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毛主席推重、時常閱讀的佛教經典。;垭p修,成就幸福圓滿的人生。用佛教的最高智慧,破除人生的煩惱。最全面最權威的金剛經講義)
定 價:33.7 元
- 作者:江味農 著
- 出版時間:2014/1/1
- ISBN:9787567512436
- 出 版 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942.1
- 頁碼:47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江味農居士一生修持金剛經,極有心得,在蔣維喬的邀請下,講解《金剛經》,留下未完成的遺著,經弟子周清圓整理形成本書。作者對《金剛經》進行了逐字逐句的講解,同時貫穿佛教的歷史、制度和基本理論。特別是作者從信解行證四個方面疏通金剛經(信,就是相信佛法;解,就是理解佛法;行,就是實修佛法;證,就是證悟道果),在本書中處處揭示了《金剛經》指示的實修的方法。我們讀本書不僅能夠理解《金剛經》,而且還能找到真切實用的修學方法,對學習佛經和修身都會大有裨益。
本書曾有較多的科判的內容,因不適合現(xiàn)代人閱讀習慣,此次出版做了刪除,只是在會影響文意的地方做了保留,且做了相關說明。本書是講解《金剛經》的經典之作,內容最為豐贍?幢緯粌H對《金剛經》能有深入的理解,對整個佛教也會有大體的了解,因此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書。
毛主席非常推重,時常閱讀的佛教經典 福慧雙修,成就幸福圓滿的人生 用佛教的最高智慧,破除人生的煩惱 最全面最權威的金剛經講義
江味農(1872—1938),原名忠業(yè),字味農,法名妙熙,晚號定翁。祖籍江蘇江寧,出生官宦,1903年考中舉人,但不樂仕進。曾聽諦閑講經,且錄有講義。又曾赴日本學東密,歸國后隨白普仁喇嘛在滬、杭、湘、鄂等地弘揚藏密。1931年任上海省心蓮社社長,常在社中講經。一生修持讀誦《金剛經》,很有心得,常年講解《金剛經》,后輯成《金剛經講義》一書,很受教內外推崇,是講解《金剛經》的經典著作,很值得認真閱讀。
《歸元文庫》總序
前言
導讀:發(fā)揮般若之精義,成就圓滿之人生——江味農與《金剛經》
序一
序二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附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庇
。ㄒ唬┱f般若綱要
般若綱要,含有三義。
一、謂般若為大乘佛法之綱要也。此義,諸大乘經論及古德著述中,隨處可見。若博引之,累牘難盡。茲且舍繁就約以明之,取其易了也。
夫大乘教義,深廣如海,然壹是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法門無量,然壹是以六波羅蜜為本。而施、戒、忍、進、定五度,若離般若,非波羅蜜。是所謂六波羅蜜者,壹是以般若波羅蜜為本。然則般若為大乘佛法之綱要也,彰彰明矣。故《大智度論》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曰:“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笨梢娝^大乘最上乘者,惟一般若而已。除般若外,便無佛法。當知大小乘一切教義,皆自般若出。一切教義,間有與外道如儒家道家中最高之理論相近者。獨有般若,惟佛能證,惟佛能說。外道最高之理論,一遇般若,冰銷火滅矣。故華嚴會上,諸大菩薩贊曰: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知此,則三教同源之說,其荒謬何待言哉。知此,則學佛者茍不了徹般若,雖盡知種種教義,盡學種種法門,皆是舍本逐末,在枝葉上尋覓耳。豈能到彼岸乎?
夫般若非他,理體本具之正智是也。理體者,實相般若也。正智者,觀照般若也。皆名般若者,顯其理外無智,智外無理,理智一如也。既曰學佛,首當開佛知見。云何為佛知見?般若是也。乃從來罕有學此者,或望而生怖,或無知妄談。此所以學佛者雖多,而證道者甚少也。豈但辜負佛恩,抑且辜負己靈。何以言之?如我世尊成道時,詫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因妄想,不能證得。若無妄想執(zhí)著,則無師智、自然智即時現(xiàn)前!
