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經(jīng)典閑讀:周國平讀書文輯 本書是作者在閱讀經(jīng)典、直接與大師交流時的感悟和心得,廣泛涉及哲學(xué)、文學(xué)、宗教等諸多領(lǐng)域,飽含了作者對人類存在境況和精神狀態(tài)的深刻反思,充滿了哲思的智慧和詩性的體驗。
隨著現(xiàn)代技術(shù)的發(fā)展,書籍以各種形式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與此相反的是,面對海量的信息”,我們卻更加迷茫了:是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看走馬燈似的暢銷書上,讓自己的靈魂更加喧囂和躁,還是讓心安靜下來,把精力集中在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的著作上,與大師和經(jīng)典抗爭和爭鳴? 周國平的建議是:非最好的書不讀,因為真正的“閱讀是讀有文化內(nèi)涵的文字,是進入到這些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傳統(tǒng)中進行思考,能夠承擔(dān)這個功能的,唯有好的書籍!敝挥袀ゴ蟮撵`魂,才能引領(lǐng)我們登上精神的高峰,領(lǐng)略人生天地的遼闊,進入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心智生活之中! ≡谶@本新作《經(jīng)典閑讀》里,他就像一位心靈的導(dǎo)師,以閑適的方式,帶領(lǐng)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探尋哲學(xué)的源頭,拜訪昨天和今天的大師,品味中西方的文化精蘊,暢游夢幻的童話世界…… 章節(jié)選讀 代序:我的讀書旨趣 我的讀書旨趣有三個特點。第一,雖然我的專業(yè)是哲學(xué),但我的閱讀范圍不限于哲學(xué),始終喜歡看“課外書”,而我從文學(xué)作品和各類人文書籍中同樣學(xué)到了哲學(xué)。第二,雖然我的閱讀范圍很寬,但對書籍的選擇卻很挑剔,以讀經(jīng)典名著為主,其他的書只是隨便翻翻,對媒體宣傳的暢銷書完全不予理睬。第三,雖然讀的是經(jīng)典名著,但我喜歡把它們當作閑書來讀,不端做學(xué)問的架子,而我確實在讀經(jīng)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我的經(jīng)驗告訴我,大師絕對比追隨者可愛無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讀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徑。這就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的偉人總是比那些包圍著他們的秘書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難恰恰在于怎樣沖破這些小人物的阻礙。可是,在閱讀中不存在這樣的阻礙,經(jīng)典名著就在那里,任何人想要翻開都不會遭到拒絕,那些愛讀平庸書籍的人其實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 ≈苯优c大師交流,結(jié)識和欣賞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優(yōu)秀的靈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有時候,我會拿起筆來,寫下自己的收獲,這就是我的寫作。所以,我的寫作實際上是我的閱讀的一個延伸。曾有人問我,閱讀和寫作在我的生活中各扮演什么角色,我脫口說:閱讀是我的情人,寫作是我的妻子。事后一想,對這句話可有多種理解。妻子是由情人轉(zhuǎn)變過來的,我的寫作是由我的閱讀轉(zhuǎn)變過來的,這是一解。閱讀是浪漫的精神游歷,寫作是日常的艱苦勞動,這又是一解。最后,鑒于寫作已成為我的職業(yè),我必須警惕不讓它排擠掉閱讀的時間,倘若我寫得多讀得少,甚至只寫不讀,我的寫作就會淪為毫無生氣的職業(yè)習(xí)慣,就像沒有愛情的婚姻一樣。對于我來說,這是最重要的一解,我要銘記不忘。 人生邊上的智慧 ——讀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隨著現(xiàn)代技術(shù)的發(fā)展,書籍以各種形式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與此相反的是,面對海量的信息”,我們卻更加迷茫了:是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看走馬燈似的暢銷書上,讓自己的靈魂更加喧囂和躁,還是讓心安靜下來,把精力集中在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的著作上,與大師和經(jīng)典抗爭和爭鳴? 周國平的建議是:非最好的書不讀,因為真正的“閱讀是讀有文化內(nèi)涵的文字,是進入到這些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傳統(tǒng)中進行思考,能夠承擔(dān)這個功能的,唯有好的書籍!