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知名“80后”作家侯磊的最新作品。該書深入探討與北京有關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邊緣故事,通過講述北京昔日的繁華和那些鮮為人知的文化逸事,展示了中國社會文化的變遷過程。作家侯磊依托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閱讀,揭示了那些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故事和人物,為讀者提供了對中國社會文化的深入了解。
社火:撂跤的耍中幡(節(jié)選)
每逢北京有廟會的時候,總有打扮齊全的各路隊伍在去上香的路上游行,他們舉著旗幟,耍飛叉,踩高蹺,敲鑼打鼓,邊走邊進行各種表演,這叫“走香會”,源自“社火”。自古以來民間以村、堡為“社”,在節(jié)日會敲打著鼓樂,扮演各種雜戲來敬神與自娛,就叫“社火”。而香會是有組織地朝拜某處寺廟以表達信仰的虔誠,可看成社火的一種形式。
香會分“文會”與“武會”!拔臅必撠煆R會上的飲、食、住、行,“武會”就是各路表演——每一種表演叫作一檔,人稱“幡鼓齊動十三檔”,其中的第四檔,便是中幡。
“幡鼓齊動十三檔”是哪些檔?按照廟會走會的順序,包括:
開路——耍飛叉,能耍單頭叉、雙頭叉、火叉;
五虎——五虎棍,都勾臉,表演趙匡胤打董家
五虎的故事;
俠客木——踩高蹺;
中幡——又叫大執(zhí)事;
獅子——北派舞獅;
雙石——近似杠鈴;
石鎖——又叫擲子;
杠子——近似單杠表演,由人在兩邊舉著;
花壇——耍壇子,又叫小執(zhí)事;
吵子——鑼鼓等 12 種樂器組成,能吹打各種曲牌子;
杠箱——兩個人用長杠子抬著一只箱子表演;
天平——演唱十不閑蓮花落(十不閑那個架子叫天平架子);
神膽——挎鼓,挎在身上行進中敲打的大鼓。
最初扭秧歌、跑旱船,并不是十三檔香會里的,民國時期又補上三檔:踏車會(自行車)、小車會、旱船會,傳統(tǒng)上還叫“十三檔”。
中幡又叫“禮部大執(zhí)式”,簡稱“大執(zhí)事”,早年叫“大督旗”,正字為“大纛(dào)旗”。因口語念大“dū”,就寫作“大督”了。由此可見“中幡”原本是一種旗,一種行軍、打獵、祭祀出巡時用的儀仗旗桿。中幡界如今還保存著能追溯到的最早的中幡,距今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
中幡是竹子做的,分大、中、小三種,演練時會出現(xiàn)若干中幡,不可能只有一根。最大的中幡能有二十米高,重三十多斤到六十多斤,是鎮(zhèn)場子的,往往立著不動,叫主幡或樣幡。一般很難找到這么大的竹子,找到了也沒法耍。
中幡的竿頂懸掛一面寬半米、長幾米的長條錦旗,叫“標旗”。正面繡有祝福語,過去多是“晃動乾坤定太平”,現(xiàn)在多是
“中幡舞動中國夢”。頂上還設瓔珞寶蓋,有彩釉、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等,是從皇家儀仗的旗羅傘蓋里學來的,既能裝飾,扔起來又能有點空氣阻力,讓幡慢點下來,容易接。中等的中幡十五米高,一般在場地中表演都耍這種;小的中幡四米高,走香會時一邊走一邊耍,鏢旗按比例縮小,這樣通過城門和牌樓時,也可以不中斷。
