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術(shù)隨筆形式梳理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源流,自先秦諸子、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以迄清代樸學、民國余緒、當代漢學,以時序為經(jīng),以流派為緯,以歷代經(jīng)典作家作品為案例,博引文獻,不乏裁斷,是作者近十年來中國學術(shù)史研究的初步成果。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流派及其思想的源起、嬗變作歷時性分析,以考據(jù)方式對中國古代文體的源流變遷提出新的證據(jù)和看法。
讀書當有筆相隨(代序)
宋代大學者朱熹《訓學齋規(guī)》云:“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流傳開來,這“讀書三到”,就成了一條教人如何讀書的格言。到了近代,同為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魯迅和胡適,又不約而同地加了“一到”,即“手到”,提倡在《三字經(jīng)》所說的“口而誦、心而惟”之外,還要“手而書”,隨手記下讀書心得,也就是讀書筆記。
與朱熹差不多同時的大學者洪邁的《容齋隨筆》,就是一部極負盛名的宋人筆記。《容齋隨筆·舊序》說洪邁“博洽通儒,為宋學士。出鎮(zhèn)浙東,歸自越府,謝絕外事,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jīng)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y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參訂品藻,論議雌黃,或加以辯證,或系以贊繇,天下事為,寓以正理,殆將畢載”。積四十余年,成《隨筆》《續(xù)筆》,以至《三筆》《四筆》《五筆》,凡五集七十四卷。雖謙言順筆錄之,然終成皇皇巨著。據(jù)說毛主席十分喜愛這部書,常置之案頭,帶在身邊,隨時翻閱,晚年因目疾還專門請人為他誦讀其中的篇章。
容齋主人之喜讀書而勤筆記,不是他記性不好,《宋史·洪邁傳》說他“幼讀書日數(shù)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可見其記憶力超乎常人。但他并不依賴他的好記性,而是隨讀隨記,到老不輟!峨S筆》卷首,有洪邁自己的題辭一則:
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后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
“老去習懶”“讀書不多”,當然是謙辭,“意之所之,隨即紀錄”,應是實話。隨筆者,不類高頭講章,疊床架屋,莫測高深;亦非列座談經(jīng),天花亂墜,故弄玄虛。有一說一,一說一得,零珠片玉,可砌成七寶樓臺;千絲萬縷,能織成華美錦緞。讀書隨筆,愚以為類似于畫家的速寫,既是創(chuàng)作前的準備,本身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讀書隨筆,特別是學術(shù)隨筆,既是我們做學問的基礎功課,又何嘗不是一種帶學術(shù)性的勞作成果呢?《容齋隨筆》如是,我們大家......
作者劉瀏,男,漢族,1978年6月生,湖北大冶人,北京物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文論、古典文獻學及高等教育學研究,著有《才調(diào)集研究》《中國古典詩論探源》《蕓窗漫錄》等學術(shù)專著,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二十余篇。
讀書當有筆相隨(代序)
楚辭常識漫拾
讀《離騷》
關于《九歌》(一)
關于《九歌》(二)
說“賦”(一)
說“賦”(二)
風流名士教科書——讀《世說新語》之一
一代風流兩宰相——讀《世說新語》之二
是真名士自風流——讀《世說新語》之三
閑情簡筆寫風流——讀《世說新語》之四
說說《唐詩三百首》
再說《唐詩三百首》
三說《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的遺憾
唐詩分期的“四期八段說”
詩情· 畫意 ·哲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品讀
八十一字玩味無窮——劉禹錫《陋室銘》品讀
漫話李商隱的無題詩
再說李商隱的詩
《錦瑟》無端解也難
引古抒懷情深辭麗——李商隱《安定城樓》詩品讀
“真色真韻”——讀杜牧七絕隨札(一)
“真色真韻”——讀杜牧絕句隨札(二)
“許渾千首濕”
唐詩用典例話
宋詞用典一例
說宋詩
宋詩的分期
宋詩的大家(一)
宋詩的大家(二)
宋詩的流派(一)
宋詩的流派(二)
北宋四大家詩例話(一)
北宋四大家詩例話(二)
北宋四大家詩例話(三)
北宋四大家詩例話(四)
南宋四大家詩例話(一)
南宋四大家詩例話(二)
南宋四大家詩例話(三)
南宋四大家詩例話(四)
一篇古代最短的駁論
天地長存正氣歌——文天祥《正氣歌》品讀
“賦到滄桑句便工”——讀元好問
高啟《梅花九首》(一)
高啟《梅花九首》(二)
“神韻說”與神韻詩
沈德潛與《唐詩別裁集》(一)
沈德潛與《唐詩別裁集》(二)
“乾隆三大家”(一)
“乾隆三大家”(二)
“乾隆三大家”(三)
說隨園
讀袁枚論詩書(一)
讀袁枚論詩書(二)
《隨園詩話》與“性靈說”
史家之文(一)
史家之文(二)
詞人之詩(一)
詞人之詩(二)
《閱微草堂筆記》雜議(一)
《閱微草堂筆記》雜議(二)
《閱微草堂筆記》雜議(三)
說部“談兵”之比較
《鏡花緣》的海外奇談(一)
《鏡花緣》的海外奇談(二)
《鏡花緣》的海外奇談(三)
《鏡花緣》的海外奇談(四)
樊增祥和他的詩
詩人筆下“春風”句
東風花柳逐時新——讀古代幾首“讀書詩”小札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