如來智慧覺性,即實相般若。妄想即分別心,第六識。執(zhí)著,即我見,第七識。而觀照般若,即轉此二識者也。此二識轉,藏識及前五識皆轉矣。故曰:“若無妄想執(zhí)著,無師智、自然智,即時現(xiàn)前!贝硕牵粗^如來智慧覺性,因非外來,亦不可授人,故曰“無師”。因法爾本具,必須自覺自證,故曰“自然”。亦可配根本智、后得智,或道種智、一切智說?傊卜蛩詾榉卜蛘,由于無始無明。無明猶言無智。故今欲超凡入圣,惟在開其正智耳。佛門中人有恒言曰:“求開智慧。”此語,正謂當開般若正智,亦即開佛知見。我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何謂大事因緣?即是為一切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俾得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耳。
乃眾生雖知求開智慧,而不明其所以然。教者、學者一味尋枝覓葉,絕不知向般若門中問津,甚至相戒勿言?杀拢胗庥诖耍窟`背佛旨,孰逾于此?誤法誤人,孰逾于此?自今而往,深愿與諸善知識,昌明正義,極力弘揚也。
二、所謂般若綱要者,謂即般若而明其綱要也。如上引《大智度論》所言,佛法即是般若。可見般若一門,攝義無量。若不明其綱要,未免泛濫無歸。前人有宗第一義空立說者,有宗二諦立說者,有宗八不立說者,其說至不一也。
第一義,即謂本性。性為絕待之體,故曰“第一義”。性體空寂,故曰“第一義空”。此義,是明般若綱要,在于破我除執(zhí),必須我法俱遣,情執(zhí)盡空。所謂“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而后實相現(xiàn)前也。
二諦者,俗諦也,真諦也。俗,謂世俗。真,謂真實。諦者,精審確當之意。謂世間之事相,凡俗見以為審確,是名俗諦。真實之理性,圣智乃知其審確,是名真諦。若約佛法言,凡明諸法緣生之義者,曰俗諦。何以故?以世俗未悟本性,逐相而轉。因曉以一切諸法但是緣生,有即非有,其義決定故。凡明緣生即空之義者,曰真諦。何以故?以圣智即虛妄相見真實性。故洞然一切諸法非有而有,當體皆空,其義決定故。
龍樹菩薩曰:“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笔乐B,即俗諦。第一義諦,即真諦也。由此可知,俗諦明即空之有也,真諦明即有之空也。又曰:“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惫始蜗榇髱熢唬骸胺鸱ú怀龆B,二諦賅攝一切佛法也!狈虬闳舯緮z一切佛法盡,而曰佛依二諦說法,則般若綱要不出二諦也明矣。蓋般若要旨,為令空有不著,以合中道第一義。真俗二諦,正明此義者也。
“八不”者,所謂“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因迷八不之淺深,而成六道。因悟八不之淺深,而有三乘。蓋一切眾生,計執(zhí)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等相而著有,故謂之迷。三乘中人,雖不執(zhí)生滅諸相,而又著于不生不滅等,以偏于空。故佛說八不之義,正令洞明乎二諦。二諦明,而后中道顯也。而第一義空之義,亦是令空、有俱空,而后一切不著,中道圓明。
由是觀之,第一義空、二諦、八不,說雖不同,而義顯中道則同。然則般若之綱要非他,即是令于空、有二邊,遣蕩情執(zhí),務令罄盡,以顯圓融中道耳。換言之,佛說般若,在令一切妄想執(zhí)著之眾生,開其理體本具之正智,以明其無明,覺其不覺,俾無相無不相之實相、空不空之如來藏現(xiàn)前,同證如來智慧覺性耳。此正我本師出現(xiàn)于世之大事因緣也。是則般若法門,乃最上乘,令一切眾生乘之,而直至佛地者耳。
由是言之,與其別別舉義,明其綱要,何若曰“《金剛般若經》,實為般若部之綱要”?尤為要言不繁。何以故?本經無法不攝,無義不彰。上舉二諦、八不、第一義空諸義,一一具足故。如曰: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等,第一義空之義也;“滅度所有一切眾生”,俗諦也;“實無眾生得滅度”,真諦也;“行于布施”,俗諦也;“于法無住”,真諦也;乃至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非……是名……”等等,全經所說,無往非明二諦之義者。至令菩薩通達無我法,在于開佛知見。入后所說,則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垢、不凈等義,以顯諸法空相,是法平等。夫諸法空相,是法平等,即所謂“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而令學人如是演說,如是受持,豈非以如是等義,為般若之綱要乎哉?不但此也,如上引《大般若經》、《大智度論》之言曰:“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笔侵甘痉鸱ㄒI,不出般若也。而本經則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逼渲甘景闳粢I全在此經,不尤昭昭明明乎?