八旗子弟的玩藝兒
中幡最早是行軍打仗時的旗幟,除此之外,可以在休息時耍著玩兒,給皇帝解悶兒。這叫“子弟玩藝兒”——八旗子弟的玩藝兒。
耍中幡要扔得高、接得穩(wěn),有各種術語:從左手拋到右手并轉換手腕,叫“擰幡”;沒接住中幡,幡從頭頂滑向后背,叫“溜幡”;把中幡舉起來用牙叼著,叫“牙劍”,扔起來用下牙接住,叫“虎口拔牙”,練不好就把牙砸掉了。
用頭接中幡,叫“腦劍”,這個得練“糙頂”——把腦門兒上練出厚厚的繭子,否則接不住,也容易被中幡劃破。
如何練“糙頂”呢?要用藤子棍兒在腦門兒上反復敲打,直至腦門發(fā)木、腫起大包,等到消腫了接著練。這就像格斗中練腿功,要用搟面杖或啤酒瓶子搟小腿的迎面骨并反復敲打,讓腿變硬,是一個道理。現(xiàn)在中幡底部有保護措施,一般用不著“糙頂”了。
放在鼻子上頂著中幡叫“斷梁”,用鼻子來接中幡叫“砸斷梁”。還有各種練法說詞:將中幡拋起,用腦門立住,叫“霸王舉鼎”;單腿支地,單手大拇指肚托中幡,叫“金雞獨立”;用雙掌夾著幡端在胸前做燒香狀,叫“童子拜佛”,這一招,可真得有把子臂力。練成高手以后,還得自己琢磨發(fā)明驚險動作,比如,用后腳跟將中幡踢起來。
中幡的耍法真是五花八門,比如“龍?zhí)ь^”“老虎撅尾”“封侯掛印”“蘇秦背劍”“太公釣魚”“擎一柱”,等等。
老北京有一首地方曲藝串鈴數(shù)子《子弟大過會》,詳細地唱出了當時中幡的驚險:二檔中幡逞英豪,頭手先要一個懷中抱,舉三舉、落三落,托塔轉云幡,愣往腦袋上掉……別的故事全好了,唯有壓肩最難學:勁頭不許大,勁頭不許小,要一小,砸腦勺,勁兒大,一出溜可怎么好?眼睛、鼻子全平了。
清朝時期,皇家自己組織的香會,或受過皇封的香會都叫“皇會”,皇會一共八檔,俗稱“內(nèi)八檔”,分別是:兵部的杠箱、刑部的棍、戶部的秧歌、工部的石鎖、吏部的雙石、禮部的中幡、掌儀司的太獅和太子府的花壇,再加上學祠的棍和翰林院的棍,湊夠十檔,就叫“十堂官會”。
內(nèi)八檔由內(nèi)務府出資舉辦,一般不出宮表演,為皇宮大典時專用。每年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皇帝也都固定要看撂跤、耍中幡。內(nèi)八檔在乾隆年間由鑲黃旗佐領領屬,歸內(nèi)務府升平署管理,走會時先是皇宮傳升平署,由升平署傳掌儀司,再由掌儀司傳內(nèi)八檔各會。據(jù)說當時內(nèi)務府有兩位太監(jiān):一位姓盧,管民間香會;一位姓佟,管皇會。還有傳說,雍正爺?shù)男值苁隣斬废槭鼗柿陼r,閑得無聊,看當?shù)卮迕裢骐s耍,于是就發(fā)明了走會,再帶到了宮里,這個就無考了。
演練皇會和中幡不是為了賣藝,文場(樂手)也不出去應紅白事。1938 年,內(nèi)八檔皇會在北海舉行了最后的義演,從此不知去向,天各一方。
跤幡不分家:撂跤的練中幡
宮廷里走會耍中幡要有組織有紀律,耍的人也不是平頭百姓,而是八旗子弟。他們有“鐵桿莊稼”——每月領著八旗兵丁固定的軍餉。中幡技術難度大,不是“票友”能玩兒的,那么,宮里頭哪部分人練中幡呢?答曰:“內(nèi)衛(wèi)部隊——善撲營里撂跤的!
