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是記述德蘭修女生平的傳記。
德蘭修女(1910-1997,又譯為特蕾莎修女等),生于奧斯曼帝國的科索沃省,阿爾巴尼亞裔,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wù)。德蘭修女在少女時期因內(nèi)心的召喚加入天主教修會成為一名修女,后來又立志為窮苦的人服務(wù)而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創(chuàng)辦仁愛修女會,收留、照顧流浪的兒童、無家可歸者,提供看護和治療。
1979年,德蘭修女獲諾貝爾和平獎。她被譽為諾貝爾獎百余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wù)咧。諾貝爾授獎公報稱:“在德蘭修女樸素的裝束下,隱藏著一個高貴的靈魂。她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個。她靠著無限的愛去服務(wù)窮人中的窮人,以她的一生,實際彰顯偉大的愛!
本書文筆細膩,資料豐富,章節(jié)勻稱,富于情節(jié)的敘事伴以精妙的分析和議論,情感思想深刻純真,在思想、知識、文學性方面都很有價值。
華姿,女,生于湖北天門,畢業(yè)于武漢大學中文系,現(xiàn)供職于湖北電視臺。著有詩集和散文詩集《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念》《感激青春》《一只手的低語》等,散文和隨筆集《自潔的洗濯》《兩代人的熱愛》,長篇系列散文《一個人的田野》,長篇散文體傳記《上帝的禮物》等。曾獲冰心圖書獎、長江文藝散文獎和屈原文藝獎。
第七章
貧民窟的天使
到了1949年的3月,有四個女孩追隨德蘭姆姆深入貧民窟為窮人服務(wù)的事,終于被加爾各答的主教知道了。主教很生氣,他立即召來神父和院長。他說:“這成何體統(tǒng)?這些來自印度最好家庭的女孩,在沒有任何人監(jiān)護的情況下,在加爾各答市區(qū)到處亂跑,你們說,這像什么樣子?”
神父解釋道:“并不是沒有監(jiān)護人,閣下,德蘭修女是一個校長,她知道怎么保護她們。”
院長卻不這么看,她說:“我同意大主教的話,這會讓整個教會蒙羞的!
主教點點頭說:“我要這件事立即停止。神父,你馬上去辦。很顯然,這個實驗已經(jīng)失控了!
聽了這話,神父有些激動,他站起來說:“請恕我直言,閣下,應(yīng)該說是我們失控了。德蘭修女啟發(fā)了年輕女孩,使她們愿意為最窮困的人奉獻……”
主教打斷他:“為什么這些有著大好前程的女孩,愿意放棄一切為窮人奉獻呢?”
神父回答說:“我相信她們一定認為自己是在為上帝奉獻!
院長插嘴道:“閣下,為了她自己和那幾個女孩的安危,我認為應(yīng)該要求她們馬上返回修道院!
主教正要開口,神父忙說:“閣下,我請求你,請你再給她一點時間,至少讓她做完這一年,這也是教皇同意了的!
主教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不再說話。但這并不表明主教改變了想法。所以第二天上午,神父還是親自去了一趟摩提吉。
德蘭姆姆正在埋頭修補一張繃子床,她像一個老練的織匠一樣,嫻熟地工作著。神父簡要地轉(zhuǎn)述了一下主教的想法,然后婉轉(zhuǎn)地說:“勞萊德修道院歡迎你一年后回來,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件事牽涉到了那幾個年輕女孩!
姆姆不解地問:“有什么問題嗎?雖然她們還不是修女,但她們照著嚴格的規(guī)定過信仰的生活!
神父回答說:“是的,她們完全可以接受訓練,當你回來后,她們就可以加入勞萊德修會,成為修道者了。”
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問神父:“回去?那我的工作怎么辦?”她指著屋子里的病人,“我不能幫了他們一半,就丟下他們不管吧!
神父問道:“那你想怎么辦?”
姆姆重新埋下頭繼續(xù)她的工作,過了好一會兒,她才抬起頭來,緩緩地說:“神父,我想申請成立一個修會!
