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專題研究文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第6輯·2016)》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的成果之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系列叢書》之一種。《馬克思主義專題研究文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第6輯·2016)》主要收錄2015年度全國范圍內(nèi)公開發(fā)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具有代表性、水平高的文章,是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具有前沿性的成果。
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黨的理論工作,重視全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工作。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是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作為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來抓。
2004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下發(fā),并決定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把中國社會科學院努力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黨和國家的思想庫智囊團(智庫)、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殿堂的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2009年初決定把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立后,一方面注重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組織機構的建設,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別的研究室和中心等;同時又注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
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決定從2011年開始編輯出版“馬克思主義專題研究文叢”,每年收錄全國范圍內(nèi)相關學科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集中展示相關學科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
總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關于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些問題
如何把握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關系演變的反思與展望
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問題的發(fā)生學解讀
論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
方法論
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的自我理解
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實踐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之爭的理論實質(zhì)
基本原理研究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文本及其解讀
共產(chǎn)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魂
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所有制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的歷史整體性
馬克思與人道主義
再生產(chǎn)結構與資本主義經(jīng)濟周期的演化路徑
熱點問題討論
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問題
改革攻堅,必須發(fā)展與完善國有經(jīng)濟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完全合理合情合法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
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質(zhì)和靈魂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新變種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必須堅持唯物史觀
經(jīng)典著作研讀
全面認識資本的作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一個被忽視的重要觀點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國家理論及其思想意義
《資本論》唯物史觀的呈現(xiàn)方式與獨特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的建構——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到《資本論》
切實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重讀毛澤東的《整頓黨的作風》
論文札記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學習馬克思1879-1882年期間研究筆記札記
關于學好用好政治經(jīng)濟學的幾個理論問題
中國奇跡根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經(jīng)濟學手稿中的思想精粹
《馬克思主義專題研究文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第6輯·2016)》:
在一些人看來,只要強調(diào)實踐,就天然地成為“唯物主義”了。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覺。在未得到證明之前,“實踐唯物主義”中的“唯物主義”性質(zhì)仍然是一個僅僅具有“可能性”的“預設”,要把實踐唯物主義說成是“唯物主義”,是需要哲學證明的。實踐概念并不天然地就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概念:第一,如果片面地發(fā)展了實踐的能動性方面,對“實踐”概念的理解就會走向“唯心主義”;第二,如果片面地發(fā)展了實踐的“受動性”方面,對實踐等概念的理解就會走向“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舊唯物主義。要想在對實踐概念的理解上超越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從而走向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就必須把實踐概念放到歷史唯物主義之中去理解。只有得到歷史唯物主義解釋的實踐概念,才會成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的實踐概念。由于人們把“實踐”看作是超越歷史之上、“先在于”、“外在于”唯物史觀的,因而這種“實踐的唯物主義”就不可能通過歷史唯物主義得到證明,它只能在“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舊唯物主義中尋找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論根據(jù)。有人認為,馬克思的實踐觀承認了自然的先在性,就必然是唯物主義的:“它是承認自然本體論所說的自然先在性的”,“怎么就不是唯物主義呢?”這種觀點是典型的舊唯物主義觀點的復活。我們必須看到,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所理解的“自然”,是進入社會的、“人化了的自然”,是與人的生存相關的人的環(huán)境,而不是費爾巴哈講的“先在的自然”。因此,盡管馬克思也承認“自然的先在性”,但是,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講的“自然”卻與費爾巴哈講的那種“先在的自然”無關;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也不是以“自然的先在性”為根據(jù)確立起來的“唯物主義”。把費爾巴哈講的那種自在的、“先在的”抽象自然看成是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的依據(jù),這就從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退回到舊唯物主義。
在馬克思哲學中,已經(jīng)不能再用舊唯物主義的“物質(zhì)(自然)決定性”去解釋實踐了。實踐是在目的、意識和意志支配下的能動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如果我們簡單地用自然物質(zhì)性去解釋實踐(如用“自然的先在性”去解釋實踐),就會完全否定實踐的“自由自覺”的意義。要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又不否定實踐的主體能動性,就只有把實踐概念放到歷史唯物主義中,用“歷史決定性”去解釋。只有如此,才能既堅持實踐的主體能動性(自由性),又堅持實踐活動的客觀必然性。
在歷史唯物主義中,馬克思是用“既得的條件”去解釋實踐的客觀必然性的。這個“既得的條件”不是自在的自然物質(zhì),而是“前輩們”的實踐活動結果。也就是說,“前輩們”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對于“后代”的實踐活動來說,就是一種“客觀的”、不能自由選擇的客觀條件。馬克思把這樣的條件叫作“既得的條件”。“既得的條件”對于前代的實踐來說,是一種“結果”,即“后在”;但對于后代的實踐來說,則是一種“先在”的“原因”,它直接決定了后代人進行“初始的”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因而具有不可選擇的客觀性質(zhì)。人的實踐活動是一種自由選擇的主體性活動,但有一點始終是不能自由選擇的,即對于自己的前輩的活動及其活動成果是不能自由選擇的。通常人們所說的“誰也不能選擇自己的爹媽”,就包含有“歷史決定性”的深刻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