天的舞蹈發(fā)展途徑和與老百姓水乳交融的通道,都將產(chǎn)生積極的意義,值得一讀。
21世紀的世界是高科技的世界,亦是平民文化的世界,即是傳統(tǒng)意義上所指的高雅文化,當跨入21世紀后也將融匯社會而不斷向平民靠攏。
人類創(chuàng)造的以人體運動構(gòu)成的藝術(shù)——舞蹈,可說是各種藝術(shù)品種中最平民化的藝術(shù)樣式之一。它將人類的社會生存狀態(tài)和感情累積投射于舉手投足之間,反映出人類社會的文化深度和廣度;而中國舞蹈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民間舞蹈,更是體現(xiàn)了舞蹈的這一特殊功能。這不僅僅是人類有了社會活動便有了舞蹈這門藝術(shù)這一基本命題,更主要的是,它構(gòu)成了人類另一層面最活生生的、充滿生機的文化體系和思想體系。長期以來,孔孟儒家一直被認為是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代名詞。自西漢以來,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體系是以儒家為主流,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為支流的統(tǒng)一物。但卻一直忽視了中國民間存在的另一思想體系,即以歷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和活動其間的大量詩歌、小說、戲曲,包括舞蹈所形成的思想體系,這種民間思想體系較之于儒家思想更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和生命活力。所以,我們說,中國老百姓的宇宙觀、人生觀、生死觀、道德觀、幸福觀等主要是得益于民間廣泛流傳的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在內(nèi)的這些口授身傳的民間文藝作品,而在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中國民間舞蹈則更是成為老百姓表達喜怒哀樂、評判是非的主要載體之一。換句話說,它以人體活動的角度折射出了整個民族的心理流程,標示了這一流程發(fā)展的軌跡。
然而,與其他文學(xué)藝術(shù)門類不同的是,中國的民間舞蹈由于它自身的藝術(shù)特點和活動形式具有民俗的特性——雜糅于婚喪喜慶的民間百事中,形式靈活,隨意性強,歌舞說唱并重而不拘一格,衣著裝扮的簡陋和活動場所的流動性大,等等,不僅如此,由于歷史的原因,宗教迷信的色彩有常常雜糅其間,凡此種種,都使得數(shù)千年來的文人學(xué)士對這種“雕蟲小技”不屑一顧,因而既上不了所謂的正史,就連野史雜記也少有記載。這種狀態(tài)的存在當然是歷史累積的結(jié)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種狀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事業(yè)的繁榮,使我們有了為中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立志”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不僅如此,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為一種人類活動行為,由于社會文化的原因,在今天,如以往那樣在民間中自由繁殖又迅速在民間擴散和傳播并深深地融入百姓的一切民俗百事中的情況,基本上是被舞蹈的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的創(chuàng)作所替代而中止了。因此,通過立志的方式,詳盡地整理和歸納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全部的生存、發(fā)展和活動情況,對于了解一種文化形態(tài)與社會的關(guān)系,并在科學(xué)的總結(jié)上開辟今天的舞蹈發(fā)展途徑和與老百姓水乳交融的通道,都會產(chǎn)生非常積極的意義。
本書分為綜述、志略、文物史跡、人物傳記、圖表幾大部分,各。ㄖ陛犑、自治區(qū))分卷出版,以實際調(diào)查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chǔ)。系統(tǒng)記述各。ㄖ陛犑、自治區(qū))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現(xiàn)狀、內(nèi)容形式、風格流派、衍變特色以及有關(guān)的節(jié)令風俗、信仰禮儀。各。ㄖ陛犑、自治區(qū))的舞蹈收錄不考慮相互之間的交叉和重疊問題,以期資料的翔實和地方特色的保存。