神父先是一愣,而后哈哈地笑了。他說:“修女,你知道嗎?從1850年以來,梵蒂岡就再沒有批準過新的修會成立了。至于你的工作,他們會認為可以由民間慈善機構(gòu)接手!
姆姆搖搖頭,堅定地說:“不,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wù),是一項艱辛而沒有止境的工作,為了長久地努力于這項工作,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只有修會生活才能做到!
神父說:“申請修會牽涉到很多方面,你需要提出一份規(guī)劃書和你的工作記錄,要解釋為什么要成立一個新的修會,還要寫下你的規(guī)章,等等!
姆姆沒有作聲,她站起來,走到屋子的另一個角落,從她隨身攜帶的紙包里,拿出一疊厚厚的文件,遞給神父:“規(guī)劃書、記錄、規(guī)章,我都準備好了,神父!
神父從姆姆手中接過那疊沉甸甸的文件時,感到非常意外,但同時又覺得是在意料之中。因為,德蘭姆姆就是這樣一個經(jīng)常讓人驚訝的人。
神父以最快的速度讀完了姆姆的規(guī)劃書,然后又以最快的速度把規(guī)劃書送到了主教手里。
幾天后的一個清晨,神父再次前往主教的府邸。
主教把一張還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報紙扔在神父面前:“你看看,你看看這一篇,‘貧民窟的天使’,加爾各答的媒體總是喜歡這樣報道她,甚至連市議會都支持她!
神父說:“如果她的修會被承認,那么,那幾個女孩就有資格宣誓成為修女了。她一直都很重視她們的屬靈操練!
主教說:“是的,是的,但我看到規(guī)劃書上除了守貧、貞節(jié)和順服之外,還有第四戒:全心全意為最貧苦之人奉獻!
天主教規(guī)定,一個女孩如果要加入修會,不管是哪一個修會,都必須宣誓遵守三條基本戒律,即守貧、貞節(jié)和順服,也叫戒財、戒色、戒意。意即個人意志。所謂守貧,就是過貧窮的生活。耶穌說:“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3》)耶穌所說的貧窮,不單指物質(zhì)生活,而是指一種精神或心理狀態(tài)。徹底自空,就是貧窮的一種最高境界。因此,貧窮的人有福了,意思是:那知道自己全然無助因而全然信靠上帝的人有福了。而德蘭姆姆規(guī)定,她的修會成員,除了遵守這三戒之外,還必須宣誓遵守第四個戒律,即全心全意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wù)的戒律。
神父說:“這正是她的修會與眾不同之處!
主教糾正道:“那還不是她的修會!
但神父仍然執(zhí)拗地說:“她的修會有200多條規(guī)定,闡述修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wù)!
主教打斷他:“我知道,這些文件我都看過了。神父,下個月我將要去羅馬,在這之前,如果我沒聽到任何有關(guān)德蘭修女的批評,那么,我會考慮把她的申請帶去的!
神父驚喜得連話都不會說了:“但是閣下,你是說,不,我是說,謝謝閣下!
勞萊德修道院的這個神父,是一個身材瘦小不茍言笑的老頭,看上去很嚴肅,甚至還有點古板,但實際上,他是一個內(nèi)心充滿熱情的人,他給了德蘭姆姆很重要很重要的幫助。如果不是他的慷慨相助和熱心推動,之后給整個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恐怕不會那么快就獲得梵蒂岡的特別批準而在加爾各答創(chuàng)建。當然,加爾各答的主教也不壞,雖然他看起來好像總是在批評或為難德蘭姆姆,但實際上,他是很欣賞德蘭姆姆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該負的責任,他不過是在盡一個主教的職責而已。
仁愛傳教修女會成立了
1950年10月的一天,一封來自梵蒂岡的重要信件寄到了勞萊德修道院。神父看過后,一分鐘也沒有耽擱,立即帶著這封信來到了高瑪家。但姆姆不在。高瑪太太就叫小梅寶去把姆姆找回來。
姆姆正在為一件家事難過,阿爾巴尼亞政府拒絕批準她的媽媽和姐姐離境。這就使姆姆永遠地失去了與母親相見的機會。看到姆姆進屋,神父笑著對高瑪太太說:“看,她從戰(zhàn)場上回來了!鄙窀刚f得沒錯,摩提吉就是一個戰(zhàn)場——對于世界上所有為窮人服務(wù)的人來說,每個貧民窟都是一個戰(zhàn)場。
高瑪太太連忙站起來,對姆姆說:“我知道你不接受任何人的熱心招待,不過,修女,我可以為你倒一杯茶嗎?”
