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何啟胡禮垣評傳》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綜述篇,全面、系統(tǒng)地回顧了五六十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何、胡的研究,就總體而論,這方面的研究還是薄弱的,無論是從出版專著、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來看,清楚地顯現(xiàn)出這一現(xiàn)象。第二、三部分為生平篇,分別探討了何、胡的人生之路,以及作為文化邊緣人在社會整體轉型期復雜的思想脈絡。第四部分為思想篇,重點分析了何、胡二人的大同思想、民權思想和宗教哲學思想。
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何啟胡禮垣評傳》的寫作宗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何啟胡禮垣評傳》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何啟、胡禮垣二人的思想脈絡,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何啟、胡禮垣二人豐富多彩的人生歷程與內(nèi)心世界。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何啟胡禮垣評傳》認為,何、胡二人是近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啟蒙思想家,他們提出的社會整體改革方案在同時代人中是罕有匹敵的。何、胡思想既是中西合璧的產(chǎn)物,又是世俗與宗教的結晶,更是現(xiàn)實與夢幻的組合。構成要素間的多元性與排列組合的無序性,注定了何、胡思想在現(xiàn)實世界的尷尬與無奈。當舊世界被歷史的車輪碾過之后,何、胡思想只能成為歷史坐標上的符號。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5000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fā)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沖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xiàn)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f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產(chǎn)生這一奇跡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chuàng)造、積累、發(fā)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nèi)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tài)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chuàng)新過程中實現(xiàn)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fā)展的辯證規(guī)律的。
張禮恒,山東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1963年6月生于山東省安丘市。1985年獲曲阜師范大學歷史系學士學位。1988年獲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博士學位。著有《從西方到東方:伍廷芳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演進》(商務印書館2002年)、《民國外交官伍廷芳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國民黨元老丁惟汾評傳》(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等,主編、參編教材5部。近年來在《近代史研究》、《國民檔案》、《東方文化》、《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目前正在進行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辦課題“清代駐外公使與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研究。
第一章 研究綜述篇
一、大陸及港臺的研究概況
二、日本、美國研究概況
第二章 生平篇(一) ——何啟
一、非常之世與非常之人
二、紀念亡妻,創(chuàng)辦西醫(yī)書院
三、孫中山的良師益友
四、聲名卓著的香港華人領袖
第三章 生平篇(二) ——胡禮垣
一、家世與學養(yǎng)
二、謝絕諸侯羅聘,不應國王盛請
三、退隱香港,閉戶著書
四、《梨園娛老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五、呼喚友愛,譴責戰(zhàn)爭——《伊藤嘆》
六、彈奏滅清詠嘆調(diào)——《滿洲嘆》
七、馨香一瓣祈共和
八、皈佛唱頌送終年
第四章 思想篇
一、大同思想
二、民權思想
三、宗教哲學思想附錄
1.何啟、胡禮垣大事記
2.人名索引
3.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1879年5月,孫中山在母親的陪伴下,乘船抵達檀香山。時年13歲。先人意奧蘭尼學校(Lolani School)讀書。1882年7月,以本屆畢業(yè)班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隨后又進入設在火奴魯魯?shù)膴W阿厚學院(Oahu College,Honolulu)學習。正當孫中山沿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前行時,哥哥孫眉的橫加干涉使其計劃夭折。志存高遠、傾心西化的孫中山在檀香山的4年問,經(jīng)歷著思想觀念的第一次大裂變。仿照西方,改良中國的思想萌芽在此滋生。正如他后來所說:“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xiāng)。故每課暇,輒與同國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睂O眉作為深受傳統(tǒng)觀念浸染的商人所關注的是如何發(fā)財致富,對于改良中國的政治問題則根本不予重視。當孫中山?jīng)Q意要剪掉辮子,皈依基督教時,孫眉自然是堅決反對,并以斷絕資助為殺手锏,逼令孫中山輟學回國。1896年11月,孫中山在給翟理斯先生的信中述說了當年的情景:“后兄因其切慕耶穌之道,恐文進教為親督責,著令回華,是十八歲時也。”
意志堅強的孫中山并沒有因此終止西化的步履,并沒有停止對改良中國方案的探索。1883年7月,回到國內(nèi)的孫中山進入香港基督教圣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Diocesan Home)讀書。同年11月,孫中山與好友陸?zhàn)〇|一起在美國牧師喜嘉理的主持下,在香港必列者士街綱紀慎會堂接受了洗禮,成為基督徒,并改號為逸仙。1885年4月,孫中山轉入皇仁書院學習。一年后又轉學至廣州博濟醫(yī)院的附屬醫(yī)科學校即南華醫(yī)學堂學醫(yī)。該校系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所辦,始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是亞洲最早的西式醫(yī)院。1887年9月,孫中山轉入香港西醫(yī)書院求學。何啟與孫中山的友誼由此開始。
何啟與孫中山是如何相識、相知的,目前尚沒有一份完整的記載,但是。答案可以在合理的推測中找到。大致說來,起因不外乎如下幾點:兩人都有求學海外的經(jīng)歷,同是皇仁書院的校友,同是上帝的子民;何啟娶英國名門閨秀為妻的神奇故事,自然是年輕的中國學生們課下議論的熱點;何啟在香港西醫(yī)書院擁有的“兩個惟一”:管理機構中惟一的中國人,教師隊伍中惟一的中國人,理所當然地會成為學子們仰慕的對象、接近的目標。再者孫中山自身也是很優(yōu)秀的。大學一年級和大學四年級時,孫中山在何啟講授的“生理學”和“法醫(yī)學”兩門課程的考試中,成績都居全班第一。上述種種原因,二位走到一起、談到一處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