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營利評論》是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主辦的集刊,以中國非營利事業(yè)和社會組織為研究對象。本書是第27卷,以慈善文化為主題,探討慈善的文化與理論基礎,內(nèi)容涉及公益慈善的國別比較框架、中國特色的愛國慈善、儒商慈善以及西方家族慈善,希望能在中西方的比較視野下,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yè)的理論基礎和發(fā)展道路提供一些啟發(fā)。
卷首語
這一卷的編輯出版又推遲了。正值清華110周年校慶,借此機會談談清華的大學公益。
在清華110周年校慶的一系列慶典中,大學·公益論壇格外亮麗。
這是邱勇校長力推的五個大學系列論壇之一,旨在傳播清華近年來積極探索的大學公益之道。
大學公益,作為公益慈善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公益一樣,將志愿服務、慈善捐贈等公益資源動員起來,通過組織、項目等各種形式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幫助受益者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提高福利水平,積小善為大善,集跬步至千里,是實實在在的大愛善行,結(jié)出了豐碩的公益果實。
然而,大學公益之道顯然還不止于此。依我理解,基于清華的探索,大學公益表現(xiàn)出三個特點。
首先,大學公益延伸了大學的教育、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通過公益服務于社會,在踐行各種公益項目及創(chuàng)新探索中,將大學的課堂移到了田間地頭,讓學生在公益實踐中成長進步,把科研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從而讓大學扎根于社會,回饋于社會,在公益中踐行大學的社會責任。是可謂明明德也。
其次,大學公益發(fā)揮了大學的特長和優(yōu)勢,在向受益者提供物質(zhì)幫助的同時,傳遞了更多的科學、技術、知識、人文等智力和精神上的火種,點亮了受益者的自信和自強不息的內(nèi)在動力,幫助他們走上奮斗之路,從而用大學的專業(yè)、智慧及教化,激活了蘊藏在受益者內(nèi)心的公益驅(qū)動力。是可謂親民也。
后,大學公益通過廣大師生、校友的無私奉獻和踴躍參與,使其養(yǎng)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君子情懷,創(chuàng)造大學向善的公益價值,集聚正能量,讓公益之善樹植根校園,春風化雨,讓大學之果實內(nèi)化公益,厚德載物,提高和擴大了公益參與者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維度。是可謂止于至善也。
是故,大學公益在實踐中起到了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的三重作用,我概括為:大學因公益而益大益親民,公益因大學而益高益明明德。我想,這大概就是大學公益之道的指向吧......
王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NGO研究所所長,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非營利評論》(中英文雜志)主編。著有《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2001)、《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2008)、《社會組織論綱》(2013)、《建言者說》(2013)、《非營利組織管理》(2015)等專著。獲得主要獎項:2013年度責任中國公益思想獎;2013年度慈善事業(yè)推動獎。
專稿
商會論綱 王名 張祺好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公益研究述評(2006~2020)
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分析 宋奇 張楠 梁蕙竹
被遺忘的公共生活:兒童公共參與議程三十年 張潮 王竟熠
慈善文化專題
從評價到對話:構(gòu)建新的國別慈善樣態(tài)描述框架 史邁 安姍姍
當代中國慈善話語的多元文化譜系 馬劍銀
建構(gòu)中國特色慈善文化理論體系
基于公共善的慈善愛國思想分析 王寧
理性的儒商慈善觀:基于交換理論視角的詮釋 武幺 趙瑞芳 隋勝杰
家族慈善基金會影響力促生的思考 郭素
論文
依附性嵌入、內(nèi)生性發(fā)展與中國社會組織話語權(quán)建設
基于H省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案例研究 王華鳳 施從美
我國社會組織政策主體合作網(wǎng)絡演化與變遷(1988~2018) 林順浩
支持型社會企業(yè)與地域社會的公共性建設
以日本大阪NPO中心為例 鄭南 劉樹祿
公共危機中民間志愿服務的演變機理
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為例 張瑞
公共危機治理:不確定性,慈善組織參與及協(xié)同治理 李勇 何定勇
案例
立體式嵌入:社區(qū)基金會助力地方社會治理
廣東省德勝社區(qū)慈善基金會案例考察 藍煜昕
觀察與思考
北京社會組織70年:發(fā)展圖譜與簡要述評 李長文
研究參考
社會企業(yè)治理主要視角:一種參與式概念框架
羅杰·斯皮爾 克里斯·康福思 邁克·艾肯 著 游斐 譯
編輯手記
稿約
來稿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