姆姆回答說:“謝謝,我不渴!
高瑪太太出去后,神父問姆姆:“這是真的嗎?”神父指的是不接受招待這件事。
姆姆回答道:“不論窮人或富人,總有人喜歡邀請我們一起喝茶,或者吃東西。我們絕對不接受窮人的施舍,但是只接受富人的邀請,又會傷害窮人,所以干脆都拒絕!
神父說:“我相信這一定會讓很多人感到很失敗,德蘭院長!
范儒神父雖然看起來很嚴肅,但有時也很幽默。當他稱姆姆為德蘭院長時,姆姆一時還沒領(lǐng)會過來呢,她順著神父的話說道:“我們并不擔心,可是……”話沒說完,她立刻就從神父神秘的笑容里領(lǐng)悟到發(fā)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她吃驚地問:“您說什么?德蘭院長?”
神父一向都是莊重的,但這會兒,他也頑皮地笑著,像個孩子一樣,跟德蘭姆姆做了一個鬼臉,然后才從皮包里取出那封重要來信,站起來很鄭重地遞給姆姆。
德蘭姆姆簡直不敢相信,她狐疑地望著神父。神父跟她點頭,鼓勵她,但她仍然不敢相信。遲疑了好一會兒,她才鼓起勇氣小心地打開了信封。對姆姆來說,這真是一個天大的喜訊,羅馬教廷竟然批準了她的申請,同意她在加爾各答創(chuàng)辦一個嶄新的修會。
天主教的修會通常是一種國際性的組織,但也有一部分修會是屬于教區(qū)性的,即只能在某個規(guī)定的教區(qū)內(nèi)開展工作。仁愛傳教修女會在初期就是教區(qū)性的——屬于加爾各答教區(qū)。
10月7日這天,仁愛傳教修女會在加爾各答的大教堂里舉行了莊嚴的成立慶典,這個重要的禮儀由大主教主持。主教身穿紅色的圣袍,顯得格外的華貴和隆重。天主教的圣袍有紅色、白色和紫色等幾種顏色,白色代表純潔、喜慶,紅色代表隆重、慶典,紫色代表悔改、補贖和哀悼。不同的禮儀,主禮人——主教或神父,要穿不同的祭衣或圣袍,以顯示對所行禮儀的尊敬和重視。
德蘭姆姆跪在祭臺前,謙卑地接受主教的祝福。主教說道:“那些流浪的人,饑餓的人,無家可歸的人,被遺棄的人,你們將照料他們,幫助他們,探視他們,讓他們感受上帝的愛,喚起他們對上帝慈愛的回應(yīng)!敝鹘套詈笳f:“上帝的成就將經(jīng)由你而彰顯,神圣的德蘭院長,歡迎你加入加爾各答教區(qū)!
