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烏托邦批評:深度詮釋(修正版)(心懷“烏托邦”理想人士不得不看的中國讀本。
定 價:48 元
- 作者:李小江 著
- 出版時間:2013/7/1
- ISBN:9787208114531
-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207.425
- 頁碼:576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后烏托邦批評:〈狼圖騰〉深度詮釋》以《狼圖騰》為批評平臺,試圖建立一種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分析范疇:后烏托邦批評。作者從符號學、語言學、宗教學、人類學、文化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史學、哲學、民俗等十二個領域全面詮釋分析了《狼圖騰》所蘊含的復雜寓意系統(tǒng),力圖通過對《狼圖騰》這一充滿復雜寓意的文本的批評,還原“問題”,“讓語言還鄉(xiāng)”;并將文本“納入歷史的認知序列”,得以“重返現(xiàn)場”,“呼應并成全我們曾經(jīng)的社會實踐和歷史作為,為那些朝向烏托邦的探索而長久失語的經(jīng)驗找到尊嚴而得體的話語平臺”。
心懷“烏托邦”理想人士不得不看的中國讀本! ——修復“烏托邦之舟”,在“理想”破滅的地方架起續(xù)接理想的橋梁 ——《狼圖騰》:一本毀譽參半的“后時代”長篇寓言小說 ——《后烏托邦批評》:一本將“詮釋學”和“對話批評”相結合的中國讀本。
李小江,1951年生于江西九江。先后在鄭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大連大學任教。曾為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人類學系、美國國家自然博物館、美國東北大學歷史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和日本御茶水大學性別研究所特聘教授。主要著有《夏娃的探索》(1987)、《性溝》(1989)、《女性審美意識探微》(1990)、《女性/性別的學術問題》(2005)、《對話汪暉:現(xiàn)代中國問題——管窺中國大陸學術風向與鏡像(1990—2011)》(2013)等。
前言:“寓言式書寫”與“后烏托邦批評”
上篇:文本分析
一 《狼圖騰》講述了怎樣一些故事?
——作為寓言:“狼圖騰”的品質(zhì)與特點
1.關于寓言和現(xiàn)代寓言
2.關于狼的母題尋蹤
3.《狼圖騰》的敘事策略
二 《狼圖騰》為什么擁有廣泛的讀者群?
——作為小說: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主體易位
1.主題草原邏輯:元自然生存
2.主角 草原狼:元自由精神
3.情節(jié)小狼的故事:自由之死
4.悲劇草原末日:自然之死
三 《狼圖騰》是怎樣抓住人心的?
——作為美學:后現(xiàn)代移情效應的示范讀本
前言:“寓言式書寫”與“后烏托邦批評”
上篇:文本分析
一 《狼圖騰》講述了怎樣一些故事?
——作為寓言:“狼圖騰”的品質(zhì)與特點
1.關于寓言和現(xiàn)代寓言
2.關于狼的母題尋蹤
3.《狼圖騰》的敘事策略
二 《狼圖騰》為什么擁有廣泛的讀者群?
——作為小說: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主體易位
1.主題草原邏輯:元自然生存
2.主角 草原狼:元自由精神
3.情節(jié)小狼的故事:自由之死
4.悲劇草原末日:自然之死
三 《狼圖騰》是怎樣抓住人心的?
——作為美學:后現(xiàn)代移情效應的示范讀本
1.生態(tài)體系
。1)結構:位所與“異位”
。2)節(jié)奏:自轉(zhuǎn)與“突轉(zhuǎn)”
2.生命語系
。1)場景:動作性詞語
(2)細節(jié):感受性詞匯
下篇:寓意索隱
四 《狼圖騰》承載著多少寓意?——烏托邦之舟:難以抵達彼岸的救贖之旅
1.從符號學看:狼書中潛伏著多少“意味”?
2.從語言學看:“翻譯”與“代言”是否可能?
3.從宗教學看:狼是怎樣成為圖騰的?
4.從人類學看:人性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5.從性別學看:無“性”,還是“有性的”?
6.從生態(tài)學看:人類還有多少選擇空間?
7.從文化學看:文明的較量中誰是贏家?
8.從經(jīng)濟學看:“勞動”距“富強”有多遠?
9.從政治學看:你用什么武器征服草原?
10.從史學看:“自然”的故事在哪里終結?
11.從哲學看:“自由”的前方是什么?
12.從民俗學看:有限利用還是有限生存?
五 《狼圖騰》何以引出截然相反的情緒和意見?
——后殖民批判:寓意在“思想”中自我消解
1.關于對話(1):戰(zhàn)爭與和平
2.關于對話(2):國民性問題
3.關于“講座”:中國與世界
4.關于作者:告別革命?
