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類的認識》(即《人類理解論》)是西方哲學史,尤其是近代哲學認識論傳統(tǒng)中舉足輕重的一部著作。它是英國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之作。
自1689年首次出版以來,洛克對此書進行了反復修改。于是《論人類的認識》早期陸續(xù)出版了七個英文版本,不同版本之間,在語詞上有著頗多不同。而后尼迪奇對此書的七個版本進行了比較與考察,并參考法文、拉丁文譯本等版本,編定了迄今為止《論人類的認識》的全面?北,中譯本首次引進。它以全方位的視角為我們展現(xiàn)了洛克在此書的寫作與之后的修改過程中的細微的思想變化與表述的差別,讀者可以在閱讀中對照《論人類的認識》不同版本的內(nèi)容,更為詳盡地了解洛克的哲學思想。對于洛克哲學思想的專業(yè)研究,此書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影響休謨、康德的啟蒙經(jīng)典,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奠基之作
七版本?比伦g本,呈現(xiàn)洛克的天才、謙遜與審慎
幾點說明
洛克的經(jīng)典之作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國內(nèi)學界一般譯為“人類理解(或理智)論”,然而這種譯法容易使人聯(lián)系到運用思想的理性認識,但洛克的著作卻是探討發(fā)端于感覺的從感性到理性的整個人類認識過程,所以譯為“論人類的認識”較為名副其實。
歷史上沒有幾個哲學家像洛克那樣,生前對自己的著作從內(nèi)容到形式進行了如此細致反復的修改,因此作為近代經(jīng)驗論經(jīng)典之作的《論人類的認識》(以下簡稱《論認識》),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權(quán)威的?卑姹。有鑒于此,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哲學系主任尼迪奇(P. H.Nidditch),花了十年工夫,對此書各早期版本以及有關(guān)的書信等資料,進行了分析比較,編成了這本當今公認的最權(quán)威的《論認識》的比對本,1975 年由克倫登出版社出版,1979 年出版修訂版。
尼迪奇編輯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力圖從內(nèi)容到形式再現(xiàn)洛克寫作的思考歷程。譯者亦努力使譯文達到同樣的目的。由于洛克的改動是在英語的框架內(nèi)進行的,為了表明改動前后的不同,在翻譯方法上略為側(cè)重于直譯,當然也要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同時盡量不用譯者的說明或解釋,以求忠實表述洛克的原意。
尼迪奇認為,《論認識》的第4 版最接近洛克的最后思想,所以在本書的編輯方法上,正文基本上但非絕對以第4 版為基礎(chǔ)。他把其他版本的差異分為兩類:一類是關(guān)于思想的實質(zhì)上的改動,另一類只是詞法形式上的變動。后者多達千余條,編者按正文的頁碼將之記錄下來,作為本書的附錄。而前者則在正文的腳注中說明。譯者參照編者的意圖,為免累贅,形式上的不同全部從略,而把關(guān)于思想的實質(zhì)上的改動放在正文的腳注中。
洛克很重視著作形式上的完善,全書各節(jié)都有內(nèi)容提要,在第1 版中是和章節(jié)的目錄合在一起的。經(jīng)友人的建議,從第2 版起,改放在每節(jié)開頭的頁旁空白。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譯本則以之作為各節(jié)的第一句。尼迪奇考慮到洛克的意見,把提要放在和正文隔一行的腳注中,用小一號的斜體字排出,并用橫線與其他腳注分隔開來。本書則放在各節(jié)開始的方括號中。
洛克對古代作品的引用很少注明出處,有的編者已予補上,沒補上的譯者已設(shè)法補上。洛克引用的外文多為拉丁文,而且多數(shù)在正文中已譯為英文。未經(jīng)翻譯的少數(shù)單詞和短句,編者多已譯成英語附于書后。這些譯者都按編者的英譯譯出。個別編者未翻譯的,連同個別的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則是譯者請教內(nèi)行譯出的。
洛克對標點符號的使用十分講究,譯文的標點符號基本上完全按照洛克的用法。但是要注意兩點:一是17 世紀英語的標點符號中沒有頓號(“,”),今天用頓號的地方一律用逗號(“,”),所以在許多用逗號的地方,其實應該用頓號;另一是冒號(“:”)的用法,洛克的一種用法和今天相同,用來提示下文,另一種用法是今天沒有的,表示一個句子中的間斷性大于分號(“;”)而小于句號(“!保┑那闆r。此外,洛克用斜體字表示著重,譯文則一律用楷體字來表示。