敝挥袀ゴ蟮撵`魂,才能引領(lǐng)我們登上精神的高峰,領(lǐng)略人生天地的遼闊,進入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心智生活之中! ≡谶@本新作《經(jīng)典閑讀》里,他就像一位心靈的導(dǎo)師,以閑適的方式,帶領(lǐng)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探尋哲學(xué)的源頭,拜訪昨天和今天的大師,品味中西方的文化精蘊,暢游夢幻的童話世界…… 章節(jié)選讀 代序:我的讀書旨趣 我的讀書旨趣有三個特點。第一,雖然我的專業(yè)是哲學(xué),但我的閱讀范圍不限于哲學(xué),始終喜歡看“課外書”,而我從文學(xué)作品和各類人文書籍中同樣學(xué)到了哲學(xué)。第二,雖然我的閱讀范圍很寬,但對書籍的選擇卻很挑剔,以讀經(jīng)典名著為主,其他的書只是隨便翻翻,對媒體宣傳的暢銷書完全不予理睬。第三,雖然讀的是經(jīng)典名著,但我喜歡把它們當作閑書來讀,不端做學(xué)問的架子,而我確實在讀經(jīng)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我的經(jīng)驗告訴我,大師絕對比追隨者可愛無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讀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徑。這就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的偉人總是比那些包圍著他們的秘書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難恰恰在于怎樣沖破這些小人物的阻礙?墒牵陂喿x中不存在這樣的阻礙,經(jīng)典名著就在那里,任何人想要翻開都不會遭到拒絕,那些愛讀平庸書籍的人其實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 ≈苯优c大師交流,結(jié)識和欣賞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優(yōu)秀的靈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有時候,我會拿起筆來,寫下自己的收獲,這就是我的寫作。所以,我的寫作實際上是我的閱讀的一個延伸。曾有人問我,閱讀和寫作在我的生活中各扮演什么角色,我脫口說:閱讀是我的情人,寫作是我的妻子。事后一想,對這句話可有多種理解。妻子是由情人轉(zhuǎn)變過來的,我的寫作是由我的閱讀轉(zhuǎn)變過來的,這是一解。閱讀是浪漫的精神游歷,寫作是日常的艱苦勞動,這又是一解。最后,鑒于寫作已成為我的職業(yè),我必須警惕不讓它排擠掉閱讀的時間,倘若我寫得多讀得少,甚至只寫不讀,我的寫作就會淪為毫無生氣的職業(yè)習(xí)慣,就像沒有愛情的婚姻一樣。對于我來說,這是最重要的一解,我要銘記不忘! ∪松吷系闹腔邸 x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xué),她只和自己討論,她的討論與學(xué)術(shù)無關(guān),甚至與她暫時棲身的這個熱鬧世界也無關(guān)。她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態(tài)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于經(jīng)常得不出確定的結(jié)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谇把灾,楊先生如此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這一段話點出了她要討論的兩大主題,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在討論人生的價值時,楊先生強調(diào)人生貫穿靈與肉的斗爭,而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于靈對肉的支配。不過,這里的“靈”,并不是靈魂。楊先生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可是仔細思考之后,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讀到這句話,我也很驚訝,因為我們常說的靈與肉的斗爭,不就是靈魂與肉體的斗爭嗎?但是,接著我發(fā)現(xiàn),她把“靈魂”和“靈”這兩個概念區(qū)分開來,是很有道理的。她說的靈魂,指不同于動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個看不見的靈魂附在一個看得見的肉體上,就形成了一條人命,且各各自稱為“我”。據(jù)我理解,這個意義上的靈魂,相當于每一個人的內(nèi)在的“自我意識”,它是人的個體生命的核心。在靈與肉的斗爭中,表面上是肉在與靈斗,實質(zhì)上是附于肉體的靈魂在與靈斗。