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策劃主編序
作為一個心理治療的臨床工作者,我總希望能了解在治療室中會遭遇到的情況,并進而給個案傳遞這樣的了解,以增進彼此生命的福祉。而在治療的迷霧森林里,是多么期待識途向導的引領;即或不可得,至少有張明晰正確的地圖,也是再幸運不過的事。就如個案自我傷害的沖動或甚至行為,深度視之,究竟是因為嚴厲的超我借由各種機會轉而對自我的攻擊,還是個案借由對自我的攻擊而攻擊客體,或攻擊自己分裂投射出來的壞部分,又或者是痛苦的自我正嘗試處理免于自體的解體等等。而這樣的癥狀行為尚只能說是歧路匯集而成的幾條不一樣的大道而已,正待完整的地圖標示出它們的前后相接之路。完整的學派猶如一張完整正確的地圖,在這一點上,由科胡特(Heinz Kohut)而創(chuàng)的自體心理學算是當之無愧了。尤其在自戀型人格的了解與治療上,按著科胡特所畫的圖前進,感覺到的是對所行之路的領會,以及對未來之路的無盡深度之敬佩。這是一張由既聰明又努力且長期專注于同一焦點的人所畫的寶貴地圖。
在到處都可借由各種方式吐露發(fā)泄的現代,過去因禁抑過多或過強造成沖突(conflict)的歇斯底里癥在個案中所占的比率降低了。主要問題為防御之墻更加薄弱易碎裂的前語言期問題的個案則增加了。就如性的行為過去是外連于甚至可形成癥狀的神圣承諾,現在也被大量的作為關系融合或刺激自我存在感的手段。無法了解這類前語言期問題,就無法在治療室里帶著正確的了解或至少是無害地回應個案。也會有雙方意識或未意識到的必然挫折。
科胡特的原文文字的書寫風格冗長迂回,在其三本原典的翻譯中已做了許多這樣的保留。他也不愧為一派宗師,代言了一群特殊的個案,對這些個案獨特排他的病理特征做了深度完整的詳密描述。
完成翻譯科胡特的三本書,歷經了半年的醞釀、三年的讀書會與個案討論和最后的翻譯工作。參與者都有從事長期心理治療的臨床體驗,并各自帶著自己所熟悉的理論背景與個人偏向,每周沉浸在自體心理學的獨特情境中,或贊同或反對,或之后的再反對與再贊同,從而由字到詞再到句地吐出自體心理學的語言,堅立了自體心理學之所是,也精煉區(qū)辨出不同的所在。確定的一件事是,科胡特不只講清楚,而且也做到了——以現實自我實現了來自夸大自體的企圖心和來自理想化的雙親影像的理想。一個值得尊敬的理論開拓者!
科胡特在第一本著作《自體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里仍努力嘗試要與古典理論及自我心理學做對話聯結。到了第二本書《自體的重建》(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他已不再與無關于自體心理學的部分纏斗,而致力于清楚明晰的陳述自體心理學的本身,再到其最后一本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How Does Analysis Cure?),他則針對別人對其理論的質疑處再加以說明回答。這樣總合成為對同一主題的完整脈絡。另外對于同屬長于處理前語言期問題而為科胡特所較少提及,卻是治療邊緣型人格時的重要指引的客體關系理論,以及處理移情神經官能癥時所必然使用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在深度了解與處理個案的精神內在問題時,是值得與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比較參考的。在其中分別調動到的移情類型,將會決定何者得以正當地宣稱所面對的是何種領域的問題。
著名精神科醫(yī)師、臺灣宏慈療養(yǎng)院主治醫(yī)師
林明雄
推薦者序
《自體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自體心理學派創(chuàng)始人科胡特(Kohut)在1971年第一次系統(tǒng)地對自體心理學做出最初描述的作品,同時他也為當時已經過度理性的精神分析拾回了共情的人性能力。這部作品也是自體心理學發(fā)展旅程的開始。
科胡特在本書中延續(xù)了弗洛伊德對自戀障礙的探索,以及提出了發(fā)展的治療新模型?坪厮峒暗淖詰僬系K,并不是僅僅指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DSM-Ⅳ)所定義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而是自戀神經癥下屬的各種心理障礙。在弗洛伊德看來,自戀神經癥是相對移情神經癥而建立的一系列癥狀群。因此作為發(fā)展者的科胡特所定義的自戀障礙,是以弗洛伊德所定義的自戀神經癥為藍本的,具體分成自戀行為障礙和自戀人格障礙,包括多種性倒錯、一些中輕度的人格障礙、各類自戀人格障礙、抑郁類疾病、暫發(fā)的精神病性妄想、工作生活動力缺乏等等系列心理癥狀群,但并不包括弗洛伊德早期曾將之歸類到自戀神經癥的精神妄想型精神分裂。所以,《自體的分析》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治療自戀人格障礙的作品,而是一本有關如何治療各種與自戀相關的心理障礙的作品。重申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近十年來在中國各地所進行的自體心理學教學中,發(fā)現有的老師,甚至某些國外精神分析家在教學時,會把科胡特定義的自戀障礙誤解成自戀人格障礙。這引起了對自體心理學的嚴重誤讀。