佛說般若,前后共十六會,義豐文富。聞西藏譯文至千卷之多,中文簡括,亦有六百卷。內典中卷帙最大者,惟般若部。讀誦已難,遑論演說受持,故于第九會,由博而約,特說此經。羅什大師師弟譯成華文,并加入魏譯之數(shù)行計之,止五千八百三十七字耳。不但般若要旨,盡在里許,且得此一卷,一切佛法無不在握矣。何以故?此卷為般若之綱,般若為一切佛法之綱故。故必一切佛法通,而后此經可通。何以故?因網乃得綱故。然亦必此經之義趣深解,而后一切佛法頭頭是道。何以故?綱舉則目張故。當如是知也。
此一卷經,既為三藏之綱,其關系重要可知,其義蘊之玄廓,條理之繁密,亦由是而可知。且以少文而攝多義,幸得譯人筆妙,方足以傳之。是以經中一句一字,皆關宏旨。即一名稱,一結集者標舉之詞,亦含精義。少少忽略,義便難通。
自譯傳之后,禪宗五祖、六祖,極力宏揚。遂爾家喻戶曉,流通不絕。雖多未明其義,而學佛者蓋無有不讀此經者也。各佛教國中,未見其比。即此觀之,足見吾國眾生,深蒙佛護,良堪慶慰。何以故?此經流傳不絕,便是佛種不斷故。自今而后,當于云何演說、云何受持特別加意。乃足以少報佛恩,及翻譯此經、流通此經者之恩也。荷擔如來,當?shù)闷刑,愿與諸君共勉之。
三、謂即《金剛般若》而明其綱要也。本經之綱要無他,遣除妄想執(zhí)著是已。蓋如來智慧覺性,一切眾生,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為妄想執(zhí)著所障,不能證得。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者,為此事也。一切佛法,無非破執(zhí)除障之法門也。而本經所說,尤為直捷了當。譬如金剛寶劍,依此而行,可以直下斷除者也。
妄想,即是分別心。執(zhí)著分為兩種:執(zhí)五蘊色身為我,名曰“人我執(zhí)”,簡言之,曰我執(zhí);執(zhí)著一切諸法,名曰“法我執(zhí)”,簡言之,則曰法執(zhí)。我執(zhí)不除,生煩惱障,法執(zhí)不除,生所知障,總名惑障。由惑造業(yè),則為業(yè)障。因業(yè)受苦,名曰苦障,亦名報障。我、法二執(zhí),細分之,又有分別、俱生之別。起心分別,因而執(zhí)著者,為分別我、法二執(zhí),故粗。并未有意分別,而執(zhí)著之凡情隨念俱起者,為俱生我、法二執(zhí),故細。此是多生以來,習氣種子,蘊在八識田中,故爾隨念即起,最為難除。
當知妄想執(zhí)著,由于無始無明。而般若,則為理體正智。智開,則無明者明矣。無明明,則妄想執(zhí)著自斷矣。故學佛,首當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是般若正智也。無論修何法門,皆須致力于此,故一切法不能離般若也。修凈土念佛,亦然。經云:“心凈則土凈。”妄想執(zhí)著不除,心何由凈耶?古德言:“愛不重不生娑婆!鼻閳(zhí)我見,實為愛根,故求生凈土,必應從此下手。所謂老實念佛者,“老實”二字,必當注意。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云何能老實乎?由此可知,般若、凈土,初非二事。此經,實一切學人出妄之宏綱,凈心之樞要也。茲不過略談大旨,詳見下三,依五重釋題中。