所以,楊先生說:“靈魂雖然帶上一個‘靈’字,并不靈,只是一條人命罷了!蔽覀儾环涟选办`”字去掉,名之為“魂”,也許更確切! ∪馀c魂結(jié)合為“我”,是斗爭的一方。那么,作為斗爭另一方的“靈”是什么呢?楊先生造了一個復(fù)合概念,叫“靈性良心”。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認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據(jù)我理解,這個“靈性良心”就相當于孟子說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說的人皆有之的“佛性”。這里有一個疑問:作為肉與魂的對立面,這個“靈性良心”當然既不在肉體中,也不在靈魂中,它究竟居于何處,又從何方而來?對此楊先生沒有明說。綜觀全書,我的推測是,它與楊先生說的“大自然的神明”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個“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稱作神,孔子稱作天。那么,“靈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天對人有這個特殊的賦予。 接下來,楊先生對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討論。她的結(jié)論是:這個目的決不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而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本身。天地生人,著重的是人身上的“靈”,目的當然就是要讓這個“靈”獲勝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決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夠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使自己趨于完善。不妨說,人生的使命就是用“靈”引導(dǎo)“魂”,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靈魂”。用這個標準衡量,楊先生對人類的進步提出了質(zhì)疑:幾千年過去了,世道人心進步了嗎?現(xiàn)代書籍浩如煙海,文化普及,各專業(yè)的研究務(wù)求精密,皆遠勝于古人,但是對真理的認識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話,文明是大大發(fā)展了,但人之為萬物之靈的“靈”的方面卻無甚進步。 尤使楊先生痛心的是:“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蒙在煙雨云霧間!边@位九十六歲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對這個時代偏離神明指引的種種現(xiàn)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shù)溃耸篱g只成了爭權(quán)奪利、爭名奪位的戰(zhàn)場,窮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惱之中……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御。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不難看出,楊先生說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發(fā)出悲嘆:“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薄 r且我們還看到,命運慣愛捉弄人,笨蛋、渾蛋安享富貴尊榮,不學(xué)無術(shù)可以欺世盜名,有品德的人一生困頓不遇,這類事例數(shù)不勝數(shù)!霸旎旱暮鞣菫椋斐闪艘粋不合理的人世!边@就使人對上天的神明產(chǎn)生了懷疑。然而,楊先生不贊成懷疑和絕望,她說:“我們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設(shè)想其中或有緣故。因為上天的神明,豈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边M而設(shè)問:“讓我們生存的這么一個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歸宿處嗎?又安知這個不合理的人間,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楊先生的潛臺詞是:這個人世間可能只是一個過渡,神明給人安排的真正歸宿處可能在別處。在哪里呢?她沒有說,但我們可設(shè)想的只能是類似佛教的凈土、基督教的天國那樣的所在了。 這一點推測,可由楊先生關(guān)于靈魂不滅的論述證明。