本書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編寫而成,參加編寫工作的有方方面面的專家學(xué)者和舞蹈工作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的領(lǐng)導(dǎo)下,得到了各。ㄖ陛犑小⒆灾螀^(qū))文化廳、局的大力支持,作為承辦單位,上海市文廣局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學(xué)林出版社在本書的出版上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我們一并謹致衷心的謝意。
《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
“中華舞蹈志”叢書為全國藝術(shù)科學(xué)“九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吨腥A舞蹈志》編輯委員會匯集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的著名的舞蹈學(xué)者和專家,具有極高的社會聲譽和專業(yè)水準。
藍凡,上海大學(xué)教授、著名藝術(shù)理論家!端囆g(shù)學(xué)》叢刊主編、《中華舞蹈志》(全國藝術(shù)科學(xué)國家重點項目)全國總主編。曾主持完成全國藝術(shù)科學(xué)國家重點項目及省部級項目多項,現(xiàn)主持全國藝術(shù)科學(xué)重點項目、上海市教委社科項目各1項及橫向項目多項。先后出版專著(主編)數(shù)十部,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藍凡教授曾獲全國藝術(shù)科學(xué)成果一等獎1項、國家圖書獎一等獎1項、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項,多次獲市社科和出版成果獎。
前 言 / 001 /
綜 述 / 001 /
志 略 / 069 /
漢族舞蹈 / 071 /
悅來秧歌 / 071 /
綏化地秧歌 / 075 /
夏春閣秧歌 / 081 /
翻身秧歌 / 087 /
尚志龍舞 / 089 /
寧安龍舞 / 092 /
紙龍舞 / 094 /
鑼鼓高蹺 / 095 /
高蹺摸魚 / 099 /
寧安高蹺 / 100 /
燒香跳單鼓 / 102 /
二人轉(zhuǎn)舞蹈 / 109 /
花棍舞 / 115 /
獅子舞 / 118 /
跑驢 / 120 /
縣官騎驢 / 122 /
太平車 / 124 /
雞西老?舞 / 125 /
老?與老頭 / 128 /
撲蝴蝶 / 129 /
雙扇舞 / 131 /
背歌 / 133 /
抬桿 / 134 /
跑竹馬 / 136 /
龍鳳船 / 137 /
懶老婆耍錢 / 139 /
滿族舞蹈 / 139 /
達子秧歌 / 139 /
花棍秧歌 / 142 /
京旗秧歌 / 144 /
東海莽式 / 146 /
巴拉莽式 / 150 /
揚烈舞 / 153 /
拍水茶茶妞 / 155 /
跳家神 / 157 /
手鼓舞 / 160 /
恰喀拉婚祭 / 161 /
朝鮮族舞蹈 / 164 /
農(nóng)樂舞 / 164 /
迎月亮 / 165 /
處吻舞 / 166 /
劍舞 / 167 /
巾舞 / 169 /
擊打舞 / 169 /
春歌 / 170 /
碟子舞 / 171 /
蒙古族舞蹈 / 173 /
安代舞 / 173 /
查瑪舞 / 176 /
蒙古勃額舞 / 179 /
達斡爾族舞蹈 / 182 /
哈庫麥勒 / 182 /
雅德根 / 185 /
鄂倫春族舞蹈 / 189 /
呂日格仁 / 189 /
罕貝舞 / 190 /
薩滿舞 / 193 /
布坎烏姆那特恩 / 195 /
斗熊舞 / 197 /
烏樂阿道 / 199 /
希那給 / 200 /
布谷舞 / 200 /
赫哲族舞蹈 / 202 /
哈康布力 / 202 /
天鵝舞 / 203 /
皮里西舞 / 205 /
跳鹿神 / 206 /
鄂溫克族舞蹈 / 211 /
魯克該勒 / 211 /
柯爾克孜族舞蹈 / 213 /
節(jié)其日滾倫突魯 / 213 /