編者所說的《論認識》的早期版本,指的是第1 版(1690),第2版(1694), 第3 版(1695), 第4 版(1700), 第5 版(1706), 第6版(1710),以及收進《洛克選集》(第1 版)的《論認識》(1714),科斯特的法譯本(1700),伯里奇的拉丁文譯本(1710)。法譯本和拉丁文譯本與正文不同的改動,因語種不同,本書從略。
各版本的差異表明如下:凡與正文不同,有改動之處,括在六角括號(“〔〕”)內(nèi),六角括號內(nèi)的行文又有改動的,括在方括號(“[]”)內(nèi),方括號內(nèi)行文又有改動的,則括在尖括號(“< >”)內(nèi)。至于如何改動及其出處則在腳注中說明。腳注序號后用阿拉伯數(shù)字標明被改動的行文出自哪一版本,“1”為第1 版,“2”為第2 版,依此類推。收進《洛克選集》第一卷的用英文字母“W”表示,蒂勒爾第一卷勘誤頁手稿增補的用“1T. er”表示。被改動行文出處之后,用一豎直線(“│”)把出處和修改的行文分隔開。修改行文之后則以阿拉伯數(shù)字注明其出處。例如,第一卷第一章中有這樣一句:
……并使他們能發(fā)現(xiàn)〔現(xiàn)世生活舒適的生活必需品〕[2]和引導到更美好的來生的途徑。
其中,六角括號內(nèi)的行文為有改動的地方。如何改動及其出處,則在腳注[2]中說明。腳注[2]為:“〔〕2—5 │維持現(xiàn)世生活并使之愉快的生活必需品/ 1”!啊病2—5”表示改動的行文出自《論認識》第2—5 版,“│”后為修改變動的行文,正斜杠后的“1”表示其出自《論認識》的第1 版。
因譯者水平有限,工作量又繁復浩大,錯漏之處,歡迎批評指正。本書為多版本對照本,編輯工作極其繁鎖,責任編輯李頔女士為此付出大量心血,有必要表示萬分的謝意!
譯者
二○一一年一月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國著名哲學家,畢業(yè)于牛津大學,1688年成為皇家學會會員。曾任政府部長等職。他與貝克萊、休謨并列為英國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傳統(tǒng)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反對以笛卡爾、斯賓諾莎等人為代表的唯理論傳統(tǒng),提出了“白板說”,為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奠定了基礎(chǔ)。另外,他在社會契約理論上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西方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主要著作有《政府論》《論人類的認識》(即《人類理解論》)等。
胡景釗,1951年畢業(yè)于廣州嶺南大學歷史政治系(歷史專業(yè)),后到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進修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哲學史。1960年中山大學復辦哲學系后,一直在該系從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西方哲學史教學工作,并曾兼任該系西哲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和主任等行政工作。出版專著有《十七世紀英國哲學》(與余麗嫦合著,商務印書館,2006年)。
幾點說明
獻 辭
致讀者
第一卷 論天賦意念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心靈中沒有天賦的原則
第三章 沒有天賦的實踐原則
第四章 關(guān)于思辨的和實踐的兩種天賦原則的其他一些思考
第二卷 論觀念
第一章 概論觀念及其起源
第二章 簡單觀念
第三章 一個感官的觀念
第四章 充實性
第五章 幾種不同感官的簡單觀念
第六章 反省的簡單觀念
第七章 感覺和反省二者的簡單觀念
第八章 對我們的簡單觀念的進一步考察
第九章 知覺
第十章 保持
第十一章 辨別 和心靈的其他運作
第十二章 復雜觀念
第十三章 空間及其簡單樣式
第十四章 延綿
第十五章 一起考察延綿和伸延
第十六章 數(shù)目
第十七章 無限性
第十八章 其他簡單樣式
第十九章 思維的各種樣式
第二十章 快樂和痛苦的種種樣式
第二十一章 能力
第二十二章 混合的樣式
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復雜實體觀念
第二十四章 各種實體的集合觀念
第二十五章 關(guān)系