古人將釋一經,先說玄義,亦曰玄談。玄者,深也,又懸也。謂將經中深義,提要鉤玄而先談之。使聞者得知大要,入文時乃有頭緒也。故“玄談”云者,猶言提要,正一經之綱要所在也。今故依天臺例,開為五重說之。
上來初說般若綱要竟。
(二)明融會各家
解釋佛經之書,各宗俱備,且皆流傳不失者,莫過此經。有彌勒菩薩之頌,有無著、天親、功德施三菩薩之論,但譯筆晦澀,頗不易讀,且各就所見發(fā)揮,往往有乍視之,若與經義相反,而實相成者。其精妙之處,非后賢所及也,須向大處深處領取。若死在句下,拘執(zhí)文字,一一與經文比附,反增障礙。圭峰之《論疏纂要》,即犯此病。功德施論題即妙,曰《金剛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全經要旨,盡在里許矣。
吾土注此經最早者,為羅什入室弟子僧肇,著墨不多,但略詮釋一二要旨而已,然不刊之作也。六朝時注釋,至今仍存者,有三論宗嘉祥,天臺宗智者兩師之疏。嘉祥一生精力,在于三論,所有著述,無一不精。而《金剛經義疏》,則不經意之作,或為門弟子隨意錄存,未經審訂者,亦未可知。因多閑文,筆亦蕪雜,與嘉祥其他著作,殊不相類故也。智者之釋,全依肇注,偶有一二處,略加疏通耳。智者以三諦發(fā)揮一切經,獨于此經,宗二諦說之,而于“是名”之言,皆作假名會。祖師法眼,令人欽服,不解臺家子孫,何故不遵祖訓也!豈未見此書耶(智者疏,清末始由楊仁山居士向日本請歸刻之)?
唐時法相宗窺基,亦有注釋,多述法相。復有釋慧凈之注,精湛處不亞肇公。古注中,當以肇、慧為最佳矣!華嚴宗圭峰,作《論疏纂要》,雖是精心結撰,惜拘牽論文,經義反晦。宋時有長水師,作《刊定記》,以釋圭峰《纂要》,依文解義,甚詳也。禪宗祖師,亦有說經之作。如唐之六祖,元之中峰,明之憨山,然皆寥寥短篇,無甚發(fā)揮。明末,天臺宗蕅益,作《金剛破空論》,蓋有為而作,亦可備一格也。此外宋明清時,出家在家之釋此經者,所在多有,不無一二道著語,精審則未能也。清初有臺宗溥畹之《心印疏》,以三諦說經,語多坐實,殊違經旨,獨科判間有可取處。又有華嚴宗達天之《新眼疏》,間有精到,能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者,以信解行證判經,見地尤卓。他如五十三家注等,駁雜不純,不足觀也。
今番演說此經,重在將經中精深微妙之旨趣,一一剖而出之。向來視為大乘初門者,一一言其究竟,歸于圓融。向不經意之處,則為闡發(fā)其宏旨。向謂重復之語,則為抉擇其淺深。于前后義蘊關連鉤鎖之處,皆一一道出所以然,而貫通之。于所有觀門、行門,指示修功處,不敢一字忽略,務令聞者得以入手。多引他經,互相證明,以便得所會通。精要處,且融歸凈土,以破向來歧視之病。自愧學力疏淺,不足以說此深經,然大愿所在,實欲人人明了般若真實義,庶不致于怕談、妄談、淺談云爾。若上舉前賢論疏中精要之說,皆一一擇取而融納之,但不必襲其面貌,拘其文字耳。
上來次明融會各家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