文物史跡 / 215 /
龍骨山恐龍化石出土地 / 217 /
閻家崗遺址 / 218 /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故城 / 220 /
石燈幢 / 227 /
金上京會寧府故城 / 229 /
樂舞石幢 / 232 /
石雕飛天 / 233 /
鏤空銅帶 / 234 /
樂器銅鏡 / 234 /
舞樂銅鏡 / 235 /
寧古塔舊城 / 235 /
寧古塔新城 / 236 /
松峰山道教遺址 / 237 /
衍福寺雙塔 / 238 /
口弦琴 / 239 /
薩滿神帽、神鼓、腰鈴 / 239 /
圣尼古拉大教堂 / 240 /
極樂寺 / 241 /
哈爾濱文廟 / 242 /
極樂寺塔 / 243 /
哈爾濱口琴社舊址 / 244 /
李兆麟墓 / 245 /
王大化墓 / 246 /
哈爾濱蘇聯(lián)紅軍紀念塔 / 247 /
東北抗日戰(zhàn)爭暨愛國自衛(wèi)戰(zhàn)爭烈士紀念塔 / 248 /
史料鉤沉 / 250 /
《后漢書·東夷列傳》 / 250 /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 251 /
《隋書·列傳·靺鞨》 / 251 /
《遼史·天祚帝紀》 / 252 /
《虜廷事實》 / 252 /
《三朝北盟會編》 / 253 /
《宣政雜錄》 / 253 /
《渤海國志長編》 / 254 /
《金史·禮志》 / 254 /
《金史·樂志》 / 255 /
《大金國志校證》 / 257 /
《大金國志校證》附錄一 / 258 /
《大金國志校證·儀衛(wèi)》附錄二 / 258 /
《大金國志校證·初興風土》附錄三 / 259 /
《明一統(tǒng)志》卷四十九 / 259 /
《異域志》 / 259 /
《朝鮮〈李朝實錄〉》 / 259 /
《黑龍江外記》 / 260 /
《欽定大清會典》 / 261 /
《滿洲源流考》國俗三祭祀 / 263 /
《柳邊紀略》 / 264 /
《龍沙紀略》 / 266 /
《懷清堂集·莽式歌》 / 266 /
《黑龍江旅行記》(俄) / 267 /
《寧古塔山水記》 / 268 /
《寧古塔紀略》 / 268 /
《嘯亭雜錄》 / 268 /
《聽雨叢談》 / 269 /
《竹葉亭雜記》 / 269 /
《清史稿·禮志》 / 270 /
《清史稿·樂志》 / 274 /
民國四年《呼蘭府志》 / 278 /
民國六年《清稗類鈔·高蹺》第一冊 / 280 /
民國六年《望奎縣志》 / 281 /
民國十三年《寧安縣志》民族祭禮 / 282 /
民國十四年《雙城縣志·禮俗志》卷六 / 283 /
民國十七年《吉林依蘭縣志·風物門》 / 284 /
民國十七年《吉林依蘭縣志·藝文門》三姓土風 / 286 /
民國十八年《賓縣縣志·風俗》祭 / 287 /
民國十八年《綏濱縣志》祭禮儀式 / 287 /
民國二十一年《黑龍江志稿》大事志卷一 / 287 /
民國二十三年《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赫哲的文化 / 287 /
民國二十四年(偽滿康德二年)《明水縣概況》節(jié)序 / 300 /
人物傳記 / 301 /
白成信 / 303 /
蔣義霖 / 303 /
蘇八 / 304 /
楊慧春 / 305 /
吳邦國 / 306 /
徐鳳義 / 307 /
范景田 / 307 /
崔成太 / 309 /
趙鶴風 / 310 /
湯舉平 / 310 /
史錦順 / 311 /
陳根鎖 / 312 /
才喜勝 / 312 /
辛明守 / 313 /
宋世姬 / 313 /
傅英仁 / 314 /
王永久 / 315 /
郭淑賢 / 316 /
趙文信 / 316 /
何玉謹 / 317 /
梁喜山 / 318 /
廉玉祥 / 319 /
訾永珍 / 320 /
趙秋增 / 321 /
莫根達來 / 321 /
張吉相 / 321 /
劉云鵬 / 322 /
康喜榮 / 322 /
圖表 / 325 /
黑龍江舞種(舞蹈)分布情況 / 327 /
黑龍江省民族民間舞蹈節(jié)目統(tǒng)計表 / 328 /
黑龍江傳統(tǒng)舞蹈隊形圖 / 332 /
附錄:傅英仁滿族舞蹈手抄本 / 335 /
《達子秧歌》 / 337 /
《揚烈舞排場清單》 / 342 /
關(guān)于《揚烈舞》的傳說故事 / 344 /
《拍水之舞》 / 344 /
《巴拉莽式》 / 345 /
《東海莽式》 / 347 /
后記 / 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