第二十六章 原因和結(jié)果,以及其他的一些關(guān)系
第二十七章 同一性和差別性
第二十八章 其他的一些關(guān)系
第二十九章 清楚的和模糊的,明晰的和混淆的觀念
第三十章 實在的和幻想的觀念
第三十一章 相稱的和不相稱的觀念
第三十二章 真實的和虛假的觀念
第三十三章 觀念的聯(lián)結(jié)
第三卷 論詞
第一章 概論詞或語言
第二章 詞的意義
第三章 概括的名詞
第四章 簡單觀念的名稱
第五章 混合樣式的名稱和關(guān)系的名稱
第六章 各種實體的名稱
第七章 虛詞
第八章 抽象的和具體的名詞
第九章 詞的缺點
第十章 詞的濫用
第十一章 前述各種缺點和濫用的改正方法
第四卷 知識和意見
第一章 概論一般
第二章 我們知識的各種等級
第三章 人類知識的范圍
第四章 我們的知識的實在性
第五章 概論真理
第六章 普遍的命題及其真理性和確實性
第七章 公理
第八章 無價值的命題
第九章 我們關(guān)于存在的知識
第十章 我們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知識
第十一章 我們對其他事物存在的知識
第十二章 我們知識的改進
第十三章 對知識的進一步思考
第十四章 判斷
第十五章 或然性
第十六章 同意的各種程度
第十七章 理性
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及其各自的范圍
第十九章 狂熱
第二十章 不正確的同意,或謬誤
第二十一章 科學的分類
章節(jié)內(nèi)容摘要
索 引
第一卷
論天賦意念
第一章序言
【1.探索理智是愉快的和有用的】因為正是理智使人超出其余有感覺的生物,給人以凌駕它們的優(yōu)勢和統(tǒng)治地位;所以它是值得我們花功夫去探索的題目,即使就它的高貴性來說也是如此。理智如同眼睛,使我們看見和知覺別的一切事物,卻不注意它自己:需要技巧和費心把它放到一定的距離之外,使它成為自己的對象。但是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不論有什么困難,有什么會使我們深陷黑暗當中;我確信我們能讓光亮透入我們的心靈;我們對自己理智的全部認識不僅是十分愉快的;而且在探尋別的事物時,也會對指導我們的思想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好處。
【2.計劃】由于我的目的在于探索人類知識的起源,確實性和范圍;以及信仰,意見和同意的各種根據(jù)和程度;所以我現(xiàn)在不涉及人心在肉體方面的考慮;不費神考察它的本質(zhì)是什么,或憑借元精的什么運動或身體的什么變化我們通過感官獲得一些感覺或理智獲得一些觀念;以及那些觀念在形成時是否有一些或全部依賴于物質(zhì)。這些思辨雖然奇異和有趣,因為是在我的方向之外,不在我現(xiàn)在進行的計劃之內(nèi)。研究人應用在他們處理對象時的分辨能力,這就足以滿足我現(xiàn)在的目的:如果用這種歷史的平易的方法,我能夠稍為說明我們的理智終于得到我們具有的那些事物的意念的途徑,能夠制定我們知識的確實性的一些標準,或者說明在人們當中看到的如此分岐和完全對立的那些信仰的根據(jù),那么我想這次我完全不會誤用我的思想;然而在別的地方我還十分自信地斷言,只須看看人類的種種意見,觀察他們的對立,同時研究他們用以抱有各種意見的輕信和虔誠;用以堅持各種意見的決心和熱情,也許有理由懷疑,或者完全沒有真理這樣的東西;或者人類沒有足夠的手段達到真理的確實知識。
【3.方法】因此很值得找出意見和知識的界限;考察用什么準則于我們還沒有確實知識的事物,節(jié)制我們的同意,減輕我們的信仰。為了達到這目的,我遵循以下方法。第一,我要探索人觀察到的和在他心中意識到的那些觀念,意念(或你喜歡叫它們作什么)的起源;以及它們通過什么途徑提供給理智。
第二,我要努力指出,理智憑那些觀念擁有什么知識;以及這種知識的確實性,證據(jù)和范圍。
第三,我要對信仰或意見的性質(zhì)和根據(jù)進行一些探索:據(jù)此我所說的同意是指我們把一些命題視為真的然而對其真理我們還沒有確實的知識:在這里我們有機會審查同意的各種理由和程度。
【4.知道我們認識力的范圍是有用的】如果通過對理智的性質(zhì)的探索,我們能發(fā)現(xiàn)它的種種能力;它們能達到多遠;它們和〔什么〕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適合的;在什么地方它們無助于我們,我想這種探索有下述的用處,勸說忙碌的人心對涉及超出它的認識能力的事物要更加謹慎;停步于它的范圍的極限;安坐在對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是我們的能力達不到的事物的沉默無知之中。這樣我們也許不會為了裝作具有完備的知識而放肆地提出各種問題,爭辨那些不適合我們的理智的事物來煩擾我們自己和別人;對這些事物我們心中不能構(gòu)成清楚或明晰的知覺,或者我們完全不能有一點意念(這也許是太經(jīng)常發(fā)生的)。如果我們能發(fā)現(xiàn)我們的理智的視野能擴展多遠;它具有達到確實性的能力有多大;在什么情形下它只能裁決和猜想,那么我們便會安于在這種狀況中我們可以達到的。
