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分析基礎與應用》以車與車、車與兩輪車、車與行人等不同事故類型為基礎,不僅給出了各種事故形態(tài)的車速計算方法,還給出了許多試驗數(shù)據(jù)或經(jīng)驗數(shù)據(jù),供研究人員查詢、借鑒和參考。本書的內(nèi)容廣泛豐富,但因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原因相當復雜,對于千差萬別的事故分析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包羅萬象,所以本書還闡述了事故研究的基本知識,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可應用于分析的基礎理論和公式。
本書適用于高等院校的學生作為教材或教輔參考書,供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用于學習交通事故分析理論、碰撞車速計算,以及用于指導其進行事故再現(xiàn)分析;也可以作為警察或交通事故的司法鑒定人員的工具書,指導其進行事故鑒定。
第一篇 基礎篇
第1章 交通事故發(fā)生的過程
1.1 車與車碰撞事故分析要點(碰撞前)
1.2 車與車碰撞事故分析要點(碰撞時)
1.3 車與車碰撞事故分析要點(碰撞后)
1.4 車與車碰撞事故分析要點(物證及信息收集)
1.5 行人事故分析要點
1.6 自行車事故分析要點
1.7 摩托車事故分析要點
第2章 交通事故分析中的數(shù)學知識
2.1 一次函數(shù)
2.2 二次函數(shù)
2.3 三角函數(shù)
2.4 聯(lián)立函數(shù)
第3章 交通事故分析中的物理知識
3.1 最大靜止摩擦力
3.2 滾動摩擦力
3.3 速度
3.4 加速度
3.5 減速度
3.6 勻加速直線運動
3.7 與重力相關的運動
3.8 拋物運動
3.9 運動法則
3.10 力、質(zhì)量、重量的單位
3.11 角度的單位
3.12 動量
3.13 沖量
3.14 動量守恒定律
3.15 功
3.16 動能
3.17 能量守恒定律
第4章 輪胎的基礎知識
4.1 輪胎構造
4.2 輪胎規(guī)格
4.3 輪胎制造年份標識
4.4 輪胎的性能
4.5 縱向滑痕
4.6 通過縱向滑痕分析速度
4.7 側(cè)向滑痕
4.8 不同車輛的停車距離
第5章 汽車的基礎知識
5.1 汽車的操縱性和穩(wěn)定性
5.2 汽車的轉(zhuǎn)向特性
5.3 極限轉(zhuǎn)彎速度
5.4 制動裝置
5.5 汽車前后輪胎的作用
5.6 輪胎爆胎時的車輛走向
5.7 備胎
5.8 反應時間
5.9 行駛記錄儀
第6章 二輪車特性與事故分析基礎
6.1 二輪車操縱性和穩(wěn)定性
6.2 二輪車乘員的摩擦系數(shù)和二輪車輪胎的摩擦系數(shù)
第二篇 應用篇
第7章 汽車碰撞形態(tài)
7.1 時間歷程上的汽車碰撞過程
7.2 碰撞后的汽車運動
7.3 汽車的重心
7.4 乘員的移動方向
第8章 汽車等效固定壁障碰撞速度、有效碰撞速度及碰撞前速度
8.1 彈性碰撞與塑性碰撞
8.2 有效碰撞速度
8.3 能量守恒定律與變形產(chǎn)生的能量吸收
8.4 能量吸收分布圖
8.5 與柱狀物碰撞事故的變形分析和碰撞速度解析
8.6 車體變形的測量方法(以前部測量為例)
8.7 等效固定壁障碰撞速度的計算方法
8.8 鑒定實例
第9章 二輪車事故速度分析
9.1 摩托車的有效碰撞速度
9.2 踏板車的有效碰撞速度
第10章 二輪車事故的分析與碰撞速度解析實例
10.1 二輪車事故分析方法的總結
10.2 助動自行車的速度分析
10.3 摩托車的速度分析
10.4 計算結果的驗證
第11章 汽車及二輪車鉆入事故的有效碰撞速度
11.1 汽車鉆人事故的有效碰撞速度
11.2 二輪車鉆人事故有效碰撞速度
第12章 行人及自行車事故碰撞地點的推測
12.1 行車事故中,行人的拋距
12.2 行人事故碰撞地點的推測方法
12.3 自行車事故碰撞地點的推測方法
12.4 行人事故及自行車事故的分析重點
第13章 逃逸事故調(diào)查與輪胎痕跡
13.1 輪胎痕跡
13.2 布料痕跡和擦拭痕跡
13.3 利用紅外線拍照與熒光燈進行調(diào)查
13.4 擦痕
13.5 碾壓形態(tài)
13.6 逃逸事故分析實例(高速公路翻車事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