小結:《狼圖騰》內(nèi)外的話語空間
——作為批評:詮釋與必要的“過度詮釋”
1.“后”話語在旅行中遇險
2.“第二世界”的失蹤與回歸
3.后烏托邦批評與“后”的終結
修正版后記:烏托邦之困
讓人做狼的配角,人類社會因此也成為可有可無 的配料,進進出 出都是無足輕重的事,作者因此選擇讓它整體性的“ 退場”。
退場是省略的一種手法,兩者卻有不同的審美效 果。省略導致 “聯(lián)想”,建立在已知的基礎上;退場是在不知情的 前提下根本“不 想”——正是因為不知不想,讀者才可能把心思和情 緒完全交給草原 和草原狼,不動聲色地實現(xiàn)了情感的移出。因此我們 才有可能看到那 種未經(jīng)人類打擾的元自然生存狀態(tài)(下章將專門討論 ):草木花樹,蟲鳥 禽獸,天空大地,春夏秋冬……而與此無關的人間事 項,輕描淡寫,隨 時準備退場。只有讓地球的霸主“人類社會”全面退 出,我們才可能不 帶世間雜念(包括各種價值判斷和道德觀念),全身 心赤條條地進入草原 (自然),在移情效應的引導下獲得新知。
這樣做的真實目的是什么? 由此引出了《狼圖騰》最主要的寓意:重新命名 ——不同于雅各 布森(Roman Jakobson)的“重新措辭” (rephrase),它不是在語言范疇內(nèi) 尋找翻譯的符號,不是在“意義”層面上做概念轉(zhuǎn)換 ,而是設法回到文 明以前的起點上重新開始:還原到原生態(tài)的自然場景 中,借助元自然 的力量,以逼真寫實的方法再現(xiàn)“真”。為此,它提 供了一雙始終在場 的眼睛:陳陣(等知青)——他(們)有和讀者相似 的視角,使用同樣的語 言,所有他(們)的親歷和目睹,都會成為讀者可能 接受的證詞。這一 來,寫實的力量凸顯出來:在“真實”的場景中“重 新命名”。社會的退 場成為一個必要條件。只有在“社會”全面退出的前 提下,人們才可能 對“自然”重新命名,這與后現(xiàn)代的方向是背道而馳 的。后現(xiàn)代主義并 不承擔“重新命名”這一使命,確切地說,它從不許 諾任何使命。但凡 涉及使命,便與后現(xiàn)代分道揚鑣,不經(jīng)意間上了朝向 烏托邦的暗道。
這時再看《狼圖騰》,三大故事其實安排了不同性質(zhì) 的三種敘事策略: 其一,在以草原和草原狼為主題的生態(tài)小說中, 它的敘事策略是 后現(xiàn)代的,可以在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框架中做到位的分 析。這是本書第 二章(作為小說)和第三章(作為美學)中著力要討 論的問題。
其二,小狼的故事,有關自由與奴役以及人化自 然問題,涉及游牧 與農(nóng)耕文明的較量、草原人與外來戶的矛盾……是典 型的后殖民問題 (本書第四、五章將逐一討論)。其敘事策略近乎政 治策略,在后殖民理 論中很容易得到釋懷的解說。
其三,難了,有關《狼圖騰》中最重要的主題。
作為一本談論信仰 的書,無論后現(xiàn)代理論還是后殖民批判,在它面前都 無能為力,后烏托 邦批評在這種情況下被迫出臺,對應著隱匿在草原故 事背后悄然放行 的烏托邦——狼圖騰——之舟。
接下來的問題很有趣: ——“狼圖騰”是一個烏托邦符號嗎? 如是, ——《狼圖騰》會是一部烏托邦寓言嗎? “狼圖騰”是一個烏托邦符號,放在“草原/文 革”背景上看,在在都 是“后”的印記;無論從自然還是從社會角度,都可 以看它是一部典型 的后烏托邦寓言。
早三十年前,烏托邦作品出現(xiàn)在這里不是什么奇 怪的事。而今, 在“反面烏托邦”(negative utopia)乃至“反烏 托邦”(anti-utopia)昌盛的后 時代,事情不是那么簡單。“烏托邦這個主題限制了 作品自身的藝術 含量!比绻麅H僅把狼書看作烏托邦寫作,不妨應了 朋友勸說,“不必 把牛刀架在雞脖子上”,任憑作者去成全他“一個人 的信仰”。我們見 多甚至膩味了烏托邦作品,是因為“多數(shù)烏托邦作品 對主人公形象的 刻畫過于膚淺……至多只是作為某種觀念或社會生活 圖景的見證人 而存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狼圖騰》中撲 面而來的烏托邦氣 息?在烏托邦范疇中,文學作品又怎么可能獲得足夠 的闡釋空間? “烏托邦”(Utopia)一詞始見于托馬斯·莫爾 的小說《烏托邦》(1516 年),原意是烏有之鄉(xiāng)。烏托邦作品著眼于人的集體 存在模式,表達人 類期盼“建立一個穩(wěn)定、統(tǒng)一的理想社會的愿望”。