撂跤,行話叫“膘子”,其實就是摔跤。北京秉承滿蒙之風,有撂跤的傳統(tǒng)。撂跤常常在毯子上摔,又叫“摔毯子”,也叫“腿子”,分為“官腿子”和“私腿子”,即官跤和私跤。
撂跤源于戰(zhàn)場。戰(zhàn)場上人人都穿著甲胄,掉了兵器打拳踢腿根本沒用,只有摔跤保命,是一種兇狠實用的格斗術,能把人大頭朝下,腦袋摔到腔子里去,也常用來比武健身。比跤,要光膀子穿褡褳。褡褳短袖褂子,是用小五福布納的,沒領子沒扣,能禁得住抓,要是普通衣服,一抓就破了。穿上褡褳后左右相疊,再下擺用繩子繞兩圈系上,俗稱“褡褳扣”。一看系褡褳扣的樣子,就知道是不是內(nèi)行。北京人講話:“給他件褡褳,甭說咱爺們兒欺負他!惫糯籽灡弱樱に懒税姿に。
清宮中,圣祖爺康熙帝創(chuàng)善撲營,組長稱“葛兒達”(蒙古語),跤手稱“撲戶”,分為頭等、二等、三等,本職是皇帝的貼身保鏢,也陪著皇帝摔跤、練功。每逢蒙古王公覲見時,會組織善撲營與草原上的蒙古摔跤手比跤。康熙擒鰲拜時,便訓練了眾多少年練習摔跤,仗著人多,一下子拿下了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的鰲拜。
撂跤沒有套路,每一個技法都要有深厚的基本功,每一個基本功都要有器械來練,比如棒子、大桿、石鎖、天秤、地秤、石擔子、擲子(用青石或鑄鐵做成銅鎖形狀,你扔我接)、大擰子(把舊城磚兩端一邊安一個把兒,把城磚擰來擰去來練功)等。
中幡的手上功夫包括“挑、端、云、開、垂”,腿法包括“踢、抽、盤、跪、過”,使的都是巧勁兒。這種勁兒叫“圓力”,不是蠻力,和摔跤的勁頭兒一樣,所以撂跤的高手往往能撂倒比自己力大體沉的人。
耍中幡要用手中、肩上、腦門、下巴、項背接住中幡,還要用胳膊肘的肘彎,將幡竿豎于肘彎處,再顛到另一個肘彎接住,為此更要練反轉手腕。這跟撂跤的技法、基本功十分近似。因此,中幡可以說是善撲營撂跤的一種訓練器械。這就好比,牛街回民練摔跤,基本功有一項是練擲子;白紙坊走會練挎鼓的,多練通背拳,因為挎著鼓行進步伐與通背拳的步法近似。功夫不同,原理相通,萬變不離其宗。
另一種解釋是,將撂跤的功法和技法藏于中幡之中。古代上陣殺敵一方面需要武術,另一方面為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又需要禁武。民間不許私藏兵器,但習武者又要將武術傳下去,怎么辦呢?在不方便練武時,就把冷兵器轉化為拳腳,保留在各個拳種之中。有的武術,外行看不明白:為什么那個架勢拉得空當那么大,因為戰(zhàn)場上的武士可能是一手持盾牌,一手持著刀,功架當然得大。
中幡走會規(guī)矩大
京城香會組織嚴密,香會凡是過了百年的叫“老會”,不夠百年的叫“圣會”,又分“井子里”(城墻以里,西直門外等海淀區(qū)北部的部分地區(qū)的香會也自稱“井子里”)和“井子外”(城墻以外)。中幡是井子里的香會,十三檔中的每一檔會,都有公認的祖師爺。民間傳說,北方真武大帝是玉皇大帝的掌旗官,真武大帝曾在武當山修煉了四十二年,白日飛升,玉帝封他為玄天上帝。中幡會便認了真武大帝為祖師爺,加以供奉。
走香會的由頭分成三種:朝拜寺廟、慶祝年節(jié)、賑濟災民或社會公益。在舊時的北京,朝拜寺廟是朝拜“三山五頂”,即門頭溝的妙峰山、平谷的丫髻山、石景山區(qū)的天臺山,和東、西、南、北、中五處娘娘廟。全國各地都走會,而北京走會最大的特點,還是“子弟玩藝兒”。即便辛亥革命以后大家都沒了進項,還會自己花錢來走,講究“毫厘不要,茶水不擾”,只為了一個詞——玩兒!北京話里的“玩兒”含義深廣,任何自娛自樂都能叫“玩兒”。
走會走的是禮儀,正式學習走香會這一套要拜師。會首俗稱“老都管”,也叫“把兒頭”,都得有錢,懂禮儀,有能力組織張羅。人們之間的問候語,是互道“您虔誠”,或者請人勞駕借光,也說“您虔誠”。
走會要舉著中幡去朝頂妙峰山娘娘廟、丫髻山娘娘廟。在行進中,中幡要把標旗摘下來,由人扛著走,等到了演練的地方,再把標旗裝上。朝山時誰先登山?按照規(guī)矩,中幡會第一,獅子會第二,吵子會第三,杠子會第四。這個規(guī)矩怎么來的?中幡相當于廟子會的旗桿,獅子會為廟前石獅,吵子會為寺廟山門的門環(huán),杠子會為門閂。
北京房山、門頭溝、豐臺等地都有中幡,走會時都耍中幡。門頭溝千軍臺、莊戶兩村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下午都耍中幡走會,正月十五下午是莊戶村向千軍臺村走會,正月十六下午是千軍臺村向莊戶村走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