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研究》由同濟大學曾亦教授與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主編,為國內(nèi)首本以春秋學作為研究對象的輯刊,此為第二輯!洞呵飳W研究》(第二輯)共收文章17篇,分4個欄目:公羊發(fā)微類6篇,三傳通論類5篇,春秋學史類2篇,書評1篇。共27萬字。此輯所收文章分布均勻,《左傳》《公羊》《榖梁》皆有專論,漢人、宋人、清人春秋學著作皆有涉及
本書是“論道稷下:新材料、新方向下的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學術會議集。本書內(nèi)容分為四個專題,在研究方法上博集兼有,包括典籍詮釋、文圖互見、文本析讀;主題上古新并聚,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包括宗教信仰、社會文化、中外交流、性別研究等,其中多篇論文即已相互形成對話。本書的學術價值在于其“新材料”和“新方向”。
本書備載書序,除注今文二十九篇外,又取諸書《湯誓》《泰誓》諸篇逸文,依書序補入。注文則輯馬融、鄭玄等古注,古注所缺,則自為注,偽孔傳亦間采一二,疏中則詳揭注文出處或注文用意,與注說不同者則存異或者辯駁。注、疏之間則仿《釋文》之例注音或辨析字體,故名“音疏”。本次整理為《音疏》首次校點整理,選取《皇清經(jīng)解》咸豐庚申本為底
本書已不再是簡單的歷史背景介紹,而是試圖從宏觀上描繪出周王朝時期的文化與思想的變遷與歷史走向的相互關聯(lián),尤其是對華夏文明最為輝煌燦爛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著墨最多。它不是簡單的歷史敘述,也不是那些源遠流長、膾炙人口歷史故事的演義,而是以先秦文物、文獻所載作為參考基點,以文化、思想的變遷為主線,結合可影響歷史走向的重要歷史事件,
《春秋》經(jīng)傳之政治哲學在中國思想史與政治史上有著巨大影響,深入研討《春秋》經(jīng)傳之政治哲學,并以之結合中國歷代之社會治理及政治制度變遷,對于深刻理解中國社會的古今之變,有著重要意義。本書收錄了學界對于《春秋》經(jīng)傳政治哲學及其影響的論文十三篇,分別從《春秋》經(jīng)政治哲學、《春秋》三傳政治哲學、《春秋》政治哲學的歷史影響三個方
《古代文明》是由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2年聯(lián)合主辦的大型學術輯刊,文稿內(nèi)容以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為主(包括考古、歷史、藝術史、科技史、思想史等諸多方面),該學術輯刊的出版及時地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進一步促進古代文明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孫明復先生小集》,原名《睢陽子集》,宋孫復著。《孫明復先生小集春秋尊王發(fā)微》于元戰(zhàn)亂之后亡佚。清代趙國麟始獲孫復詩文集之鈔本,有詩文二十二篇,附錄三篇,名曰《孫明復小集》。后又有李文藻鈔本、《四庫全書》本、徐坊過錄本以及乾隆四十年聶鈫杏雨山堂刻本,皆祖于此。其中李本存有李文藻等人手校記錄,彌足珍貴。此次校點以杏雨山堂
本書以《國語》為切入點,通過對《國語》學史的梳理來呈現(xiàn)經(jīng)學史的演變歷程。作為一部經(jīng)學序列中的邊緣文獻,《國語》是觀察經(jīng)學邊界變動演化的浮標。因此,本書將《國語》置于經(jīng)學史發(fā)展的宏大背景中,通過梳理《國語》在經(jīng)學史演變過程中各個重要節(jié)點的不同境遇,特別是歷代學者對《國語》不同的認知定位,尋找《國語》在經(jīng)學史中的變動軌跡,
有很多原因讓中國古代的人們提筆書寫自己:讓親人知道自己的近況,記錄旅行中的經(jīng)歷,為自己辯護、抱不平,表達對個人能力的驕傲或?qū)ι畹氖,抑或解釋著書立說的緣由。許多寫作者會用幽默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缺點,而那些為子孫后代寫作的人,則往往采用嚴肅的語氣。一些人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另一些則用散文。此書選取了西周至清末3000
本書作者通過引入里耶秦簡、岳麓書院藏秦簡及張家山漢簡等出土文字材料,以及錢幣學研究、統(tǒng)計的成果,借鑒布羅代爾歷史人類學中的“三時段”觀察視角,重新鉤稽自殷周直至漢武帝時代的貨幣、財政、制度、政治史實,以貝殼、仿貝、青銅塊等五花八門的貨幣產(chǎn)生、競爭、統(tǒng)一為綱目,將列國稱霸、秦亡漢興、楚漢爭雄,直至漢武帝建立統(tǒng)一大市場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