她指出:人需要鍛煉,而受鍛煉的是靈魂,肉體不過是中介,鍛煉的成績只留在靈魂上;靈魂接受或不接受鍛煉,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績或罪孽;人死之后,肉體沒有了,但靈魂仍在,鍛煉或不鍛煉的結(jié)果也就仍在。她的結(jié)論是:“所以,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薄 ∧敲,楊先生到底相信不相信靈魂不滅呢?在正文的末尾,她寫道:“有關(guān)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為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為止了!笨磥聿荒苷f她完全相信,她好像是將信將疑,但信多于疑。雖然如此,我仍要說,她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因為在我看來,信仰的實質(zhì)在于不管是否確信靈魂不滅,都按照靈魂不滅的信念做人處世,好好鍛煉靈魂。孔子說“祭神如神在”,一個人若能事事都懷著“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說是有信仰的了! 钕壬蛟S多“聰明的年輕人”請教靈魂的問題,得到的回答很一致,都說人死了就是什么都沒有了,而且對自己的見解都堅信不疑。我不禁想起了二千五百多年前蘇格拉底的同樣遭遇,當年這位哲人也曾向雅典城里許多“聰明的年輕人”請教靈魂的問題,得到的也都是自信的回答,于是發(fā)出了“我知道我一無所知”的感嘆。楊先生也感嘆:“真沒想到我這一輩子,腦袋里全是想不通的問題!薄拔姨岬膯栴},他們看來壓根兒不成問題!薄袄先撕苛!”但是,也和當年蘇格拉底的情況相似,正是這種普遍的自以為知更激起了楊先生深入探究的愿望。我們看到,她不依據(jù)任何已有的理論或教義,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獨立思考,一步一步自問自答,能證實的予以肯定,不能證實的存疑。例如肉體死后靈魂是否繼續(xù)存在,她在舉了親近者經(jīng)驗中的若干實例后指出:“誰也不能證實人世間沒有鬼。因為‘沒有’無從證實;證實‘有’,倒好說!庇捎谏袩o直接經(jīng)驗,所以她自己的態(tài)度基本上是存疑,但決不斷然否定! 钕壬恼\實和認真,著實令人感動。但不止于此,她還是敏銳和勇敢的,她的敏銳和勇敢令人敬佩。由于中國二千多年傳統(tǒng)文化的實用品格,加上幾十年的唯物論宣傳和教育,人們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往往不肯相信,甚至毫不關(guān)心。楊先生問得好:“‘真、善、美’看得見嗎?摸得著嗎?看不見、摸不著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嗎?信念是看不見的,只能領(lǐng)悟!蔽覀兊膯栴}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認物質(zhì)現(xiàn)實,不相信精神價值,于是把信仰視為迷信。她所求教的那些“聰明的年輕人”都是“先進知識分子”,大抵比她小一輩,其實也都是老年人了,但浸染于中國的實用文化傳統(tǒng)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精神事物都抱著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態(tài)度。楊先生尖銳地指出:“什么都不信,就保證不迷嗎?”“他們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們不是幾個人。他們來自社會各界:科學(xué)界、史學(xué)界、文學(xué)界等,而他們的見解卻這么一致、這么堅定,顯然是代表這一時代的社會風(fēng)尚,都重物質(zhì)而懷疑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而上’境界。他們下一代的年輕人,是更加偏離‘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錢和物質(zhì)享受的!狈彩菍ξ覀儠r代的狀況有深刻憂慮和思考的人都知道,楊先生的這番話多么切中時弊,不啻是醒世良言。這個時代有種種問題,最大的問題正是信仰的缺失! ∥覠o法不驚異于楊先生的敏銳,這位九十六歲的老人實在比絕大多數(shù)比她年輕的人更年輕,心智更活潑,精神更健康。作為證據(jù)的還有附在正文后面的“注釋”,我勸讀者千萬不要錯過,尤其是《溫德先生爬樹》、《勞神父》、《記比鄰雙鵲》、《〈論語〉趣》諸篇,都是大手筆寫出的好散文啊。尼采有言:“句子的步態(tài)表明作者是否疲倦了。”我們可以看出,楊先生在寫這些文章時是怎樣地毫不疲倦,精神飽滿,興趣盎然,遣詞造句、布局謀篇是怎樣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這些文章是一位九十六歲的老人寫的嗎?不可能。楊先生真是年輕! 讀《務(wù)虛筆記》的筆記 《務(wù)虛筆記》問世后,史鐵生曾經(jīng)表示,他不反對有人把它說成一部愛情小說。他解釋道,他在小說中談到的“生命的密碼”,那隱秘地決定著人物的性格并且驅(qū)使他們走上了不同的命運之路的東西,是殘缺也是愛情。