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宦途更比昆侖險
雖然士兵們沒學過概率論,也沒有計算出這件事出現(xiàn)的概率是多少,但他
們憑借自己的直覺判斷出,如果沒有神仙插手,這件事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
既然神仙都這么定了,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于是全軍歡呼,聲震林野。
025第二章 油紫皇帝
所謂油紫,指的是仁宗晚年時,京師老百姓染布品位忽然變了,先染
作青色,然后用紫草慢慢加染,所以稱為油紫。油紫與猶子諧音,
也就是說老百姓的染布工藝其實隱含了一個讖語,就是皇位將傳給一個猶如
自己兒子的人,這里就是指英宗。
045第三章 紛爭,又見紛爭
于是他到了現(xiàn)場。因為實在是感情有限,真性情的英宗努力半天也沒能擠
出一滴眼淚來。 群臣大嘩,這太不符合禮法了,歷史上似乎沒有這樣的先
例。為了收拾這個尷尬局面,聰明的禮官們發(fā)揮才智,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卒哭
的概念。無論如何,總得給天下人、給后世一個交代吧。
061第四章 找父親
在某個黃道吉日,英宗趙曙一早起來,拿出民間武術家的架勢,粗魯?shù)財Q
了擰脖子,把指關節(jié)折得噼啪作響,拉開門大聲宣布:我……要……找……
父……親!
079第五章 初見獾郎
王安石出生之時,有人看到一只獾竄進屋子,然后又不見了。按古人的思
維方式,王安石無疑是這只獾的轉(zhuǎn)世,所以他小名就叫獾郎。
093第六章 當理想主義者遇上文壇新秀
雖然位列唐宋八大家,但事實上王安石的文學成就一直被他的政治活
動所掩蓋,加上他的文章風格冷峻,沒有韓愈那么雄渾壯闊,缺乏蘇軾的靈動
華麗,也比不上柳宗元的畫面感,所以受眾不是太多。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是
個偉大的文學家。
115第七章 彼時江湖
王安石經(jīng)常被稱作法家,而司馬光則是一位公認的醇儒。
司馬光遵循封建社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在這些
醇儒看來,夫為婦綱,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哪有什么挑剔的資格。
現(xiàn)在一個小小的阿云,居然膽敢謀殺自己的未婚夫?
133第八章 條例司來了年輕人
事實證明,呂惠卿沒有辜負王安石的信任。他有文采,精于吏道,辦事果
敢干練。不過,讓王安石歡喜的,還是他注重實際這個品質(zhì)。當初呂惠
卿任真定推官秩滿回京述職,遇到了王安石,交談之下,一見如故。這兩個人
思想境界很接近,特立獨行,而且都愛說實話,當然就成了好朋友。
157第九章 維摩雖病有神通
這封信很有名,體現(xiàn)了王安石的一貫風格,沒有像司馬光一樣旁征博引,
企圖用學問嚇人,也沒有像蘇軾一樣使勁用排比句,華麗飄逸。王安石就是這
樣,簡簡單單說事情,把自己的觀點表明就結束了,簡樸到極致。他的淡定和
務實在文字里表露無余。
181第十章 拔劍四顧心茫然
王安石根本不畏懼這一套,他認為:上天能提什么意見呢?這只是自然現(xiàn)
象而已。但在那個時代里,他不能旗幟鮮明地破除迷信,與根深蒂固的迷信思
想對著干,只好違心地說:華山的災異,或許是為小人而發(fā),和市易務沒什
么關系。這個機構本來就是抑制兼并的,對官府有什么利益呢?
205第十一章 禍起蕭墻
可是事情出現(xiàn)了微妙的變化。漸漸地,由于王安石總是不給鄭俠安排重要
的崗位,鄭俠變得十分有意見,出于某種外因的刺激,事情走向了,也出
現(xiàn)了質(zhì)變,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反者道之動,此意也!唐坰在這一刻靈魂
附體,司馬光的衣缽也后繼有人,鄭俠瘋狂起來,開始攻擊新法。
223第十二章 事情正在起變化
在反對派們逐步被外放和軟化形勢下,變法派并沒有像預想的那樣蓬勃發(fā)
展起來。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變化發(fā)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引起的。
內(nèi)因是主導,外因只是條件。還記得在很早之前,史書上就說過無內(nèi)憂外患
者,國恒亡。沒有對手,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每個人都揣著自己的想法,
就把新法這塊餅給掰碎了。
243第十三章 哲人晚歲
誰都沒有想到,這樣一個積極入世的人,退休之后,居然搖身一變,變
得如此有趣和諧,瞬間完成了從入世到出世的轉(zhuǎn)變。簡簡單單,去除心靈的蒙
塵,這件事對王安石來說是如此容易,就好像脫一件舊衣服。
265第十四章 詩意,抑或失意地棲居
因為才華,蘇軾很早就以瀟灑詩名而聞名朝野,甚至順便還帶紅了他的父
親和弟弟,在中國古代的文人里,他要是說自己進不了前三,就沒有人敢承認
自己讀過書了。他的一生,正如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是詩意棲居的,但
毫無疑問,也是失意棲居的。時也?命也?
283第十五章 福兮禍兮
烏臺詩案對蘇軾的人生觀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他變得謹小慎微,無復往日的瀟灑不羈。重要的是,在此后的黃州生涯中,
蘇軾人格中為寶貴的一面被發(fā)掘出來了,他變得愈加達觀,不管在如何惡劣
的環(huán)境下,都保持了精神的富足和娛樂的精神。
301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