19世紀是烏托邦 理論昌盛的世紀。20世紀人們將各種烏托邦理論轉(zhuǎn)為 社會實踐,從 成功到失敗,從希望到失望……烏托邦不僅保留了它 原本已經(jīng)具有的 “空想”、“不切實際”的含義,一時成為“紅色帝 國”和“集體暴力”的代 名詞。經(jīng)驗告訴我們,倘若僅僅在傳統(tǒng)烏托邦(即“ 藍圖派”)范疇內(nèi), 一切事物被規(guī)范,沒有批評的闡釋空間。但是,如果 放在“后”語境中, 就像現(xiàn)代主義之后有后現(xiàn)代批評、殖民主義之后有后 殖民批評,在烏 托邦實踐和后烏托邦文本誕生之后,是否會有“后烏 托邦批評”相應跟 進呢? 我在這里徑自將后烏托邦批評用作分析工具,因 為不能回避《狼 圖騰》中那濃郁的烏托邦氣息。作為誠實的批評,在 這個書寫(草原 狼)“失敗”和(草原人)“絕望”的故事里,你不 能不正視它其實企圖承載 的人文理想。當你無所牽掛將它置于后烏托邦分析范 疇中,它在獲釋 的同時,也在逼迫我們追蹤一個悖逆的烏托邦問題: 狼怎么可以成為 圖騰呢? 圖騰是一個信仰符號。
“狼”成為信仰符號,這本身就是對烏托邦理想 的挑戰(zhàn),很有些反 攻戰(zhàn)的味道,只在話語轉(zhuǎn)換中便悄然顛覆了烏托邦的 傳統(tǒng)王國,讓它 原本是“美好”、“善良”的寓意化為碎片;在挑戰(zhàn) 傳統(tǒng)“善”(如羊)的同 時,也嘲諷了傳統(tǒng)的烏托邦理想——這是典型的后現(xiàn) 代風格,由此可 以引出后現(xiàn)代批評。后現(xiàn)代在這里不再是破壞的能手 ,難得它作為建 設性的因素與狼一起從舞臺“正面”出場,在為狼正 名的同時擔負起 “重建”的使命。因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主體的消解 ,而是易位:從人類 移出,轉(zhuǎn)向草原、草原狼和一切自然生靈。主體在這 里不僅沒有消失, 其地位反倒更加穩(wěn)固。不期后現(xiàn)代走到這里,是“后 ”的絕路,像是絕 路逢生!從這個角度看,狼書貼切地迎合了張隆溪給 出的“諷寓”這 個譯名,在后現(xiàn)代基礎上將后烏托邦演繹到極致。從 諷寓小說角度 看,“狼圖騰”是一個典型的“延異”(differance ),通過不同性質(zhì)的符號 連接,悄無聲息完成了對傳統(tǒng)烏托邦邏各斯中心的顛 覆,在時間(即歷 史)的進程中實現(xiàn)了自我“變異”。由此可見狼書的 第三種(即信仰小 說)敘事策略。它將“后現(xiàn)代/后殖民”的基本要素 糅合一起,借助“兩 后”的合力,在“信仰重建”這一后烏托邦命題上做 足了文章,把重新命 名當作超越的手段,在審美領域中不動聲色地完成了 自我救贖。
《狼圖騰》的敘事策略是狡黠而復雜的,可見作 者在數(shù)十年醞釀打 磨中逐漸成熟的匠心與功力。它將烏托邦理想巧妙地 融入后現(xiàn)代意 識和后殖民批判,以寫實為手段,在敘事層面上表現(xiàn) 得忠厚,不耍花 招,給人們一個遵循傳統(tǒng)的表象;而在內(nèi)里寓意中“ 后”勁十足,秋風落 葉,橫掃千軍……對此,闡釋的跟進十分必要;不然 ,我們難免就會在 閱讀中被寫實迷惑,不自覺地落入作者精心編排設計 的“狼式”陷阱, 動情時百感交集,掩卷后卻難置一詞。
最后的問題是給我自己的:面對這樣的文本,批 評的策略是什么? 后現(xiàn)代批評家戴衛(wèi)·赫爾曼(David Herman)看 到了后批評的困 難:“傳統(tǒng)敘事學一貫主要關注文學敘事,但是后經(jīng) 典敘事學需要將自 然語言的數(shù)據(jù)也包括進來;而且要闡釋這些數(shù)據(jù),還 需要借用人種學、 語言學、認知科學等理論模式并且將它們與其他社會 文化實踐結合 起來! 這可難了! P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