那么,殘缺與愛情,就是史鐵生對命運之謎的一個比較具體的破譯了! 埲奔礆埣玻疯F生是把它們用作同義詞的。有形的殘疾僅是殘缺的一種,在一定的意義上,人人皆患著無形的殘疾,只是許多人對此已經(jīng)適應(yīng)和麻木了而已。生命本身是不圓滿的,包含著根本的缺陷,在這一點上無人能夠幸免。史鐵生把殘缺分作兩類:一是個體化的殘缺,指孤獨;另一是社會化的殘缺,指來自他者的審視的目光,由之而感受到了差別、隔離、恐懼和傷害。我們一出生,殘缺便已經(jīng)在我們的生命中隱藏著,只是必須通過某種契機才能暴露出來,被我們意識到。在一個人的生活歷程中,那個因某種契機而意識到了人生在世的孤獨、意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隔離的時刻是重要的,其深遠的影響很可能將貫穿終生。在《務(wù)虛筆記》中,作者在探尋每個人物的命運之路的源頭時,實際上都是追溯到了他們生命中的這個時刻。人物的“生日”各異,卻都是某種創(chuàng)傷經(jīng)驗,此種安排顯然出于作者的自覺。無論在文學(xué)中,還是在生活中,真正的個性皆誕生于殘缺意識的覺醒,憑借這一覺醒,個體開始從世界中分化出來,把自己與其他個體相區(qū)別,逐漸形成為獨立的自我! ∮袣埲北阋獙で髲浹a,“恰是對殘缺的意識,對彌補它的近乎宗教般癡迷的祈禱”,才使愛情呈現(xiàn)。因此,在殘缺與愛情兩者中,殘缺是根源,它造就了愛的欲望。不同的人意識到殘缺的契機、程度、方式皆不同,導(dǎo)致對愛情的理解和尋愛的實踐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途! ∷^尋求彌補,并非通常所說的在性格上互補。這里談?wù)摰氖橇硪粋層次上的問題,殘缺不是指缺少某一種性格或能力,于是需要從對方身上取長補短。殘缺就是孤獨,尋求彌補就是要擺脫孤獨。當一個孤獨尋找另一個孤獨時,便有了愛的欲望?墒,兩個孤獨到了一起就能夠擺脫孤獨了嗎?有兩種不同的孤獨。一種是形而上的孤獨,即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存在宇宙間沒有根據(jù),如海德格爾所說的“嵌入虛無”。這種孤獨當然不是任何人間之愛能夠解除的。另一種是社會性的孤獨,它驅(qū)使人尋求人間之愛。然而,正如史鐵生指出的,尋求愛就不得不接受他人目光的判定,而他人的目光還判定了你的殘缺。因此,“海盟山誓僅具現(xiàn)在性,這與其說是它的悲哀,不如說是它的起源。”他人的不可把握,自己可能受到的傷害,使得社會性的孤獨也不能真正消除。由此可見,殘缺是絕對的,愛情是相對的。孤獨之不可消除,殘缺之不可最終彌補,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尋求。在這條無盡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終就會看破小愛的限度,而尋求大愛,或者——超越一切愛,而達于無愛! τ趷矍榈母矗梢杂袃煞N相反的解說,一是因為殘缺而尋求彌補,另一是因為豐盈而渴望奉獻。這兩種解說其實并不互相排斥。越是豐盈的靈魂,往往越能敏銳地意識到殘缺,有越強烈的孤獨感。在內(nèi)在豐盈的襯照下,方見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諳孤獨也許正意味著內(nèi)在的貧乏。一個不諳孤獨的人很可能自以為完滿無缺,但這與內(nèi)在的豐盈完全是兩回事! ≡趯嶋H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排列組合: 1、完滿者愛殘缺者。表現(xiàn)為征服和支配,或憐憫和施舍,皆不平等! 2、殘缺者愛完滿者。表現(xiàn)為崇拜或依賴,亦不平等! 3、完滿者愛完滿者。雙方或互相欣賞,或彼此較量,是小平等! 4、殘缺者愛殘缺者。分兩種情形:(1)相濡以沫,同病相憐,是小平等;(2)知一切生命的殘缺,懷著對神的謙卑,以大悲憫之心而愛,是大平等。此項包含了愛的最低形態(tài)和最高形態(tài)。
周國平,知名作家、學(xué)者、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代表作品有哲學(xué)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隨感集《人與永恒》、《把心安頓好》,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自傳《人生哲思錄》、《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等。
代序:我的讀書旨趣
第一輯 哲學(xué)的源頭 泰勒斯:一則關(guān)于哲學(xué)家的寓言 哲人隱語 智慧的誕生 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第二輯 讀《圣經(jīng)》札記 臨終的蘇格拉底 不可發(fā)誓 恨是狹隘,愛是超越 行淫的女人 本鄉(xiāng)人眼中無先知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dān)當 小孩、富人和天國 狂妄者最無信仰 代序:我的讀書旨趣 1.享受讀書的自我發(fā)現(xiàn)之樂,擁有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