【5.我們的能力適合我們的狀況和利益】我們的理智的認識力雖然遠比不上事物浩瀚的領(lǐng)域;可是我們?nèi)匀挥谐浞值睦碛少澝牢覀兊目犊脑煳镏,因為他給了我們的那一部分和程度的知識超越這個星宿所有其余的居住者。人有理由十分滿足于上帝認為適合他們的東西,因為他已經(jīng)給了他們(如同圣彼得所說的)πáυταпρòsξω?υкαìε?σ?βеιαυ,方便生活必需的東西和德行的信息;并使他們能發(fā)現(xiàn)〔現(xiàn)世生活舒適的生活必需品〕和引導到更美好的來生的途徑。無論他們怎樣缺乏認識一切的普遍的或完備的知識,他們有充足的光亮引導他們獲得有關(guān)他們的創(chuàng)造主的知識,〔看到〕自己的職責,所以對他們?nèi)杂兄卮蟮睦。如果人不冒失地埋怨他們的身體素質(zhì),不因為手不夠大抓住一切事物而拋棄手中的幸福,他們可以找到充分的材料使頭腦忙碌起來,并且多樣地,愉快地,和滿意地運用他們的雙手。如果我們只把心靈用于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便沒有多少理由抱怨它們的短淺狹窄;因為在這方面它們是很有能力的:如果因為有些事物不能達到而低估我們的知識帶來的利益,忽視改進知識以達到上帝把它賜給我們的目的,那是不可原諒的和幼稚的暴躁脾氣。一個懶惰和不聽話的仆人以沒有明朗的陽光為理由不用燭光料理他的事務是不能寬恕的。在我們心中點燃的蠟燭已夠明亮可以達到我們的全部目的。我們用這燭光獲得的發(fā)現(xiàn)應該使我們滿意:因此我們應正確運用我們的理智以合乎我們的能力的方式和比例接受一切對象;基于那些理由它們可以推薦給我們;而在只有或然性而且它足以支配我們的利益的地方,就不要專橫地或狂妄地需要解證和要求確實性。如果我們因為不能確知全部事物便不相信一切;那就跟一個人因為沒有翅膀飛翔而不使用他的腿光是坐以待斃同樣聰明。
【6.對我們的智能的知識是治療懷疑主義和懶惰的良藥】我們?nèi)绻牢覀冏约旱牧α浚覀兙洼^好地知道從事什么會有成功的希望:我們?nèi)绻m當?shù)乜疾炝宋覀冃撵`的各種能力,很好地估量能期待從它們獲得什么,我們便不會傾向于因無望知道任何事物而靜坐不動,完全不用心于工作;另一方面亦不會因不理解某些事物而懷疑一切,放棄一切知識。水手知道他的測量線的長度還是有很大用處的,雖然他不能用它測量海洋的所有深度。他只要知道,在需要指引他的航程的地方測量線的長度能達到海底,讓他小心不駛進會毀滅他的淺灘上,
這就夠了。在這里,我們的本分不是要知道一切事物,而是要知道那些有關(guān)我們的行為的事物。如果我們能找出那些衡量的尺度,使理性動物借此置于現(xiàn)世的人的處境,可以和應當支配他的意見以及依賴這些意見的行動,我們便不會因其他某些事物逸出我們知識的范圍而煩
惱。
【7.這篇論文的緣起】這就是最初引起這部論認識的原因。因為我想,要滿足人心十分適合投身其中的各種研究,第一步應當是觀察我們自己的理智,考查我們自己的能力,看看它們適合于什么事物。在做到這一點之前,我懷疑我們是從錯誤的一端開始,當我們放任我們的思想進入存在的浩翰海洋,似乎無邊無際的領(lǐng)域都是我們理智自然的無可懷疑的占有物,其中沒有什么東西不受它的裁決或逃過它的理解,而這只是徒勞地追求在平穩(wěn)〔可靠〕地掌握我們最關(guān)心的真理中得到滿足。因此人若把他們的研究擴展到他們的智能以外,讓他們的思想誤入他們找不到可靠立足點的深處;這樣也就毫不奇怪,他們提出永遠得不到清晰結(jié)論的問題和多方面的爭論,而這只會不斷和增加他們的懷疑,最后向他們確證完全的懷疑主義。如果很好地考察我們理智的智能,一旦發(fā)現(xiàn)我們知識的范圍,找到區(qū)分光明和黑暗事物的地平線;找到區(qū)分什么是我們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地平線,人們也許會毫不遲疑默然同意承認對一類事物的無知,而運用他們的思想和議論于另類事物以帶來較多的利益和滿足。
【8.觀念代表什么】關(guān)于人類認識的這種研究的緣起我想要說的就是這么多,在開始進入我對這個題目具有的思想之前,在這開始的地方我得請求讀者原諒我常常使用觀念一詞(這在下文將會看到)。這個名詞我想最能用來表示一個人在思想時理智的任何對象,我用它表達意指影像,意念,形象的任何東西,或人心在思想中所能運用的任何東西;而我不可避免經(jīng)常使用它。我猜想人們會容易地同意我,承認在人的心靈中是有這樣的觀念的;每一個人都意識到自身中的這些觀念,而人的言行將會使他確信別人也有這些觀念。因此我們第一步的研究是它們是怎樣進入心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