在有關自體障礙的治療模型中,《自體的分析》發(fā)展兩種自戀移情的模型,即基于理想化父母雙親影像的理想化移情與基于夸大自體的鏡映移情。這是共情的理念再次在精神分析中得到舒張?坪卦诨诶硐牖改鸽p親影像的理想化移情臨床現象中指出,來訪者在分析過程中會下意識地將因理想化受挫對父母雙親理想化影像投射到分析師身上,將分析家投射為一位或高學位、或具有優(yōu)秀智力、或極富人格魅力的人物等等現象,過去的分析家有可能將之理解為一種阻抗而給予面質或分析解釋,但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分析的失敗?坪貜娬{,在此時,分析師如果能夠放棄容納這種投射,并且嘗試共情這種現象,那在此后的分析,經由恰好的挫折,來訪者會漸漸認識到分析師的非理想性,然后經由此過程,來訪者將能內化這一理想化的影像為自體的部分,獲得生活理想的目標。
而在基于夸大自體的鏡映移情,科胡特描述了三種移情的分類,即狹義的鏡映移情、密友移情(也譯作另我移情、孿生移情等)、融合移情。鏡映移情是臨床中來訪者希求分析師對來訪者自我的理解;密友移情則是表現為來訪者將分析師當成另一個自己的伙伴,與分享共同的喜愛或技能;融合移情則是來訪者要求分析師隨時能深度地理解共情自我的情感或需要?坪毓膭钤谶@些臨床現象中治療不應該過度節(jié)制,而應該理解來訪者諸如此類的現象乃是出于過去受損而停滯發(fā)展的夸大自體在分析過程中被重新啟動的標注,分析師如果能夠包容且理解這些過程,并對來訪者做出共情的、同頻的回應,那來訪者這些停滯的自體將能夠漸漸恢復活力,而在之后的臨床分析過程中由分析師那些無意的、非創(chuàng)傷性的恰好的挫折和轉變的內化作用,漸漸矯正來訪者的自體適應性,獲得自我安撫的心理結構。
科胡特在臨床上強調,分析師在分析過程中,由對來訪者的主體的深度共情(神入),而成為來訪者自體客體經驗的提供者,但在對來訪者提供溫暖容納的環(huán)境的同時,又有恰好的挫折及轉變的內化作用,提供了來訪者自體發(fā)展和適應社會的良機,最后獲得人格的痊愈和成熟發(fā)展。這構成了經典自體心理學治療的辯證模型,共情與恰好的挫折的并用。這也回應了一些對自體心理學只有共情而不敢于處理來訪者憤怒的錯誤理解。其實對自戀和情感的矯正性過程,也是自體心理學的治療核心之一。這正如科胡特在論文中所強調的養(yǎng)育的辯證性,“沒有敵意的堅決,沒有誘惑的深情!
《自體的分析》是科胡特在精神分析的學術生涯廣受贊譽的一本書,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等這樣的經典精神分析的權威學者。它立足于經典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的大地,將自體心理學的雛形形式作為一種補充技術裝置到經典精神分析傳統(tǒng)中。此書出版后,科胡特就被查出淋巴癌,而他的母親也幾乎差不多在同時去世。這無疑對他來說是一系列的重大打擊。他之后放棄了幾乎所有學術組織的工作,但并沒有垮掉,而是除了自己接受正常的淋巴癌治療外,還同時更加專心致志地接待精神分析來訪者以及思考自體心理學的重要命題。自體心理學的故事其實遠遠沒有結束,在1971年,這個讓科胡特高興而又悲傷的年份,自體心理學才剛剛開始成形,一直積累到1978年時,科胡特出版了革命性的著作《自體的重建》,確立了自體心理學獨立的發(fā)展,作為一個獨立的心理學學派——自體心理學創(chuàng)立了。
自體心理學,現在已經是北美和澳洲精神分析很重要的主角之一。從開始許多精神分析家的不接納到之后的認同和贊賞,這有一個演變的過程。中國自體心理學的發(fā)展,大約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有人漸漸閱讀接觸,近年來隨著精神分析在中國的發(fā)展,自體心理學的愛好者正在快速增多。正逢龍年此時,《自體的分析》這本精神分析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中國大陸順利出版,具有重要的專業(yè)發(fā)展意義,也是一件吉祥的事。
著名臨床心理學家、自體心理學家
徐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