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沒有哪一種文化被看成比中國文化更有別于西方的價值觀念。然而,我們不難發(fā)現,唐宋時期存在若干與啟蒙運動時期對應的核心概念:變更世襲特權制度以利于吸納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ㄍ旭R斯杰斐遜柳宗元);裁決政策的根據是事實與理性而非宗教或社會特權(狄德羅白居易);提倡對政府政策及其制定者直陳諫言(塞繆爾 約翰遜蘇軾);秉持一元論的自然觀(斯賓諾莎章如愚)。毋庸置疑的是,中西境況雖然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差異,但其結構上的相似之處(structural parallels)可以幫助歷史學家在平等之上構想討論,比如近代早期的集權政體這個司空見慣的話題。 在《對比的想象種族主義、民族主義與社會運動史論》(The Comparative Imagination: On the History of Racism, Nationalism, and Social Movement)一書中,喬治 弗雷德里克森(George Frederickson)區(qū)分了兩種類型的歷史學家:一類試圖為某個進程建立一種更好的學理性認知;另一類則從事比較性的工作,以促進通常是值得慶祝的國家歷史的產生。[1]中國與西方的比較通常屬于后者。[2]本書試圖追溯近代早期的中國關于諸如平等或言論自由等權利的討論與制度[3],連同英國啟蒙運動(the English Enlightenment)對上述討論及制度的回應,以此實踐第一類歷史學家的理想追求。