姆姆抬起頭,誠懇地說:“閣下,請稱我為德蘭修女就好,我這么渺小的身軀,承受不了那么長的頭銜。”主教笑了。
這時,音樂響了起來,女孩們開始高唱圣歌。寬廣、樸實、純凈、甜美的圣歌,使人激動,又使人沉靜,完完全全是一種響徹心靈的祈禱。在今天終于成為修女的幾個女孩,手擎蠟燭,在姆姆的帶領(lǐng)下,表情肅穆地走到祭臺前,開始宣讀她們神圣的誓言:
為解除基督無盡的渴望,我將全心全意奉獻最貧困之人,照料傷殘孤苦之人,并且教育流浪兒童,探望乞丐及其子女,安置被遺棄、被驅(qū)逐、未蒙愛之人,以慈愛工作彰顯上帝之愛。
在這個偉大的時刻,德蘭姆姆眼睛里淚光閃閃。蘇妮塔,瑪麗亞,還有葛楚,每一個人都是雙眼含淚。其實,不只是她們,觀禮的人們也是如此。我想,使人們感動得流下熱淚的,決不僅僅是這個美麗的儀式——不僅僅是美妙的音樂,閃爍的燭光,潔白的衣服,神圣的誓言,而是德蘭姆姆和她的修女們所投身的這個不同凡響的事業(yè),是她們偉大的愛和奉獻,以及她們對上帝積極而絕對的回應(yīng)。是的,她們的回應(yīng)是一種絕對的震撼人心的回應(yīng),她們是基督真正的追隨者。
這個由德蘭姆姆所領(lǐng)導(dǎo)的、由中產(chǎn)階級的女孩們所組成的貧民區(qū)基督仁愛傳播會,終于在加爾各答成立了。其英文全名是:CarriersofChristsloveintheSlums。但人們更喜歡或更習慣稱它為:仁愛傳教修女會,即MissionariesofCharity。
這是1950年的10月,德蘭姆姆的仁愛事業(yè)只不過剛剛開展了兩年多,但羅馬教皇就認可了這個年輕的新修會。這對于規(guī)矩重重的羅馬教廷來說,是一個異常迅速的承認,也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承認。
從此之后,姆姆的追隨者迅速增加,全是清一色的年輕女孩。但姆姆對此并沒有頭腦發(fā)熱。她知道,她們畢竟還年輕,誰也不能保證她們中間的每一個都能堅持自己的選擇,有的可能是出于一種浪漫的想法,或者一時的沖動。因此,姆姆給她們每個人都留了退路,允許她們隨時改變主意。而對于圣瑪麗中學的女學生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姆姆堅持給那些未完成學業(yè)的女孩上課,督促她們自學,并堅持要她們返回學校參加畢業(yè)考試。最后,這些女孩們都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圣瑪麗中學畢業(yè),而且,沒有一個人從這個集體里退出。
不久,這個年輕修會的人數(shù)就達到了12人,那間小小的閣樓顯然無法容納這么多的人了,就在這時,一個叫麥可高木的商人找到姆姆,說他在加爾各答的小溪巷有一棟樓房,二層樓全都空著,如果姆姆愿意使它發(fā)揮一點作用的話,那么他樂意奉獻出來。
于是姆姆就帶著女孩們從高瑪家的閣樓里搬了出來。
因為是在二層樓,姆姆就稱它為“上屋”。
上屋作為仁愛傳教修女會的總部存在的時間并不長,因為修會發(fā)展得很快。當修會成員達到28人時,上屋也住不下了。于是,她們搬到了位于加爾各答下環(huán)路54號的一座小型綜合建筑中。
這是一幢三層的樓房,而且最令人欣喜的是,小樓的中間還有一個院子。房子的主人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但很認同仁愛傳教會對于社會工作的熱心和關(guān)注,尤其欽佩德蘭姆姆為窮人所做的一切,因為要舉家遷往巴勒斯坦,便以最便宜的價格把房子賣給了仁愛傳教修女會。
有了這棟小樓,以及隨之而來的團體生活,姆姆就像回到了勞萊德修道院一樣。每一天,她和修女們都是以祈禱開始,以祈禱結(jié)束的。祈禱是她們力量的源泉。如果把生命比作一輛汽車,那么,祈禱就是它的油料,如果沒有油料,汽車將無法抵達旅程的終點。祈禱之于靈魂,就如血液之于肉體。透過祈禱,她們獲得一顆清凈的心。有了一顆清凈的心,就能聆聽上帝,對上帝說話,就能從他人身上看見上帝和他的愛。
