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學學習階段的重點和難點,這一點毋庸置疑。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甚至文化修養(yǎng),往往會在文言文上顯出高下。
很多學生對文言文都有一種恐懼心理,哪怕是高三的學生。很多時候,學生讀不懂文言文,不會做文言文題目,不是因為能力差或者文章難,而是學生未戰(zhàn)先怯,拿到文章就戰(zhàn)戰(zhàn)兢兢,進而縮手縮腳,以至于對文章的理解支離破碎。長此以往,無形之中,學生就會對文言文感到厭倦。這,是學好文言文的大忌。
學生基本上是從初中階段開始接觸文言文的。如果能在即將進入初中或者剛剛進入初中時,先打下一定的文言基礎,贏得學習文言的先發(fā)優(yōu)勢,進而奠定心理優(yōu)勢,這將對整個中學階段的文言學習都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本書就是為此而精心編寫的。
怎樣消除學生對文言的恐懼或厭倦心理? 這是本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即將或剛剛接觸文言的同學,都會有一種誤解,甚至學習文言很多年的同學也會認為,學習文言沒用,文言文離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太遙遠了。
其實不然。
不夸張地說,文言文從我們每個人一出生便在我們身上打下了鮮明的烙印。
想想看,我們哪個人的名字不是文言文呢? 比如一個叫李欣的人,欣是高興之意,那他為什么不取名叫李高興呢? 一個叫李嘉駿的人,嘉是好的意思,駿是駿馬的意思,那他為什么不叫李好馬呢? 原因很簡單,欣和嘉駿都是文言詞語,用在名字中,厚重典雅,耐人尋味。一句話,顯得有文化。一個叫張弛的人,不會讓人把自己的名字寫成張馳,因為弛有文化含量。張弛來自一句文言名言: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初中有一篇經(jīng)典課文,題目是《核舟記》。雕刻核舟的人名叫王毅,字叔遠。你可知這個名字多有文化? 它來自《論語》中一句千古名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毅來自前句,遠來自后句,叔是排行,說明他在家中是老三。
那么排行老大怎么說呢? 排行老二呢?
排行老大稱孟或伯,排行老二稱仲。這樣你就知道曹操為什么字孟德,班固為什么字孟堅,孫策為什么字伯符了吧? 也知道孫策的弟弟孫權為什么字仲謀了吧? 也知道秦瓊為什么字叔寶了吧?
其實文言就在身邊,文化就在身邊。本書附錄中介紹了身邊的文言知識和身邊的文化知識,從中你會眼界大開,腦洞大開,甚至會驚呼:文言原來離我們這么近啊!原來我自己天天在用文言文啊!不信,你打開試試看?
當然,本書的主體還是文言選文。畢竟,只關注身邊的文言和文化還遠遠不夠,要想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閱讀一定量的文言選文當然是。
本書選文,在充分考慮剛剛接觸文言的學生的接受水平的同時,也充分注重了故事性、趣味性、知識性和教益性。
120 篇選文,難度安排由淺而深。淺但不能一眼洞穿,深也不至于高不可攀。作為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本書的編寫者對初、高中的文言學習曾進行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接受能力有比較深切的了解和領悟。本書的選文難度及編排是切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和閱讀需求的。
選文遠及春秋,近涉明清,時間跨度大,涉獵范圍廣,題材豐富,體裁全面。既有古典意趣,又含現(xiàn)代啟示,對學生來說大有教益。
以篇《不會做》為例,該文選自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這篇小短文,在給學生傳遞文言知識的同時,還能帶來諸多啟示。
文中有這樣的話: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凡事要做則做,若一味因循,大誤終身。這既是學生學習文言應持的態(tài)度,也是學生今后做任何事情都應葆有的精神。在該文后面,學生還能意外獲知聞名遐邇的《明日歌》的來歷和原作者。知識性與教育性自然融入其中,會讓學生受益良多。
這樣的選文,在本書中比比皆是。
而且,《不會做》這篇短文,很多人都是次見到。這也是本書選文的特點之一,不少選文都是首次出現(xiàn)在同類書籍之中,古樸而又新鮮,有趣又不乏教益,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夯實作文儲備,也將大有幫助。
選文后一篇,特意選了《童趣》一文,該文意趣盎然,讀來令人忍俊不禁。選這篇文章,不僅希望能感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成長中,讓自己的童心永駐;而且希望學生們知道,文言文不都是干巴巴文縐縐的,還有很多妙趣橫生的文言文在等待著大家去品味。
閱讀本書,不只作為積累文言知識之用,還可為學生們積累寫作素材、了解文化名人、陶冶個人情操、提升文化修養(yǎng)等,增添營養(yǎng),提供助力。
后,用一句文言來結尾,如果不懂,趕緊翻閱本書
盍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