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為安鄉(xiāng)保衛(wèi)戰(zhàn)、常德會戰(zhàn)、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中陣亡的抗日將士唱一首遲來的挽歌
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極為殘酷的戰(zhàn)爭。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至今也沒被好好認識,真是讓人感慨、噓唏。思考片刻,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一點是中華民族比較寬容,而寬容就容易走向健忘。大概中國人都不愿意回想那段倒霉和可怕、甚至令人說起來都齒冷的歷史吧。而如今,精神和思想方面的東西愈來愈被大眾所忽略,代表財富和物質的東西卻以其強大的攻勢占領了精神領域,致使沒有人再去思考過去及昨天的傷痛,想的都是未來,展望的都是把自己的生活過好。而過好生活當然需要好的東西。擁有好的東西成了中國人及中國當下年輕人的話題,都著了魔。什么都想占有最好的,好房子、好車、好女人或好男人。這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正處在蓬勃發(fā)展階段,而身為國人的廣大老百姓都想擺脫多年來困擾著我們的貧困,趕到前面去。戰(zhàn)敗后的日本由于沒搞政治運動,工業(yè)就比中國發(fā)展得快。二十多年前,中國人都以擁有日本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等而自鳴得意,假如你還擁有一輛日本小車,那屁股都翹上天了。
中國人健忘。
中國人從不痛定思痛。
中國人的民族情結很少。
但也有人說,民族情結是狹隘的。
什么是不狹隘的呢?這個問題很復雜,我相信沒有人能說清楚。
還在很小的時候,我就曉得了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犯下的種種罪行。教室里,老師跟我們講解南京大屠殺,講解九、一八和日本侵略軍發(fā)動的盧溝橋事變,講國民黨軍隊拒不抗日、節(jié)節(jié)敗退等等。那時候我很困惑。既然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殺死了三十萬炎黃子孫,為什么炎黃子孫的軍隊卻拒不打擊侵略軍?為什么不拼死抵抗而節(jié)節(jié)敗退呢?后來長大了,聽省參事室的國民黨老兵說,不是中國軍隊不抗日而是日本軍隊實在太厲害了,裝備太好了,想打也打不贏。這話我愿意接受,打不贏就撤,打不贏還硬拼,那是送死。都死了,誰去打日本人?
小時候還聽說日本兵曾四次進攻長沙,前三次被長沙守軍擊退,第四次由于張德能將軍的輕敵和指揮失誤,致使日本侵略軍攻克長沙城。那是一九四四年,即日本侵略軍投降的前一年。后來下鄉(xiāng)當知青,于農村里聽說日本兵到過我下鄉(xiāng)的那個村子,并在那個村子里燒殺搶掠強奸婦女多名。農民于歇工時講的日本兵進入村子的故事里,有兩個細節(jié)留在我心里多年了卻怎么也揮之不去。一個是說日本兵不呷死豬肉。他們捉住豬捆起來,割下活豬的腿肉燒著吃;另一個細節(jié)是說日本兵強奸了婦女后,還割下了那名婦女的一對乳房扔在地上。在我下鄉(xiāng)的那個村子里有一名抗日英雄。村里有人告訴我,說他殺死過兩名日本兵。那名抗日英雄是個農民,我下鄉(xiāng)時他六十來歲,臉黑黑的,與其他農民沒什么兩樣,只是感覺上很結實。村里人說他有武功。那時候我常常將崇敬的目光投向他,覺得他不是電影里日本兵瞧不起的東亞病夫,更不是令我們一百個鄙夷的漢奸。
大學畢業(yè)后我結了婚,去常德看岳父岳母。我岳父跟我提及了常德會戰(zhàn)。我最開始曉得國民黨第五十七師和余程萬師長,是從我岳父嘴里。岳父告訴我,一個師,六千多名國軍官兵把幾萬日本兵打得很惱火。日本軍隊想在三天內消滅這個師,結果用了十九天,而且還動用了大量的飛機、野炮、重炮和毒氣彈。我當時就想這是民族的東西了,是一種民族的精髓或者叫做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這六千多名官兵,致使他們頑強抵抗,將生命獻給了家鄉(xiāng)這片熾熱的土地。
我起心寫這部抗戰(zhàn)小說是九十年代的事。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長沙天心閣茶樓里認識了一位前國民黨老兵,他參加過著名的衡陽保衛(wèi)戰(zhàn),而他參戰(zhàn)時只有十七歲,是長沙長郡中學的學生。他告訴我他們那一批中學生于一九四四年開春時大多入了伍,為的是打擊來犯的日本侵略軍。我很感動,想寫,但心里沒底,好像材料準備得還不夠充分。隔了些年,又認識了一些前國民黨老兵的后裔,繼而也認識了那些老戰(zhàn)士。那些老戰(zhàn)士都有一個共同情結:恨日本人。他們討厭日本人,討厭日本貨,阻止家里人買日本電器。他們談論起抗日戰(zhàn)爭,臉上都有一種不愿回憶的痛苦,那些痛苦感覺像螞蟻一樣在臉上爬著,我甚至想走上去把那些螞蟻一只只拈掉。這些事情于那幾年里常常于有意無意中涌入我的腦海,不斷地敲打著我的腦壁,致使腦海里一片吶喊聲,甚至槍聲、炮聲也涌入了我的夢中,最后我抑制不住創(chuàng)作的沖動,寫了這部長篇小說。
我要強調一點是,我寫它時,把發(fā)生在一九四三年春末的湖南南縣的廠窯大屠殺,推后了幾個月,這是為了便于集中起來一并敘述。廠窯大屠殺是很殘忍的,是日本侵略軍在湖南境內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殺死了三萬多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我寫小說從來不掉淚,眼淚仿佛與我無緣,但當我寫到廠窯大屠殺和著名的衡陽保衛(wèi)戰(zhàn)時,我那久違了的眼淚水涌現了,居然一次又一次地奪眶而出,掉落在我顫抖的手和冰冷的鍵盤上。
這本書里,有些情節(jié)看上去很荒誕、離譜,好像不可能的,但卻是發(fā)生過的事。這個世界上,沒什么事情不可能。老實說,我寫這本書,既不是討好當下政府,也沒打算討好遠在臺灣的國民黨,而是覺得老一輩人很了不起,他們在中華民族最孱弱和自己最無奈的時候,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我在小說開篇之際,還得交代幾句,以免只有傳統(tǒng)小說閱讀經驗的讀者生氣。我要說的是,本小說與眾多傳統(tǒng)小說不同,時間是打亂的,發(fā)生在前面的事情也許會放在后面,發(fā)生在后面的事情因為需要,又放在了中間或前面。我敬請諸位讀者注意一下年月日,只要你心里對年月日有數,你就不難理清頭緒。我曾經想按時間的順序寫,但那樣的話,也許要寫一百萬字,為了節(jié)省諸位的寶貴時間,只好把時間提來拎去,便于長話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