在這個以信仰為軸心的集體里,女孩們是快樂而富有的,但同時她們又是絕對貧窮的。
每個修女所擁有的全部個人財產(chǎn),就是一枚十字架,幾本經(jīng)書,三套滾著藍邊的白色會服——一套穿、一套洗、一套等著晾干,一雙涼鞋,一床鋪蓋,一個搪瓷碟子——用來吃飯,一塊肥皂——裝在煙盒里,一個洗漱盆,一只寫有號碼的鐵桶——用來存放所有的東西。
她們通常是三四個人共住一個房間,每天基本上只吃米飯和素菜。她們沒有電視機,至多有部收音機,僅僅用于收聽新聞。她們不用電風扇,即便氣溫高達40多度。因為在印度,電風扇是生活富裕的象征。
每個自愿加入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女孩,其實在入會之前,就已明了自己所要過的生活。但這并不能阻止她們追求的腳步——這其中一定隱含著深刻的奧秘。德蘭姆姆曾經(jīng)自豪地說:“只有很少很少的修女在一段時間后選擇了離開,那只是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女孩。”為了祝福這些離去的女孩,姆姆專門在她的200多條清規(guī)里補充了一條:為所有曾屬于這個修會的人祈禱,愿主護佑她們。
后來,有個富有而善良的商人看到她們?nèi)绱诵量,又如此清貧,就給她們送來一臺嶄新的洗衣機。姆姆為此專門召開會議,讓年輕的修女們自己決定,是接受,還是婉言謝絕?結(jié)果修女們一致認為:寧愿自己動手洗衣服,也要像耶穌那樣,一輩子恪守貧窮。
而這種貧窮,并不僅僅局限于物質(zhì),還意味著一種心靈的貧窮,即倒空自我,打碎自我,在一切的事情上,清除名利心、虛榮心,等等。有一段她們每天念誦的祈禱文,很明確地闡明了這種赤貧所深含的奧妙:
“噢!耶穌,解除我被愛的向往,被夸獎的向往,被尊崇的向往,被贊美的向往,被喜歡的向往,被請益的向往,被贊同的向往,被歡迎的向往。被羞辱的恐懼,被蔑視的恐懼,被責難的恐懼,被毀謗的恐懼,被遺忘的恐懼,被冤枉的恐懼,被訕笑的恐懼,被懷疑的恐懼!
在仁愛傳教修女會初創(chuàng)時期,有個叫安德瑞雅的修女在一次醫(yī)科考試中獲得了金獎。當她興致勃勃地拿著那枚漂亮的獎?wù)氯ハ蚰纺穲笙矔r,姆姆卻問她:“那么,小姐妹,你想用它來干什么呢?”
安德瑞雅回答說:“這一點,我倒沒想過。”
于是姆姆說:“你應(yīng)該明白,這個獎?wù)聦δ銢]有意義。你不會去開診所,你也不會在自己的名字后寫上什么學術(shù)頭銜,你是個為窮人工作的修女,一枚獎?wù)履苡惺裁从脠瞿??nbsp;
安德瑞雅一下子就明白了,她把這枚漂亮的獎?wù)峦肆嘶厝。結(jié)果她獲得了一種自由的感覺——榮譽又何嘗不是一種捆綁或負擔。這種自覺自愿的貧窮,不僅使人獲得自由,也使人獲得釋放和獨立。圣方濟各早就說過:“如果我們擁有財產(chǎn),我們就要有武器來保衛(wèi)它!
在這一章的最后,我要告訴你們,仁愛傳教修女會所要服侍的人,是那些即便被稱為窮人都顯得奢侈的人:他們是那些不上教堂的,因為身上的衣服骯臟;他們是那些不吃東西的,因為已經(jīng)沒有了吃的力氣;他們是那些倒在街頭的,因為知道自己即將死去,而路過的人不會看他們一眼;他們是那些不會哭泣的,因為眼淚已經(jīng)流干。
而仁愛傳教修女會自始至終都將為了他們而存在。而且,只為了他們而存在。姆姆曾對她的一個朋友說:“我們的修會只為了一個目的而存在,即給那些最窮的人找些吃的。星期一吃大米和鹽,星期二吃鹽和大米,星期三又吃大米和鹽。如此等等!
從那時起,加爾各答下環(huán)路54號的這棟小樓,就成了仁愛傳教修女會的總部,直到現(xiàn)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